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大学 > 第18章 备胎

媚娘说大学 第18章 备胎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22 15:27:01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册立为皇太子,王氏被册封为太子妃,就在同一天,李治纳萧氏为良娣(太子妾中品级较高者,地位仅次于太子妃),而这时,王氏嫁给李治尚不足一年——陛下这是怎么想的呀?虽然我们那时男子纳妾实属平常,但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迎贵妾进门,这简直就是把王家的脸放地上踩呀!不过,萧氏进门的时候李治已经是太子了,所以她的进门与否对“太子擂台争霸赛”的影响不大,所以接下来继续聊太子妃王氏。

太原王氏是北朝名门,其父王仁祐在王氏被册为太子妃之时,被晋升为陈州刺史,而在这之前,他官居罗山县令!——县令?他的官怎么这么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于是我顺手把他的近支兄弟都翻看了一下,发现除了他的叔父驸马王裕之外,其他的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他还算是其中最体面的。但他家既然是名门,那祖上应该十分显赫,一查资料,果然,他的曾祖王思政,是北魏到西魏时期名将,北齐建立后,授都官尚书、仪同三司——这官不小。只是,在档案的最后,用粗体字标注了一句:“自称东汉司徒王允的后代”。

“自称”!又见“自称”!

这王思政是王仁祐的曾祖,那就是同安驸马王裕的爷爷,也就是说,他们这个“太原王氏”跟杨姐姐家的“弘农杨氏”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杨姐姐家是我母亲娘家,我自然清楚,而他们王家发家很早,基本是南北朝刚开始时就发达了,于是他们“自称”了好多年,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比如我,就真信了他们是“太原王氏”,但是“自称”终究是“自称”,怪不得李渊会说“未曾”呢!——李渊爷爷,我错了,我不该说你瞎说,眼瞎的那个人是我……

王氏是独生女,也就不可能有兄弟帮衬,难道是因为她的母亲?——那这就跟我家杨姐姐类似了。

杨姐姐的父亲在杨家并不出众,但她非常入皇家的眼,就是因为她的母亲姓“高”,是申国公高士廉之女,而这位高士廉正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相当初,长孙皇后的父亲过世,她们兄妹与母亲被同父异母兄斥还舅家(长孙皇后的母亲是继室),舅父高士廉对待妹妹及其一双儿女非常优厚,所以长孙兄妹自然对高家异常亲厚。高士廉子嗣众多,但女儿却只有一个,而且杨姐姐是独生女——我一直觉得,杨姐姐这么任性,说不嫁太子就不嫁太子,就是长孙皇后给惯出的毛病。可惜,长孙皇后去世得太早,如果长孙皇后还在世,太宗纳杨姐姐试试,怕不是皮痒了!

王氏之母出身于河东柳氏。河东柳氏是关中世家,和那时许多的世家一样,在西晋永嘉之乱时分了家,除了一部分人留守河东及在北方政权任职以外,多数南迁。她家这河东柳氏虽然不是“自称”的,但从历史惯例可以知道,重要的如柳家主枝都南迁了,留守的,基本都是旁枝边叉。不过留守的人都争气,整个南北朝时期,风云变幻,他们家始终有人封官拜爵,虽不曾权倾朝野,却也能称得上是世代官宦。

王氏之母的兄弟姐妹也不多,只有一个弟弟:柳奭,贞观年间官至中书舍人。他们兄妹二人的叔父柳亨则累迁至邛州刺史,封寿陵县男——这二人就是太子妃母系亲族拿得出的全部家底了!

看到这里,我掩卷长叹,感慨万千。当初李治娶得王氏女之时,宫内宫外都说李治有“太原王氏”相助,定能问鼎太子之位,可谁知,这传言背后的事实,竟然是这般光景!

