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卖油娘与豆腐郎 > 第102章 庭院话府城求学

卖油娘与豆腐郎 第102章 庭院话府城求学

作者:青云上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5-20 02:02:23 来源:转码展示1

年底的时候, 常家再次来提亲。xinghuozuowen

这一次,常老爷夫妇亲自过来的,方孝俊作陪。今春时候,常大郎过了县试,但府试并未过, 好在他如今年纪小, 以后机会也多。

常大郎过县试的时候, 常家夫妇托方孝俊来问过亲事, 韩家这边只说再等一等, 兰香还小呢。

直等到了现在,常家夫妇终于按捺不住了。

韩家并无人反对这门亲事, 从常家第一次张口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这已经是常家第三次求娶,既不反对,也不能再拿乔了。

好在明盛早就定过亲事了, 如今给兰香说亲, 也名正言顺。

头先方孝俊逢年过节回来时,常大郎时常会跟着过来。第一次来的时候,叶氏母女二人看过这孩子, 人才倒是不错。

叶氏问过兰香, 可中意这门亲事?

兰香红着脸,“阿娘做主便是,不用来问我。”

叶氏摇头, “这是你一辈子的事情,总得要你点头才行。虽然你年纪尚小,谁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是个什么样子,但当下总得先顺了心意,才能许亲。”

兰香并未经历过太多世事的捶打,性子有些天真娇憨,“阿娘,我听说他们家很有钱财,会不会看不上我。”

叶氏摸了摸小女儿的头,“咱们家如今也不差,论起钱财,咱们家比常家差了老远,但你两个哥哥争气,你嫂子们的娘家门第都不差,常家再有钱,也不过是个土财主,正需要你这样读书人家的姑娘提高门楣。我说句势利眼的话,你二嫂的亲爹是县尉,你大嫂的亲爹也做了县丞,常老爷夫妇巴不得早日定下这门亲事的。”

兰香又有些担忧,“阿娘,若是只看中这些亲戚关系,我听说宦海浮沉,谁知道嫂子们的娘家以后是不是官运亨通了。我说句不吉利的话,若是哪一日遇到不顺利,他们家岂不是又要嫌弃我。”

叶氏听到女儿这话,也陷入了沉思。

后来常大郎第二次再过来时,方孝俊又带他来拜访明朗。叶氏找了个机会,母女两个在庭院中单独和常大郎说了几句闲话。

明朗和方孝俊都明白叶氏的意思,师兄弟二人坐在堂屋说话,并不去打扰她们。

常大郎给叶氏鞠躬行礼,“大娘好,妹妹好。”

叶氏看了看常大郎,“头先你师傅刚去你们家的时候,都说你们哥俩调皮,可见如今是长大了,看起来越发沉稳。”

常大郎有些不好意思,“幼时不懂事,幸亏先生耐心教导,我兄弟二人才能有些进益。”

叶氏问常大郎,“听说你们家良田千顷,宅院成林,奴仆成群,你看我们家,就这浅浅的两进院子,只有两个丫头,家常有什么重活,还得他们兄弟俩动手。”

常大郎明白叶氏的意思,沉吟了片刻,认真回答叶氏,“大娘,我家里说不上良田千顷,只是有几百亩地而已。至于宅院,乡下房屋并不值钱。虽有几个奴仆,但我阿爹阿娘一贯主张让我们兄弟二人多吃些苦头,不能一味娇纵惯养。再者说,钱财再多,都是父母辛劳而来,并非我挣来的,自然不会依仗这点子钱财而骄矜。如大娘家里二位兄长这般,自己头悬梁锥刺股考得功名,那才是我辈男儿楷模。”

叶氏满意的点点头,“你能这样想,可见是个通透的好孩子。不瞒你说,我们家也担心,一则家贫,女儿妆奁简薄。二则,外头有一些眼皮子浅的人传一些风言风语,说什么我们家是图你们家钱财,你们家是图我两个儿媳妇娘家门第。但我想着,君子从不以聚天下钱财而为己任,我们并不在意你家里有多少钱财。况且,连我们兰香都知道,宦海浮沉,谁知道明天是升官还是贬官,想来你们家也不会在意这些。”

常大郎又鞠躬,“大娘一番话,振聋发聩。谁说妇人头发长见识短,大娘这见识,多少男儿尚且不及。我一无功名二无手艺,全仗着父母在家吃一碗白饭,岂会有他想。我家里来求亲,就是仰慕大娘人品高洁,独自养活四个孩子。父母怕我不成器,见两位兄长年少有为,想让我跟着学一些好处。”

