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23章 商人

媚娘说大学 第23章 商人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1-01-19 15:14:34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八年(644年)那个田假,老娄和老狄都没回家,我那个月也是天天往宫外跑,终于把所有的事务都处理完毕,吆喝所有在“止争斋”工作过的同学到西市吃了散伙饭,就正式结业了——这次创业虽不圆满,但总算是画上了句号。

六月,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我便接到陛下亲自签发的“转校通知”,潇洒到弘文馆报到去了。之前讲过,弘文馆位于太极宫的“前朝”(办公)区,所以这一转校,我也就再没了出宫的机会。除了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之外,我还发现弘文馆比之国子监的不足之处:规模太小。

弘文馆名额只有三十人,当然,我转过来之后就变成三十一个了,而国子监却有近三千人,相比之下,弘文馆相当冷清。而且国子监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还有不少域外的留学生,所以虽然两个学校的学生都是日常居于方寸之地,但在国子监明显见闻更广博。说实在的,弘文馆虽然在天子眼皮底下,虽然周围高官云集,虽然同学的家族势力更加雄厚,但我还是更喜欢国子监。别的不说,我正在编写的“万国物览志”到了弘文馆就只能半途而废了。

“万国物览志”这个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它实际的用途是“各地采购清单”或者是“各地特产一览表”。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所以交通通信不太便利。我当时不是立志从商吗?而什么叫“商人”,不就是“互通各地之有无”来赚取中间差价之人嘛!所以哪里有、哪里无、何物贵、何物贱当然是必备资讯——这些就是钱呐!

我到了国子监之后很快就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资讯集散地,根本不用出门,就能打听到各种想要的信息,甚至以前想都想不到的稀奇玩意也在国子监见识了——年轻人,都爱显摆,哪怕是顶着违反校规的风险,都要偷偷摸摸地把家里出产的稀奇玩意带到学校来炫耀。那些王孙公子虽然不知道物价,但他们可不是一个人来的长安,问他们的随从就可以知道,他们一般都会让随从们给我提供帮助,而且他们来自各国的贵族阶层,甚至有一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中就有人直接给了我他们国家的经商许可……总之,好地方呀!放眼整个大唐帝国,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吗?

我之所以会立志从商,这还得从我的家庭情况说起。读大一那年,也即贞观十五年(641年),我大姐武顺十九岁,出嫁了,她选中的夫君是豫州参军贺兰安石。第二年便生下一子,取名为贺兰敏之。

我大姐的这次出嫁,令我母亲沮丧好久。我母亲颇有商业头脑,经过数年经营积攒下了好大一份家业,但一生只育有三女,没有生得儿子,她不甘心辛苦打拼一生的成果便宜了我的两个异母兄,于是希望我三姐妹中有一人能留在武家招婿,接手她的产业。

我大姐自小聪慧,甚合母亲心意,于是母亲早早便选中了她,把她带在身边,细心栽培,对她寄予厚望。可谁知,她到长安之后,遇到了贺兰安石,甚至怀上了他的孩子,母亲无可奈何,只能送她出嫁,成婚五个月,贺兰敏之便出生了,我们家一时成了长安城中的笑话。这件事,令小妹多年前就已定婚的夫家退了亲……

此后数年间,母亲一直在为小妹的婚事奔走,前些日子终于传来好消息:未来妹婿定了,他名叫郭孝慎。郭孝慎那时并无官职在身,但他的父亲郭伦是永嘉府队正。队正,为府兵“队”的长官,秩正九品下,下辖五“火”,计五十人——说白了,就是个管五十人的九品武官。这样的人家,我心高气傲的母亲以前是绝对看不上的,我母亲经常说要为我们找个好人家,她之前帮我相看的夫婿就是“五姓”之一的陇西李氏姑臧大房的李君羡之子李义协——可惜我没出成宫,人家不愿意等我,所以这亲事黄了,为此事我母亲怨念我许多年。

我前未来妹婿虽未入五姓,但却是出自“京兆杜氏”,我们那时谚语有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京兆杜氏”便是其中之一,名门士族。

