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乱世栋梁 > 第二十一章 推进

乱世栋梁 第二十一章 推进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17 13:07:50 来源:转码展示1

清晨,青溪东,一座座望楼沐浴着晨曦,这些望楼结构简单,却高达十余丈,结构与一般望楼不同,可以看做是三根长梁搭在一起的三脚架。mengyuanshucheng

这些超高望楼,在东冶监作李笠的指挥下,一夜便搭建完成。

之所以有如此神速,是因为用到了大量提前备好的扒钉,以及各种预制铁构件,能够将竹木料快速拼接、搭建起来。

鄱阳世子萧嗣,抬头看着这高高的望楼,不敢相信是一个晚上就搭好的,看其高度,站在楼顶的士兵,完全能把对面叛军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

然后通过打出不同的旗号,让地面上的将领知道前方情况如何,然后随机应变。

前方号角声阵阵,将萧嗣的视线拉回地面。

那日,李笠攻破东府城,官军士气大阵,而萧嗣说话的的底气充足许多,于是说服众将,集中兵力于今日突破青溪。

一直西攻,直到台城东。

现在,战斗即将开始,由李笠监作的架桥车,在人力推动下,缓缓来到青溪边,然后在人力推动下,伸缩式桥板慢慢向对岸伸去。

叛军在青溪北岸树起木栅,弓箭手在木栅上高台不断射出箭矢,其中就有大量火矢,要烧毁梁军的木桥,而梁军弓箭手也开始反击。

双方在不到百步的距离上对射,箭矢如雨。

赶工建起来的这些伸缩木桥,没有多少防火措施,被火矢攒射,很快就冒起火光,就在叛军以为纵火成功时,梁军方向忽然响起“嘭嘭”的巨响。

却见许多火球飞来,有的撞在木栅上,有的落入青溪西侧营地。

这些火球撞击硬物时会忽然碎裂,无数燃烧的石块溅射出来,将猝不及防的叛军士兵烧得焦头烂额。

又引燃许多易燃之物,火光渐渐泛起。

木栅处的弓箭手伤亡不小,营地里的士兵们赶紧灭火,却见这些大大小小的冒火石块,很像是沾了火油的石炭,浇水不灭。

而对岸的“嘭嘭”声连绵不绝,原来是梁军用大弩发射大量火球过来,不知用的何种法子,上弦速度很快(相对而言)。

大量火球飞入叛军营地,然后溅射火块,救不及,火势渐渐蔓延。

很快,营地里燃起大火,聚集在溪边木栅的弓箭手也伤亡过半,无法久留,纷纷后撤,而梁军派出锐士,不搭桥,直接泅渡过青溪。

叛军主将宋子仙仔细观察梁军的攻势,让部下后撤,不做任何反击,任由梁军过溪。

然后他在几处街道的中段设下口袋阵,又在前方布置羸兵,要以诈败的办法,引梁军来钻。

过溪的梁军,果然沿着街道进攻,羸兵一触即溃,梁军趁势掩杀。

但是,青溪东岸梁军望楼上响起号角声,本来已经追击的梁军士兵,渐渐停下脚步,就地防御,没有继续进攻。

宋子仙决定等,按着这几个月来和梁军交锋的经验,他认为南人不乏敢战之兵,但将士大多很鲁莽,打仗打得顺手时就会穷追猛打,极易掉进陷阱。

所以,等等再说。

然而,宋子仙没有等来梁军的继续进攻,却见梁军所占地盘上,“长出”一座座高台。

这些高台是竹木制,好像是从地面升起来的,有五六丈高,一旦弓箭手登台,就如同站在城头一样。

宋子仙赶紧让人反击,靠上去不断射箭,甚至射火箭,试图烧毁这些高台,但梁军士兵随后前出,在双方白刃战、对射之际,高台越来越多。

大量弓手登台,居高临下放箭,宋子仙的弓箭手招架不住,只能后撤,而布设的伏兵,被高台上的梁兵看得清楚。

伏击失效,宋子仙只能后撤。

然后梁军在街道上推进,遇到横在面前的民宅就破墙、穿堂,走了一段距离,又停下来,不一会,停留之处升起一座座高台,宛若箭楼。

梁军士兵又在周围架起木栅、鹿角,开始筑垒,将高台护起来,构成一座营垒。

新设口袋阵等着梁军送死的宋子仙,见状觉得不妙:梁军已经换了一种战法,那就是以箭楼推进,步步为营。

这种战法不罕见,罕见的是搭箭台极快,不知不觉,对方就已经过了青溪,向台城步步推进,打得很稳。

这些慢慢推进的梁军,因为有箭楼作为制高点,可以将周边情形看得个大概,又可以压制己方弓箭手,在街道、建筑群中推进,速度很快。

那么,设伏已经没有用了,只能硬拼,但是

还可以纵火!