叶氏笑着点了点头,“看我,你远来是客,倒拉着你絮絮叨叨说了一堆没用的闲话。你也进堂屋跟你师傅们说说话。”

常大郎第三次鞠躬,用眼角瞟了一眼兰香,转身往堂屋里去了。

有了这一次谈话,兰香点头应了亲事。

这一回常家夫妇过来,带了丰厚的见面礼,言辞之间求娶诚意十分足。

叶氏备了一桌丰厚的酒席,请了女儿一家子和方孝俊一起,招待常家夫妇和常大郎。

此次淑娴并未跟着来,无他,因为淑娴已经有孕四五个月了。

常太太临行前,嘱咐家里人好生照看淑娴。

既定了亲事,常太太掏出一根赤金嵌宝簪子插在兰香头上,又拉着兰香的手没口子的夸赞,夸叶氏会养孩子,兰香文静贤淑。

常家人走了之后,明盛与家人开玩笑,“阿娘,这辈分可乱了。原来大哥与方大哥是师兄弟,后来秦先生走了之后,大哥接管学堂,方大哥与大哥又有了一半的师徒名分。妹夫管方大哥叫先生,管大哥叫大哥。大哥好不容易长了半个辈分,这会子又降了一个辈分。”

叶氏笑着嗔怪他,“胡说,各叫各的。大郎管俊哥叫先生,管你大哥叫大哥。但你们和俊哥之间,不管是师兄弟也好,还是半个师徒也好,谁也不碍着谁。”

兰香有些羞涩,“二哥成日家嘴里没个把门的,什么都往外秃噜。让姐姐知道了,定要打你!”

明盛哼了一声,“如今你是有婆家撑腰的人了,就敢跟二哥犟嘴。”

叶氏拍了他一下,“不许跟你妹妹开玩笑!”

兰香的亲事定下之后,又要过年了。

梅香家里的日子波澜不惊的往前走。

慧哥儿上了这几个月的学,总算能写两个像样的字了。明朗也开始教他读开蒙的书,梅香在家里经常也会带着慧哥儿一起读书。黄茂林见状,只让梅香专心带青莲和教导慧哥儿,什么豆腐坊喜馍铺子一概不让梅香插手。挣了的钱全部交给梅香,让她只管花。

梅香不是那种爱挥霍钱财的,黄茂林给了她钱,盘点清楚后都存放好。家常花销,全部记账。

青莲有七个多月了,与慧哥儿小时候一样,整日吃手指吃的吧唧吧唧响。

慧哥儿见到后很是奇怪,“阿娘,妹妹为甚总是吃手指?”

梅香点了点慧哥儿的鼻尖,“妹妹都是跟你学的,你小时候吃的更凶。”

慧哥儿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我都不记得了,阿娘定是骗我的。”

梅香把慧哥儿搂进怀里,絮絮叨叨跟慧哥儿说了很多他小时候的事情。虽然慧哥儿现在仍旧是个小孩,但自从有了妹妹,他就以大人自居,梅香也不再说他是个小孩,以免他着急跳脚。

慧哥儿仍旧与阿爹阿娘睡,家里床大。冬天冷,梅香在床上放了两床厚棉被。梅香自己带着女儿睡一个被窝,让黄茂林带着慧哥儿睡一个被窝。

慧哥儿坚持要与阿娘睡一头,黄茂林独自一人被赶到那一头,与慧哥儿脚对脚睡一个被窝。

每次黄茂林都很不满意,“你们是掌柜的和少东家,我是个长工,只能一个人睡一头。”

慧哥儿高兴的在床上蹦,“阿爹一个人睡一头,我和阿娘睡一头!”

梅香笑着看向黄茂林,“你都多大了,还跟孩子们争。”

黄茂林看向慧哥儿,“明年过了四岁生,你就到厢房里去睡,让小柱陪着你!”

慧哥儿立马紧紧搂住梅香的脖子,“我不,我要和阿娘睡,我要和妹妹睡!”

青莲靠在梅香怀里,看见大家说笑,也忍不住手舞足蹈。

慧哥儿趴到梅香怀里,在妹妹脸上亲了一口,又在阿娘脸上亲一口,“阿爹去厢房睡,让小柱哥陪阿爹睡!”

