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媚娘说 > 第40章 疏议

媚娘说 第40章 疏议

作者:姜悠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4-06 19:46:20 来源:文学城

讼师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他们专门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现在这个职业仍然存在,不过已经改名叫“律师”了。但讼师也好,律师也罢,不仅要熟悉律法,还要精通文墨,更重要的是要能说会道,尤其在我们那时候,官老爷的主观看法对于案件的审理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你能说服堂上的那位爷,让他觉得你说得“好有道理”,那你基本上就赢了。我们家崔姐姐的说服能力怎么样呢?一个字:强。

崔姐姐父亲在官衙担任小吏,是一个协助长官司处理诉讼事务的八品官员,在世家大族里实在是位卑职下,所以崔姐姐一家在家族里并不受重视。家族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关注越多,束缚也就越多,所以在家族中算个小透明的崔姐姐比其他孩子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在家族的眼皮子底下培养出了一个小爱好——去衙门看人打官司。在今天,律师被视为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但在我们那时,讼师往往被视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历来受人轻贱。所以,崔姐姐这个爱好除了她父母外,无人得知。

李、王、郑、卢、崔这五姓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对他姓很轻视,不予通婚。崔姐姐之母自然也是出自五姓,铁杆的世族门阀出身。她的父母跟所有士族儿女一样,接受过儒家礼教的熏陶,不过从他们对崔姐姐的管教来看,明显“熏”得火候不够。

崔姐姐听到的第一场诉讼,其实算不上是诉讼。那是他们崔家有一房长辈过世,几个小辈争遗产,然后由族长来主持公道。当时那场论辩是在族中祠堂进行的,就在学堂的旁边。许是族长觉得这件事可以作为家庭不睦的反面典型,让子孙引以为鉴,于是要求学堂的孩子都过去听听,小朋友们万般无奈地搬着小板凳去了,崔姐姐也是其中之一。

那次的事情给崔姐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了一个叫“武德律”的人。回去后她问父母亲“武德律”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的官吗?为什么他可以决定把家产给谁不给谁?而且族里的那些老爷爷好像都很怕他。

这正是崔父的老本行,他们夫妻二人很耐心,花了很长时间才让她明白《武德律》是一本书,它规定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它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看到女儿喜欢,私下带着她去认了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名叫傅奕。

傅奕崇尚儒学和道家学说,反对佛教,在那个朝臣普遍信佛的年代里,他是一位孤独的反佛斗士;他精通律法,反对酷刑,多次向朝廷谏言减轻刑罚;他精通阴阳术数之书却并不相信,是个矛盾而有趣的人。

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跟随傅奕学习阴阳术数的杨法门——难怪她们在宫内形影不离,原来早就是一丘之貉。

也许这个世间真有天赋一说吧!崔姐姐对律法的理解掌握能力很快就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傅奕在朝廷担任太史令一职(就是那个安放大唐第一神棍的官职),交游广阔,结识的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她的老师觉得她学业有成,鼓励她参加实践。在她十一岁那年,她就靠写讼状帮一户穷苦人家要回了田地,那是她写的第一份诉状。她已经不记得那户人家的名字,也不记得诉状的内容,但当时那种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却一直留在她心里。那之后数年里,她一直匿名帮遇到困难的人代写诉状,伸张正义。

然而平静的日了到了她十四岁那年就被打破了。那一年,她听说了国子监;她听说国子监开设有“律学”;她听说“律学”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中通书者招收学生;她听说“律学”教授的是“律令”;她听说入学年龄是十四岁。她觉得所有的条件自己都符合。

这些年来,崔姐姐在代写诉状的过程中发现律令中有很多模糊不清的规定,不仅她感到无所适从,师傅也无法做答;父亲也说这种问题历年来都不少,相似的案例同一条律令,不同的官员间作出的判决之间差别很大,于是她想带着这些困惑去大唐第一学府寻求答案。

十四岁的她决定到国子监学习“律学”,虽然律学只招收50人,但她有信心能通过考核。但她没想到的是,她根本连参考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她是女子。于是,帮助过很多人伸张正义的她决定为自己也伸张一回——她要为自己在国子监争取一个学位。

那一天,风和日丽。她穿上最漂亮的裙子,画上最精致的妆容,贴上了最时兴的花钿,拿着厚厚的《武德律》,带着特意雇佣的鼓乐队来到了大唐第一学府国子监前,鸣锣击鼓,请国子监答疑——女子入学可是有违唐律?

那天,她以一人之力,驳倒了国子监的一众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以及所有在国子监内就读的监生,自此名扬大唐——跟这比,“被母亲在利州那个乡下追打三条街”那都不算个事啊!

年少无畏的她那时并不知道,大获全胜的她赢来的不是国子监的入学资格,而是族人的指责和污辱——抛头露面、哗众取宠、不知廉耻……她受鞭罚,父亲被杖责,母亲祠堂罚跪,她自幼定亲的卢家公子退了亲——这就是她抗争得到的结果。后来太宗纳妃,家族选她入宫,她的父母也无力抗争,她便入宫来成为第一个嫁入五姓之外的崔家本家嫡出小姐。

当年她被迫入宫一事给了她父母太多的触动。十二年前她进宫时,她父亲在崔家只是个不受重视的子嗣,她母亲也是个可有可无的媳妇。十二年后,她的父亲已经是她们这一房的话事人,母亲也成了管家主妇。于是出宫那天崔姐姐也被接回了家,但不久她就离开了,在自由和崔家女之间,她选择了自由。她觉得她能养活自己,不必依附于崔家。当然,她离开的只是崔家,父母仍然是父母,在她父母的眼里,女儿仍然是女儿,什么都没有改变。

再后来,已成为大唐知名讼师的她跟我说:各地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同样的事在各地判罚不一样,依靠律法就像赌博,全凭运气,律法的威信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她说,希望你能劝李治再修《永徽律》,在律文之后附上对律文的注释,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崔姐姐所说的《永徽律》,是《贞观律》的儿子,《武德律》的孙子,它是我大唐的第三部《唐律》。它是李治的亲娘舅长孙无忌领着人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永徽二年才颁行。她跟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正是永徽三年,才颁行一年就修补,长孙无忌非撕了我们不可。我们试探着向长孙无忌开口,被骂得狗血淋头。再后来,崔姐姐去拜访了长孙大人,之后又逐一拜访了他手下的法律编撰团所有成员,费时数月之久。我不知道崔姐姐怎么说服那个倔老头的,只知道后来长孙老头竟然同意了。于是那年李治又下诏撰写《疏议》,对《永徽律》逐条逐句进行解释,将律与疏合在一起,称《永徽律疏》,后世称《唐律疏议》。

这部《唐律疏议》后来成为宋、元、明、清各代制定和解释法律的蓝本,被视之为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千年来不断被法律界给予褒扬。但没有人知道,在千年前,有一位女讼师曾为它的出台费尽心思,她给自己取名为“崔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