妹妹现在的未来公公郭伦则跟我父亲相似,经商起家,然后重金买得队正一职——我们那时候商人身份低,有钱之后,就都会想办法捐个功名,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郭家虽然官品不高,但家境殷实,生活质量绝不会差,妹妹嫁过去不用吃苦。何况我母亲还多给了一倍的陪嫁——母亲这么做,可不是郭家狮子大开口要求的,实在是能与郭家定亲,让我母亲喜出望外。当时稍微有点体面的人家都不愿意与我家结亲,有些主动来结亲的,我母亲找人查问之后,发现他们是冲着我妹妹丰厚的嫁妆来的,妹妹嫁过去后,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我母亲自然不允,而这郭家,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为什么我母亲对郭家这么放心呢?不只是因为郭家财力雄厚,没有贪图嫁妆的动机,更是因为郭家当时的当家主母,也即郭伦之妻、我妹妹未来婆婆之名为:杨宝。杨宝之父为隋朝纳言杨达,杨达膝下有两个女儿,另一个名叫“杨牡丹”——也就是我的亲娘。我妹妹的婆婆是我亲大姨,我母亲再不用担心妹妹会因我大姐之事被公婆刁难,终于可以把心放下了!

当时那种情况下,我母亲为什么没想过把妹妹留在家中招婿呢?我母亲后来跟我说,她也想过。可是妹妹自小体弱,性格文静,守不住咱家这份家业。咱家这份若大的资产很可能会变成她的催命符。母亲说,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心愿是平安,然后才是显贵。如果最后妹妹留在家里,母亲只能结束所有的生意,换成田地,让她当一个富贵地主婆。只是,纵横商海数十年,才有了如今的局面,这份生意可以算作是母亲的另一个孩子,母亲终究是不舍的,于是她想到了我。

这些年来,我出家一事一再受阻,岁月蹉跎,年华老去,她觉得等我恢复自由,估计婚事也是老大难,只能留在家里了!而且她觉得我这性格,挺适合经商的,于是三天两头写信向我念叨经商的好处,我当时人比较单纯,非常轻易就上了她的钩,把自己未来的人生定位成一个商人,于是便早早开始谋划。三年半的国子监生活,让我的见识不只局限于大唐一国,我正打算“放眼天下”,可谁知道,陛下又把我调回弘文馆了——好心塞!

弘文馆跟国子监一样,实行的是寄宿制,但却没给我安排宿舍,也没让我回后寝,我被直接安排住进了“帝寝区”,就住在陛下所住殿宇的西偏房——明达公主生前居住的房间。进门那天我看见院子里摆了一排花盆,正好就摆在东西偏房的对称线上——这是一条边界线,昨天才摆好,很明显是针对我设置,我不可以跨过线去,但李治可以过来。那天,我听引路的宫人说,自明达过世后,地上虽然没有划线,但太子从未到这边来过——这根线早就画在了李治的心里。那一刻,我明白了,“太子心理治疗”游戏来到了最后阶段,如果李治能主动过线进入明达的房间,那么游戏就通关了,我也就能出宫了!

知道陛下让我入住明达房间的目的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通关,我想到的是:李治怎么还住在这?他不是应该搬进东宫去了吗?他老婆、小妾、孩子都有了,陛下这边虽然宽敞,但这么多人也实在是太挤了!可宫人却说,太子妻女都住在东宫,只有太子住这,但初一、十五太子都会回东宫居住。

初一、十五,一个月才回去两天?比到国子监借宿的频率还低——我心下腹诽,陛下不厚道,只想着自己有人陪伴,不惜拆散人家夫妻骨肉……我心里正腹诽着,就听到了更令我意外的话。宫人说,李治从未搬出过此地——这就更奇怪了!

那天我才知道,李治成亲时,只是晋王,本来应该搬去晋王府居住。但那时陛下未在宫外给他赐配晋王府,而是将位于帝寝区的“武德殿”赐给了他,当然,诺大的武德殿只有晋王妃入住,李治仍旧是初一、十五才会到武德殿,平时仍旧住在陛下眼皮底下的这间房中。

武德殿?我想起来了,那不就是之前陛下想让四皇子李泰入住,却因群臣反对而未能住成的那所宫殿吗?这回到李治入住,怎么朝野上下这么安静,我在那天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到过!

随后,我又想起一事,李治成亲,是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谋反,是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入住武德殿一事,我不知道,太子难道也不知道吗?——他必定是知道的,因此,他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感到受到了威胁,于是为了自保,他有了谋反之心,最后却因为运气不好而事败……我越想越觉得合理,越想就越觉得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接着,我想起了大半年前未得出结论的“为何魏征封赏”这个研究课题,那时我打算从“促使太子李承乾谋反的真正原因”这个角度来重新解题,现在后者算是得到答案了,可这个答案对于我解开前者并无帮助。就在我打算放弃这个谜题时,李治交给我一项任务,经过初步讨论之后我发现,“为何魏征封赏”竟然成了完成委托的钥匙,于是我不得不重启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