梅香忍不住哈哈笑了。

每天睡到半夜时,爷俩不知不觉争相往梅香被窝里钻。

到最后,两床被子摞在一起,一家四口挤到一起睡才算作罢。

眼见着要过年了,梅香给家里人一人做了一身新衣裳,又问张妈妈过年是否回家。

张妈妈想了想,“大奶奶,我年三十回去吃个年夜饭,初二我女儿回来,初三我再回来行不行?”

梅香点头,答应了张妈妈的要求。小柱今年仍旧不回家,他已经形成了惯例,过年的时候不回去,等过完年抽空回去住两天。

常家那边,淑娴刚发现有孕的时候,方家父母本来说让儿媳妇回家,他们老两口照顾。但淑娴胎像不是很稳,方家父母也不敢让儿媳妇长途跋涉。就这样,淑娴一直住在常家。

这会子要过年了,淑娴的肚子有五个月了,方孝俊决定带她回家。

常老爷帮忙雇了辆车,把束脩都结给了方孝俊,又给方孝俊送了厚厚的节礼,还有谢媒礼,装了半车。

车夫一路小心翼翼把小夫妻送到了家,方家父母早就收拾好了屋子,淑娴一回来直接就可以住了。

杨氏早就盼着女儿回来,听到消息后,立刻拎着一筐子吃食去看望女儿。

梅香听说后,主动去找杨氏,“阿娘,您走的时候叫上我,我也去看一看妹妹。”

杨氏很高兴,“如今可好了,这亲连着亲,一大家子越发关系好。”

杨氏说的不假,韩家、黄家和方家,早就连在一起分不开了。

梅香与杨氏约好了,二人各自备了礼,梅香抱着青莲,红莲牵着榜哥儿,婆媳三个一起去了方家。

平安镇这边看望有孕的妇人,准备的东西大致都差不多,无非就是鸡鱼肉蛋,再加油条果子和馓子。

因梅香要抱着青莲,梅香的筐子是杨氏帮着提的。

婆媳三个也没雇车,一路走一路说话。冬日虽然有些冷,但天上有大太阳,也没有刮风,众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青莲和榜哥儿头上还戴了小帽子,一群人倒是惬意的很。

梅香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当日她和叶氏每个集市都上街卖菜。母女两个一人挑一担东西,就是沿着这条路从韩家岗到镇上,不停的往返。

几年过去了,这条路丝毫没有任何变化,梅香却感觉鼻尖有些发酸。

她想到了以前那些艰难的日子,好在如今都过去了,梅香又立刻把这消沉的思绪甩到了脑后,亲了亲女儿一口。

青莲头一回出这么远的门,激动的两只小眼睛滴溜溜的乱看。

到方家的时候,已经半晌午了,方家人热情接待了婆媳三个。

淑娴从屋里出来了,高兴的迎了过来,“阿娘,大嫂二嫂,我还没去看你们呢,你们倒先来了。”

杨氏立刻起身,拉着女儿的手上下打量。从淑娴有孕开始,这还是黄家人第一次看见她。

梅香仔细看了看淑娴,肚子已经不小了,透过厚厚的棉袄都能看得出来。再看她的脸色,红润的很,想来日子并不差。

方母客气的与黄家人说话,“亲家母来就来,还破费买这么多东西作甚!”

杨氏闻言与方母客气,“有亲家母在,自然能照顾好她们娘俩。但我这做娘的心,亲家母必定也是能理解的。”

方母笑着又让黄家婆媳三个坐下,并让大儿媳去厨房给黄家婆媳过个晌午茶。

有杨氏和红莲在,梅香并不怎么说话。她先找个没人的地方给青莲喂奶,又哄女儿睡着了。青莲对方家不熟,梅香也不敢把她放到别人床上,怕她惊醒,只得自己抱着女儿。

淑娴看了看青莲,又抱了一下榜哥儿,杨氏忙让她放下,别压着肚子。

方家男丁先坐着陪了一会子,方父和方大郎各自忙碌去了,留下方孝俊在这里陪着说话。

过了一会子,方大嫂端了几碗晌午茶上来。每个碗里有两个蛋和一些馓子,加了些糖。

梅香早上吃的不多,抱着女儿走了这么远的路,正好有些饿了。但她一手抱着女儿,方母给梅香搬了个高脚凳,梅香把碗放在高脚凳上,一只手吃东西。

正吃着,青莲忽然醒了,也没哭,睁着眼睛看着阿娘,然后张开小嘴也要吃,梅香连忙夹了点鸡蛋黄喂女儿吃。

婆媳三个在方家吃了顿晌午饭,走的时候,淑娴给青莲开了上门礼,榜哥儿不是头一回去,倒没有这个。

过了年之后,韩家学堂照常开学,明盛已经有了秀才功名,不再去学堂读书。

明朗想到自己上一次落榜,看到弟弟独自一人在家读书,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兄弟二人这样蜗居乡下,全靠自己埋头苦读,时间久了,怕是难有进益。

