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明鹿鼎记 > 【0937 宝军骑兵团】

明鹿鼎记 【0937 宝军骑兵团】

作者:轩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20 02:52:54 来源:转码展示1

“叔,建奴都退了,好像都被宝军骑兵吸引过去了,咱们现在怎么办?”曹变蛟问道。gsgjipo

“我怎么知道怎么办?”曹文诏闷闷不乐道,虽然他很想一战成名,想向蒙古人,向宝军,向建奴展示他带的军队的战斗力。

但曹文诏身为一代名将,也是有总体战略思维的,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内喀尔喀人这一侧翼的安全,自己不能放弃,跑去找建奴打架。

“咱们过去看看吧?大军原地待命。”曹变蛟问道。

“将领怎么能脱离大军?”曹文诏道:“要不然你去看看吧!有什么状况,随时过来告诉我,记住,不要一个人去厮杀。”

“好!”曹变蛟答应一声,带着手下几个亲兵策马而去。

此时莽古尔泰的大军已经缠上了宝军骑兵团,并且,中路和两翼的军队都过来围堵,想要困死宝军骑兵团。

宝军临危不乱,排出整齐的队列,呈现正方形模样,外面是一个大正方形,中间还有一个小正方形,活像是一个回字。

建奴铁骑的正面冲锋,光是弓箭手和长枪就够一般的骑兵军团喝一壶了,何况还有数不清的冲刺手段,就是重骑兵的正面冲锋也没有十足把握能成功。

电影电视上那种重骑兵正面直冲敌方是为了艺术效果,看着爽就行,骑兵的优势在于高机动,进行袭扰。

骑兵的冲锋主要还是侧面冲锋,正面冲锋太吃亏了。

先让敌我正面缠斗,骑在进行侧面冲锋。

骑兵是一支高机动性的流动队伍,一支精锐的骑兵可以说是敌方头上悬挂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让敌方在制定战略时始终要考虑到你这支骑兵的存在,而不得不分出兵力来应对你的骑兵。

如果敌方同样使用一支高机动队伍来应对,是最优方案。

如果敌方没有对应的高机动兵力,可能要用几倍于你骑兵的步兵才能让你的骑兵失去作用。

敌方如果没有优秀的骑兵可以捕捉你的骑兵,那你的骑兵完全可以活跃在敌方后勤线上,给他的后勤造成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在长长的补给线上布置大量兵力保护那脆弱的补给线。

如此,正面战场上,面临的压力就大大减小。

起到了极佳的牵制作用。

同时四处出击,引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敌方基层士兵的心理也是一种威胁。

这是战略上骑兵最大的作用。

战术层面上使用骑兵面对军阵厮杀时就能了解战术层面上骑兵面临局面的棘手。

正面冲锋不提结阵的长枪兵,即使是不善于应对骑兵的剑盾兵和大剑兵都可以在敌人的一次冲锋中让敌人损失近四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身为骑将不幸身陷步兵海中脱身无术,那这支骑兵就已经覆灭了。

而他们可能也有同等损失,可是一名重骑兵和一个廉价步兵比较,谁亏?

总之,骑兵在大军对阵的战场上,永远无法出现在正面战场,影视作品中人马俱甲,成百上千的铁罐头携着滚滚烟尘撕碎步兵防线的场景在战争史上几乎没有。

战术上的骑兵怎么打?等到双方步兵线已经贴在一起,鏖战多时,人疲刀钝,找到空当,甩开或者击溃敌方骑兵,再迂回绕后,从侧面插入,不惜代价撕碎敌方步兵的阵列线,协助步兵在敌方阵线上击穿一个大洞,等到敌方步兵抵抗意志渐渐瓦解之时来回穿插分割,或者去尝试阻截或者牵制敌方的支援部队。

如果敌方全盘崩溃,这时才是骑兵纵横之时,不必在讲究太多时机什么的,疯狂追杀扩大战果就对了。

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骑兵和步兵比例经常达到1:2甚至1:1甚至干脆就是骑兵为主,这是欧洲史上骑兵比例最大的时期,几乎所有野战都要靠骑兵的冲击行动来奠定战局。

无论是著名的罗克鲁瓦1643还是不著名的迪讷1658。

至于世界范围的比较,重骑兵与轻骑兵常常执行不同的任务,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韦宝喜欢把所有以冲锋陷阵为主要职能的骑兵叫做重骑兵,所有侦查、骚扰、警戒、巡逻等辅助功能的叫做轻骑兵。

综合来看,17世纪重骑兵素质排世界第一的当属该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骑兵。

虽然已经放弃了甲胄,虽然法国马匹质量在西方不算好,但他们的纪律、训练、战术、集体荣誉感都是最好的,他们表现出了与步兵配合时非常好的控制力。

关键时刻横扫战场时目空一切的气势,以及法国贵族阶层令人难以置信的平均武艺水平。

东欧的波兰骑兵虽然名气大,从大洪水时代和1683时代的表现看,明显不如法国骑兵专业,旧骑士式的缺陷很多。

最著名的翼骑兵有盲目冲锋然后被克里木鞑靼骑兵伏击包围的例子,有冲锋中彼此脱节然后被瑞典步骑兵吃掉的例子,有承受了土耳其西帕希骑兵的狂野进攻后几乎集体溃散的例子。

参考1683到1699的整个战争,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面对土耳其人时,神罗帝国的骑兵包括从意大利雇佣来的胸甲骑兵在执行重骑兵任务时都比波兰骑兵表现的好。