现在“太子擂台争霸赛”的三位选手都已就位——老三吴王李恪这个靠脸来陪赛的,就不用讨论了,所以,就只有三位选手,他们是一号太子李承乾、二号魏王李泰、三号晋王李治。

三位皇子的共同点:都是嫡子;三人之妻都为“勋贵名臣”、旗鼓相当,对这三人实力对比并无影响……共同点体现不出差异,竞赛场合讨论这个基本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按下不表,一起来看看三位皇子各自的优势。

太子李承乾,是嫡长子,占据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优势。自小(8岁)被册立为太子,自12岁起,陛下多次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开始参政议政,学习锻炼治国能力。在贞观十年及以前,风评颇佳。贞观十年之后,画风突变,原因不明。

魏王李泰,艺术上颇有造诣,治国能力不明——英雄也需要舞台才能展现其实力,可陛下虽然对魏王宠爱有加,却从来没有给过他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他一生最与政治沾边的业绩,就是贞观十二年(638年)时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严格说来,编书这事还是没能跳出文艺的范畴。

晋王李治,自小(9岁)被太宗带在身边教养,太宗召近臣议事时,会在厅内设置屏风,让李治坐于屏风之后旁听,待臣下退出之后,太宗会就刚才的讨论内容进行抽考,应答如果不能令陛下满意,后果……这些情况未被载于任何史册中。我为什么会知道?我不是还有一个马甲吗?——晋王身边的大宫女“杨芷歌”。

当初李治帮我置办这个身份,本是为了方便我在皇宫玩耍,自从那年倒霉被太宗点为晋王的侍读(挨打)宫女之后,我这个宫女身份算是在太宗面前“转正”了,他时不时就会问李治:“你那个宫女呢?怎么又不见她?是不是偷懒去了?父皇我没有教过你吗?你是怎么治下的?身为皇子……”于是,我便时不时出现在李治身旁,经常陪着他在屏风后呆着。只是,他坐着,我站着,他还有茶水糕点,我就只能看着——才怪,我一般都会竖起耳朵坐下,该吃吃,该喝喝,等听得脚步声靠近,会迅速站起——经过多年训练,那身手真是一个敏捷。

太宗那殿,管得滴水不漏,他不想让外边知道的事,外边一点风声都听不到,所以,李治的“勤学苦练”殿外无人得知,人们听说的,只是陛下对他“仁善”的评价。也就不难理解,在三位选手之中,最不被看好的就是李治,但因为“太原王氏”那个美妙的误会,李治在贞观十六年大婚之后迅速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热点人物,可以说是一匹突然跃入众人眼帘的“黑马”。

综上所述,自封为“事后诸葛亮”的武某人,也就是我本人,得出结论:太子李承乾是皇上的最爱,晋王李治是备胎。而魏王李泰,在贞观初年时,太宗要他回来的初心应该是想让他作为备胎,但在贞观二年李治出世之后,太宗就已经改变了主意,把李泰送回太上皇身边就是他这一思想转变的最好佐证——太上皇一生有孩子41个,其中儿子22个,女儿19个。这其中的30个都是他在53岁登基称帝之后出生的。这30人中,17个儿子,13个女儿,男女都有,最小的儿子跟李治同岁,所以说太上皇根本不缺孩子陪伴。若是当年不把李泰送回去,绝对没有人说太宗不孝。可太宗还是送回去了,足以说明太宗已经放弃了培养李泰为备胎的初衷。所以魏王李泰的“参赛”,纯属别有用心之人自作多情炒作的结果,太宗根本就没那个想法。但是,李泰在“太子擂台争霸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推动剧情的主要角色,毕竟当年“调查报告”明确指出,促成太子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暗杀李泰失败”——那时的太子跟那时的我一样不聪明嘛!

自此,“太子擂台争霸赛”所有参赛选手的婚姻情况都分析完毕,可我还是没有找到“为何魏征封赏”这个问题的答案。但经过这一番冗长的分析和资料翻查,我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题角度:促使太子李承乾谋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会对太子谋反的原因产生疑问,是因为我觉得好奇怪:太子身边围绕着那么多人,都是太宗为太子精心挑选的人才,没有一个人觉得太宗无扶立李泰之心吗?毕竟对于一个有当太子可能的皇子而言,从不让他沾染政务,这正常吗?我当年只是一个宫女,安居深宫,自然不会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太子是谁对我而言都没有差别,说白了我就是一个看热闹的围观群众而已,当然不会费时费力去仔细研究。可对于太子本身和太子身边的人而言,这可是利害攸关,他们竟然也没看出这一点,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是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