自来读书,一个人闭门造车,最终结果就是夜郎自大,且寸步难行。

兄弟二人如今在平安镇,没有良师益友,这样下去,想中举人,怕是难于上青天。就算再熬个十来年,勉强中了,年龄也不小了。兄弟二人因为年少中秀才,在荣定县也算是少有的,若再蹉跎十几年,也是泯然众人矣。

明朗心中越发担忧,但家中这个情景,又让他放不下。

玉茗是枕边人,且一向心细,第一个发现明朗忧心忡忡。

夜深人静时,夫妻二人相拥而眠。

玉茗小声问明朗,“官人,我见你近来心思难安,可是有何难事?不若说出来,我虽无能,总能给你想些主意。”

明朗用下巴顶着玉茗的头顶,“玉茗,我与先生不愧是翁婿,以后我们的命运怕是也一样。”

玉茗一听就明白了,“官人,你可是想到外地求学?”

明朗苦笑了一声,“我如今是走不开了,我想把明盛送出去。仔细论起来,明盛读书比我还有天分。他的文章灵气足,考官们都喜欢这样的。”

玉茗沉默了半晌,“官人,不若你与二叔一起去吧。我知道府城官学里一直招学生,如官人和二叔这样已经是正经生员的学生,官学里最喜欢要了,且不用交束修,只用交些茶饭钱即可。官人若是与二叔一起去,咱们家也不是供养不起。油坊里有一半的分成,我听阿娘说一年有好几十两银子呢,我的铺面一年也有十几两收成,咱们家还有田地,供你们兄弟二人读书绰绰有余。”

明朗仍旧摇头,“让明盛去吧,我留在家里,一来照看学堂,二来家里都是妇孺,没个男人如何能行。再者,就算家里能供得起我二人读书,过几年明盛娶亲,妹妹出嫁,总不能寒酸的糊弄过去。”

玉茗不再说话,心里却越发想让明朗外出读书。她知道,若一直在乡下蹉跎,再有天分的人,想中举人也不容易。

玉茗知道明朗责任心重,不肯抛下家人,也不再劝他。

第二日,玉茗直接找叶氏说了此事。

叶氏神情严肃,“你说的有道理,他们兄弟二人如今都中了秀才,总不能就这样满足了。若想再往前走一步,没有师傅引路如何能成。”

玉茗看了叶氏一眼,“阿娘,您不怪儿媳的私心吧?”

叶氏笑着看向玉茗,“这如何是私心,要说私心我也有,若是我两个儿子都中了举人,咱们娘儿几个不都跟着沾光?你所虑无非是学堂,这个事情你不要管,你只管带好清溪,我来处理。”

说完,叶氏又有些担忧的问玉茗,“若是去了府城官学,多久能回来一趟?”

玉茗想了想,“听我阿爹说,也就逢年过节让回来。”

叶氏看了一眼儿媳,“你们小夫妻才成亲多久,如何能分开,就算要去,你也要跟着一起去。”

玉茗忙摇头,“我不去,我在家里陪着阿娘和妹妹。官人和二叔去府城官学,住在官学里就行,每日只需交一些茶饭钱,费不了多少银钱。若是我们母女也跟过去,还要另外租房子,每日柴米油盐,哪一样不费钱。”

叶氏点了点头,“我先去说等他们兄弟二人,剩下的回头再说。”

叶氏当天就与两个儿子商议,明朗看了玉茗一眼,玉茗低下了头。

叶氏忙说明朗,“你不要看玉茗,玉茗是为了你好,也是为了咱们家好。”

明朗忙赔笑,“阿娘误会了,儿子没有怪玉茗。儿子的意思是,让明盛一个人去吧,儿子在家里守着学堂。”

叶氏摇头,“你们都去!”

明朗也摇头,“阿娘,学堂总得有人看着。这是先生十几年的心血,先生与我有恩,又把爱女许给我,我岂能辜负先生。”

叶氏想了想,“不如让俊哥儿回来管学堂?”