神罗的骑兵是不可与法国同日而语的,所以法国第一应该没有争议。

欧洲以外基本不考虑堪称一流的重骑兵。

路易十四的法国重骑兵,不穿盔甲、经常步行作战,该时期攻城战太多,并且还在欧洲公认是第一的重骑兵,确实也做出了许多相当不俗的战绩,很多表现就像三个火枪手小说里一样豪勇,无论是野战时骑兵冲击还是攻城时带头爬墙,在欧洲都是传说级的。

满洲铁骑在东亚大陆的战争中异常刚猛,比如这种记载“上年,我军专恃炮手。当兵冲突,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贼之甲胄极其坚致,除非强弓,必不能贯穿於百步之外,若至薄近,势不可遏”。

这种程度放在西方世界也可一战,但仅仅这样就在西方论优秀却是不可能的。

波兰和土耳其的骑兵在面对纯火枪手时都是这样做的,瑞典和英国也同样,这些国家的骑兵普遍都可以做到“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若至薄近,势不可遏”。

若是没长矛兵或工事的保护,火枪手本就无法面对17世纪骑兵的直接冲击。

考虑到西方的马匹更高大健壮,欧洲人在指挥体系和纪律养成方面更为科学有效,并且东亚骑兵在近距离作战时连手枪都没有,西方骑兵中堪称优秀者只可能做的比满洲人更好得多。

该时期的满洲铁骑,比起西方骑兵唯一的优点就是甲胄防御力还不错。

当然,比的不是17世纪早期的铁罐头。

轻骑兵就难说了,从蒙古到东欧再到北非到处都是优秀的轻骑兵,很难比较匈牙利和马拉塔谁的轻骑兵更厉害。

重骑兵之所以能排出个第一是因为可以局限在欧洲内,所以能有直接或间接的战例比对,优秀轻骑兵是世界性的,许多连间接对比都没有,所以不可排。

唯一能确定的是,重骑兵荣获了第一名的法国,在轻骑兵方面是不值一提的,这一时期整个西欧都难找出好的轻骑兵。

16世纪和18世纪西欧都有很多的轻骑兵,其中不乏堪称优秀者,唯独17世纪不行,17世纪欧洲的轻骑兵确实是衰落了。

匈牙利叛乱时,神罗帝国只能以正规胸甲骑兵对抗匈牙利的轻骑兵,有效果,但很不理想。

骑兵方面总体上是吃亏的。

如果不考虑整体战局,只是比武竞技式的来一场单独的骑兵对决,那么轻骑兵最优势的一方才会是最终的胜者。

真实的战争不是骑兵大竞技,在充满了城市,农庄,堡垒,军事工事的文明地区作战,步兵永远是核心力量,谁能更好的和步兵配合,谁能更好的保护步兵和对付步兵,谁就是更好的骑兵。

宝军骑兵团便是如此,虽然都是骑兵,但‘回’字中间的那一圈,会下马变成步兵。

外围的骑兵也全部都是轻骑兵。

因为宝军以火器为主,所以宝军骑兵团的服装完全是布衣,完全不带任何防御。

一旦近身作战就会很吃亏。

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就相当于后世的装甲坦克部队。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部队一直是最有战斗力的兵种,一直到建国还保有骑兵建制,参与了49年的大阅兵。

从马的种类、铠甲武器、骑士、骑术、战术、训练等方面在实力最强盛的时候比较下。

蒙古骑兵最强盛的时候,60是轻骑兵,40是重骑兵,在后膛火器出现之前,重骑兵在战场上发挥着突击的作用。

游牧民族,对这一点最是有体会,一旦他们的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不争先恐后的勒紧腰带出重骑兵。

明显的是蒙古人,很多人认为他们的主力是轻骑兵,事实却是,蒙古骑兵在强盛的时期的主力占总数约40的重骑兵。

蒙古的轻骑兵,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

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

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

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

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战马方面,蒙古轻骑兵主要任务是侦察、掩护,是为重骑兵服务的,真正发挥战斗作用的是重骑兵。

蒙古重装骑兵所乘的马匹,蒙古马的最好的品种是“乌珠木沁马”,是一种耐力好的小型马,一般装备轻装骑兵。

一般来说通过训练的蒙古马,一样是可以作为重骑兵的乘骑,并且大量的蒙古马后来也经过了改良,和中亚及欧洲的高大战马,是阿拉伯马和顿河马混血,改良的蒙古马具备了重装骑兵坐骑的标准,负重能力大大加强,原有的耐力由于继承了原蒙古马的优点,依然还保持着。

重骑兵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内附皮里,外面罩鳞甲,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头戴当时头盔。