宋子仙很快做出应对,让部下运来大量易燃之物,准备来个火攻,这片地区到处都是民宅,烧起来的话,可不好躲。

然而他们的火攻还没开始,梁军的火攻却开始了。

沿着街道发动突击的梁军,有时会投掷出燃烧的陶罐,陶罐落到侯景军士兵身边时迸裂,然后溅出大量燃烧的油将周围点燃。

火一烧起来,旁边的人都会遭殃,侯景军大乱,被撞进人群的梁军士兵砍杀,一触即溃。

面对如此凶猛的梁军,宋子仙故技重施,又在后面设了口袋阵,让溃兵‘引’这支梁军来追。

对方追着追着,停下脚步,运来竹木所制鹿角、栅栏等物,又开始筑垒。

不一会,营垒里升起高台,然后有弓箭手登台,压制四方。

宋子仙见了,愈发觉得棘手。

而眼前这梁军“前进据点”里,主将、天门郡守樊文皎也觉得有些郁闷,他打了多年的仗,第一次打这种仗。

以箭楼为依托,步步为营,慢慢向台城前进,走一段就停一下,筑垒,搭箭楼,巩固后,继续前进。

那么,他的部下其实是在掩护箭楼的搭建、营垒的修筑,而不能奋力突击和叛军决战,有些憋屈。

但这样的打法,就不容易中伏,很稳。

现在,一个个营垒之间的通道有木栅保护,所以形如一体,如同一座长条状的营垒慢慢向西延伸,中间有通道,人员可以从容往来。

而己方箭楼更像是一座座高台,搭起来真是快,樊文皎所部兵马作为先锋,过青溪之后,打打停停,如今倒也向前推进了不少。

时值午后,将士们都有些乏,后方送来许多干粮和温水,樊文皎赶紧让部下吃喝,抓紧时间休息,恢复体力。

南边百步距离,平行进军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所部兵马,也在筑垒、搭箭台,两边都有随军的“东冶营”士兵,带着青壮们搭箭台、筑垒。

一旁,樊文皎之子樊猛见那位东冶营的“李监作”正在清点燃烧罐,凑了上去:“监作,我有一事不明。”

李笠抬起头:“樊兄请说。”

“这猛火油不用灯芯也能直接烧的?”

“对,不然如何叫猛火油?据说是南海番国贡品,奈何烧起来有些臭,还有烟,宫里不乐意用,便运到东冶,用作灯油,夜里赶工时照明用。”

李笠说完,小心翼翼放好一个陶罐:“东西是好,不过数量有限,请省着些用。”

樊猛看着陶罐,又看看前方不远不近的台城外城,有些茫然:“我们真能这么一路修箭楼修过去,直到台城边上?”

“逆贼不会袖手旁观,必然想方设法阻挠。”李笠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方营垒越来越长,侧翼必然暴露得越来越多,很容易被对方突破,然后拦腰截断。”

“但是,我们是在城中筑垒,又穿院破房,所以侧翼多为狭窄街道,以及支离破碎的大量民宅,对方即便集中兵力来攻,却因为施展不开,空有兵力而使不上劲。”

“我们营垒里有箭楼,外围有木栅、垣垒,对于这种狭窄通道的进攻,防守起来轻松许多,所以,就这么推进,一定能抵达台城边上。”

“解了围,届时喝庆功酒,你我不醉不归!”

李笠说得头头是道,樊猛听得信心倍争,而己方的进展也印证了这位李监作的话:这场仗打起来,确实很稳,不怕被伏击。

于是由衷称赞:“监作的办法可真好使!”

李笠笑而不语,他既然是“箭楼推进”战法的倡议者,当然要现场指挥部下搭箭楼推进。

顺便长见识,积累作战经验。

所以,风险是有的,却很值得。

“敌军必然不断反扑,昼夜攻打,我们兵力有限,防守起来会很吃力,不过不要紧,我还有法宝。”

“那就是会喷火的喷火弩,也是用南海猛火油为燃料,杀敌可厉害,虽然用不了多少次,可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处。”

樊猛不知道什么是喷火弩,也没见过会喷火的军械,但听李笠这么说,更觉得获胜有把握。

他也就二十岁出头,跟着父亲打过仗,有些经验,不过见李笠对御敌颇有心得,好奇起来:

“监作莫非打过仗?”

“就是清剿过水寇而已。”

水战和陆战不同,樊猛有些疑惑:“那监作是如何想出这战法,还有”

樊猛指了指旁边那结构简单又牢固的高台。

“此事说来话长。”李笠又开始套路淳朴青年,“那年,我在彭蠡湖打渔,遇到一位奇人,自号‘克虏伯’”

忽悠愣头青,再简单不过,李笠说着说着,有些感慨:仅靠鄱阳王世子召集的兵马来实行“箭楼推进”战术,还是颇为吃力。

若邵陵王的兵马以及柳大都督的兵马也加入进来,集中人力物力一起作战的话,恐怕明日就已经攻到台城边上了。

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真的合兵,两位宗室谁听谁的还两说,至于柳大都督,作为勤王军主帅(名义上),也不可能听别人指挥。

勤王军之间多有提防,互不统属,无法形成合力,鄱阳王世子也是召集了一些敢战将领一同出兵,才能展开攻势。

还多亏率领荆州军的湘东世子萧方等明事理,派天门郡守樊文皎助战,否则进展没那么乐观。

李笠看看远处的台城外城轮廓,愈发觉得胜算大,他如此出谋划策、随军作战,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他希望能够减轻侯景叛乱造成的损失,好歹能让更多的无辜百姓躲过这一场浩劫,之前刺杀临贺王萧正德,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李笠和樊猛说了会,号角声起:敌人来袭。

休息片刻的梁军将士又抖起精神,拿起武器,迎战。

此时,日头西偏,梁军的这个前锋据点,距离台城还有数里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