明盛立刻拍手,“还是阿娘有见识,方大哥在常家能教多久呢,等常家兄弟俩不需要他的时候,他又能去哪里!大哥,你别犹豫了,咱们一起去府城。不是说乡下不好,这里有我们的根,有阿娘姐姐大嫂妹妹,我们不管走多远,心都留在这里。只有我们都中了举人,阿娘和姐姐妹妹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大嫂跟着你也不算是低嫁。”

明朗看了弟弟一眼,“我们都走了,家里都是妇孺怎么办。”

明盛诧异的看了大哥一眼,“大哥,不是我笑话你,只要学堂能托个可靠的人,你留在家里真没多大用。做饭洗衣你不会,下田地你不会,带孩子你更不会,你就会吃白饭!”

明朗抬脚踢了他屁股一下,“难道你不是个吃白饭的!”

明盛哈哈笑了,“大哥,我们在外面好好的,谁也不敢来咱们家撒野。等你中了举人,你就算三五年不回来,阿娘在这里也是人上人,姐姐妹妹在婆家更无人敢小瞧。”

叶氏忙点头,“明盛说的对,趁着年轻,你们不出去搏一把,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这事儿我做主了,你们都去,把玉茗和清溪也带过去!”

说定了之后,叶氏托梅香去方家说项,请方孝俊回来接管学堂,可以把常家两个儿郎带过来读书,就住在韩家。

方父方母不敢擅自做主,淑娴也不敢替方孝俊拿主意。方父立刻动身去常家,与儿子商议此事。

方孝俊想了一个晚上,答应了韩家请托,早上起来就去与常家夫妇辞别,并邀请常家两个孩子一起去平安镇学堂读书。

常家夫妇有些犹豫,反倒是常大郎主动要求跟着先生去平安镇读书。

常老爷笑话儿子,“我看你不是想去读书,就想天天去看媳妇!”

常大郎顿时双脸爆红,“阿爹怎么这样笑话儿子,儿子想的是读书的事情,成日在家里好吃好穿,就我们兄弟二人,也没个同窗,时间久了难免消磨意志。若是跟先生去平安镇,有一群同窗一起读书,进益更快。再者,远离父母,锤炼意志,以后不管到哪里,不说顶天立地,总不会天天跟没断奶的娃一样想家。”

常二郎听说可以有一堆同窗,也愿意去。常家夫妇无奈,只得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方孝俊。

方家父子带着常家两个儿子一起回了平安镇,车上带了满满两箱子的东西。常老爷实在不放心,一起跟着过来了。

到了平安镇之后,常老爷立刻去拜访亲家,并把两个儿子托付给叶氏。

叶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亲家老爷只管放心,大郎是我女婿,我还能不照看他。二郎这孩子活泼可爱,我也喜欢的紧。等我两个儿子都走了,家里不免冷冷清清的,他们兄弟二人能过来,也添些热闹。”

常老爷留下了丰厚的礼品,嘱咐两个儿子要听先生的话,然后咬咬牙一步三回头的走了。让这两个小子吃些苦头也行。

方孝俊回来后,明朗立刻把学堂交给了他,并把今年学生们的束脩一并给了他。

方孝俊打听了如今镇上租房子的价格,按照市价给了明朗学堂的租金。

明朗想着学堂的宅子是玉茗的陪嫁,他也无权替玉茗拒绝,只得接了下来。

常家兄弟二人在韩家住了下来,叶氏在前院儿给他们整理了一间屋子,从常家的行李中拿出兄弟二人的被褥,把他们安置了下来。

常老爷这回一个丫头小厮都没留给两个儿子,就是存了打磨他们的心思,也是想让韩家母女多照顾照顾两个儿子,这样小两口以后情分更深一些。

明朗出发之前,收到秦先生的一封来信。秦先生鼓励兄弟二人及早去府城求学,并介绍了一个熟人让他们去拜访。同时嘱咐玉茗,带着女儿在家好生侍奉婆母,莫要跟着女婿一起去,一来分心,女婿无法专心读书,二来更费银钱。

玉茗听见父亲这样要求,更加不肯去府城了。

梅香一早就听说弟弟们要去府城求学,也在家里与黄茂林商议。

黄茂林非常支持,“趁着年轻,就要多出去闯一闯。方家妹夫是因为走不开,只得先看着学堂。你们家不一样,能供养的起,他们兄弟二人早就该去了!”