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

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

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

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

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

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

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

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

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花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在战斗开始时,蒙古骑兵纵队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去,各主要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

当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

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

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

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敌人分散击溃。

蒙古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很宽的一条阵线向前推进。

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者停止前进或者向后稍退,其余纵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

这样往往迫使敌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乘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并彻底歼灭。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由五个横队组成。

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

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

前两个横队为重骑兵,其余三队为轻骑兵。

在这五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部队负责侦察掩护。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三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毒箭。

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列重骑兵首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

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乱箭袭击下动摇。

有时光靠这种袭扰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

如果纵队指挥官认为预备性袭击已使敌人完全瓦解,那么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

但如果需要,这时就命令重骑兵发起冲锋。

命令的传送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连靠得很紧。

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敌人交火,那么两翼部队便向翼侧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

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护。

完成对敌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彻底击溃。

这种包围运动是蒙古军队常用的作战方法,而且他们特别善用计谋来实施这种方法。

辽东铁骑辽东铁骑指的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队,李氏一门擅长骑兵突袭,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为李家家将骑兵队,人数约三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历朝鲜之役中战无不胜,还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乱,女真叛乱首领王杲和努尔哈赤的父、祖皆死于辽东精骑刀下。

但是在李如松战死之后,李家再无良将能加以统领,所以在萨尔浒等战中没有多大建树,逐渐瓦解。

辽东铁骑标准配备为:“三眼神铳”,三眼铳,口径一般都有15-20毫米,相对一尺五寸的长度来说,身管长度并不高,因此精度、射程和威力均差强人意。

戚继光就曾如此评价:“快枪远不及鸟铳,射程不如鸟铳,又手夹铳后,又必手发,手执火源点火,远近高下势不由人,精度差。然北军惯习之,一铳入二、三子,超量装填,容易炸膛,放毕当锤击之,痼不可变。”

可见戚继光对三眼铳很不感冒,他手下的火枪骑兵使用的都是被誉为“鸟铳能及远,射程远,又多中,精度高,又能透甲,威力大,为马上步下第一利器”的鸟铳。

北方骑兵使用三眼铳多是因为鸟铳装填繁琐,又不能近战,戚继光的火枪兵都配备了七尺长的野太刀,靠野太刀冲锋肉搏的,大概与北方人性子急躁有关。

辽东铁骑的骑兵或许有很少一部分人配备了三眼铳,但这种原始的火器与满蒙人的强弓重箭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能惊吓马匹算是一种特殊用途。

从明代辽东铁骑在朝鲜作战的记录来看,辽东铁骑大部分只配备了弓箭和腰刀,操纵大炮、神机箭、佛朗机、鸟铳等武器都是征调的南军炮手。

李成梁进攻努尔哈赤外公王杲时的炮手就是万历朝著名的南方将领沈有容,攻击平壤时的炮手和鸟铳手均隶属于南兵而非其嫡系的辽东军。

东铁骑之所以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力克蒙古、女真的铁骑劲旅,是靠着两点,一是舍得花钱。

“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家将们有钱了之后也变得“暮气难振”了。

二是亲自冲锋。李氏一门向来都是亲自带头冲锋的,所以手下不敢不玩命。

在战法上,李氏一族也十分类似蒙古人:“及战多用铁骑,列为横阵,发弓矢冲贼,若贼阵不动,则缓缓退之再冲。十数次之后,坚阵无有不溃者。”

可见辽东铁骑如同蒙古骑兵一样,是弓骑兵,而非火枪骑兵。

辽东铁骑应该是东北和蒙古附近的马,就近取材,虽然人数少,但是素质高,战斗力强。

指挥训练得当,武器上有一定的优势。

八旗骑兵准确的说法是八旗的骁骑营,因为八旗是一种兵制,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

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八旗的骑兵就是骁骑营,而骁骑营从晋代就有了,骁骑营为八旗军骨干和精锐。

准确的说,宝军骑兵团更像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欧洲骑兵,英法骑兵一类的。

宝军骑兵团更加重视集团作战,更加注重密集的排列阵型,不给对手空挡。

这也就造成了建奴铁骑集中了七千多人,却找不到地方下嘴,急的莽古尔泰非常焦躁。

在外围观战的蒙古人和曹变蛟则惊奇不已,因为他们不是没有见过八旗铁骑征战,八旗铁骑在战场上遇到对手是很少迟疑的。

建奴铁骑倒不是怕了宝军骑兵团,而是与宝军骑兵团交锋过好几次了,知道宝军骑兵团这样排兵布阵的厉害之处,正面冲击占不到什么便宜。

“父亲,金人竟然不敢马上攻击宝军的骑兵啊。”乌兰图雅琪琪格对卓里克图道。

卓里克图点了点头:“看来,宝军真的打出名气了,什么时候见过金人铁骑有不敢上的时候、说来汗颜,本来我们蒙古铁骑是最骁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但我们现在在金人眼里,已经明显不如宝军了,人家才两千人,我们两万多大军,金人照样追着我们打。”

卓特木尔有点不服气:“那是因为金人主要惧怕的是宝军的火器!父亲,我们也有火器,为什么不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