梅香想了想,看向黄茂林,“你也知道我娘家的家底,油坊收成被我分了一半,原来指望学堂的束脩,如今也没了,就剩下几十亩田地。我两个弟弟去府城读书,虽说不要束脩,但府城的茶饭钱定然也不便宜,一年来往几次的车马钱,怕是也需要不少。我想送他们一份厚厚的仪程,你看可行?”

黄茂林点头,“行行行,你不说我也要送的。我比谁都巴望着他们兄弟二人早些中举人,我也能沾光,慧哥儿以后也能学些好。一次给多了钱他们肯定不要,明儿咱们去先送五两,以后每次他们回来,走的时候再送五两。除了这些,阿娘那里咱们也去勤一些,省得他们兄弟二人在外挂心。”

梅香看了一眼熟睡的两个孩子,笑着扑进黄茂林怀里,“茂林哥,你对我真好!要是别人家,哪里会这么大方!”

黄茂林立刻搂着她小声说道,“我不过是个长工,掌柜的说怎么办,我岂敢有二话!”

梅香立刻伸手拧了他一把。

第二日,夫妻二人一起去了韩家,送了五两银子的车马费。

梅香叮嘱两个弟弟,“你们去了之后,只管用心读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们操心,有我和你姐夫呢。”

明盛笑嘻嘻的凑了过来,“我前几天就跟大哥说了,我们在家除了吃白饭也干不了别的,都走了还省心,家里少做两个人的饭!”

梅香敲了敲明盛的脑袋,“你也是个秀才公,整日这样嘻嘻哈哈。”

明盛涎皮赖脸的腻在梅香身边,“我考功名又不是为了给自己立规矩的,姐姐放心,等我以后中了举人和进士,姐姐只管在平安镇横着走!”

梅香哈哈笑了,“整日吹大牛,也不怕人家笑话你。我等着你考进士,到时候我仗着你的势力横着走!”

那边,明朗给黄茂林鞠躬,“姐夫,我们此次去府城,三五个月怕是回不来,家里的事情,还请姐夫多帮忙照看。”

黄茂林拍了拍明朗的肩膀,“你只管去,放心吧,这一家子妇孺,我和你姐姐会看的好好的。若是缺银子了只管来信,你姐夫虽然只是个卖豆腐的,也能资助你们一些。”

明盛在一边插科打诨,“姐夫如今在平安镇可算财大气粗了,等我去了府城,我就说姐夫是荣定县的豆腐王,又气派又体面!”

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冲淡了许多离别的忧愁。

方孝俊接下了学堂之后,把淑娴接了过来。但淑娴肚子大了,一个人操持不了太多事情,方母也跟着过来,婆媳二人一起给学生们做饭。

只一样,方家人接管学堂之后,不再从周氏那里订菜,方大嫂自己在家种了许多菜每日送过来,这样也更便宜一些。

周氏也不计较,如今韩敬奇父子冬日里烧木炭,平时到砖窑里干活,家里收成也不少,少了学堂这份卖菜的钱,又不会伤筋动骨。

等方孝俊把学堂捋顺了之后,明朗兄弟二人准备出发。

临行前,叶氏给两个儿子带了充足的银子,黄茂林又絮絮叨叨说了许多防骗的事情。

出发当日,黄茂林叫了黄茂源过来,让他把兄弟二人送到县城再回来。

叶氏带着儿媳和女儿把两个儿子送了老远才停下脚步,见玉茗红着眼眶,叶氏抱过孙女,轻声安慰她,“好孩子,你受委屈了。”

玉茗忍不住掉了眼泪,“阿娘,我不委屈。官人和二叔远道求学,中间何等艰难。我不过是在家带着孩子,陪阿娘和妹妹说说话,哪里算得上委屈。等官人以后做了官,我就是官太太了,如今只是暂时的,以后都会好起来。”

叶氏给她擦了擦眼泪,“最多两年,就能见分晓了。这中间他们时常回来,也能见一见面。”

梅香也跟着安慰玉茗,“弟妹,以后咱们多走动,你有空了只管到我家里来,我有功夫就回去。咱们一起说说笑笑,也能打发时间。我估摸着端午的时候他们总能回来一趟,到时候让明朗多住两天。”

玉茗笑了笑,“让阿娘和姐姐担心了,我无事。”

远处的路上,黄茂源挥鞭稳稳地驾着骡车,明朗兄弟二人坐在车中,身边是简单的行李。

透过车后的窗户,明朗看见家人站在路口仍旧没有回去,等车越行越远,直到看不见人影,明朗才放下了窗帘。

兄弟二人带着不舍和坚定,一起往府城里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