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六宫粉黛无颜色 > 第13章 第十一章 君子有不战 采采流水

皓月当空,夜深阑珊。

昌明殿灯火通明,人语咿唔,还在议会。

襄王和户部尚书以及中书省二宰执,御史台大学士,五人坐下首紫檀雕龙太师椅中。

皇帝坐在御案后头的金龙宝座上,二十五岁的隆兴皇帝已蜕变成渊渟岳峙的男人,一袭霜色阔袖祥云龙纹常服,束发玉簪冠,气雅质润,如金如锡,坐在那儿始终端方不苟,身线如琢如磨,眉目间亦有九五之尊不可触犯的威严。

只为一件事,日前剑南节度使邢全上了一道奏疏,行楷一百零五行,洋洋洒洒华章翰藻,例行请安之后,是大段赞美盛世明君的溢词,然后声情并茂的诉苦,倾诉蜀地势力复杂,水深龙多,族群各自为营,常年攻伐夺地,哀戍藩之艰难,最后请陛下予降天恩,敕封自己为蜀王,以威慑各势力,云云。

一石激起千层浪,白日朝会已几番舌战,此番夜间宫禁后留下的皆为力主削藩,极得皇帝信重的人。

一个白须的官员侃侃说:“先帝元和十四年三月,武宁节度使邢周过身,无有嫡子承袭爵位......”

本要趁机收回徐、濠、泗、宿四州的军政民务,钦命了巡按使团,谁知未过长江,遭了水匪暗算,全员覆没,船也沉堕了,一行官员护兵近百人至今躺在江底。

后先帝又陆续派了知州、都尉、抚军,改行陆路,意在徐徐图之,以水滴石穿之功收复军心和庶务,增派了神武卫护送至官邸。

谁想没过几日,爆发了武宁军哗变,一夜间踏平几个县郡,上街屠戮民众游行示威,合围了州府,几个同僚皆死于乱刀下,被枭首于城墙,尸身也惨遭践.踏,剖心抽肠,剥皮裹草,先帝无奈,只好妥协,下旨命剑南节度使邢全暂代武宁事务,平息干戈。

另一个也拱手道:“陛下,当时臣就谏言邢全一人身兼两地节度使,如猛虎添双翼,其患无穷!臣言奏两地甫合并,一时难免肘腋生臊膻,其下必有龃龉,应趁其根基未牢固、人心不全之时,联合京州和河东十三万守备军围剿,斩草伐根,以割肉断腕,消祸于未萌。”

先帝顾及苏杭百姓安危,当场否决,臣又言,可不动炮火,只围之而困之,断其供给,先帝还是怜悯百姓共苦,迟迟不忍决断,拖了一个月没议出结果,恰逢大矢人进犯,玉门关狼烟四起,河西四郡岌岌可危,辅国公赵沅成和安西候张固战死,只得遣半数守备军支援。

先帝内外交困,日渐病入膏肓,国家陷入危难,也只能弃车保帅,安抚内而攘外,以图来日。”

又有道:“怕是南蛮与北鞑已暗中姘合,意在左右逢源拖垮中央,其心恶毒。”

又道:“太.祖立国之初,叹创业之艰,白骨江山,一寸河流一寸血。时值蓬莱宫未落成,皇极殿甫竣,那一日陛阶之上对着东方叩首,感念那些埋骨沙场的忠烈,特下旨大封功爵,将他们的后代荫封边疆大吏,赐以旌节,全权调度。”

太.祖言,天下虽大定,各地方尚有残匪流寇蛰伏,势力混杂,又有蛮夷虎视,此为安定各州县民心。

时有言官直谏,恐日后重蹈汉朝七国之乱,唐之藩镇之祸,太祖却未采纳,且贬黜了的几位言官,之后派了安节使督查。

太宗初年,令他们各送了质子到中京来,数年之内质子老的老,死的死,让他们送幼子过来却打太极,一拖再拖,拖到了太宗驾崩,先帝上位,他们便明目张胆违抗朝廷敕令,可见羽毛已丰,有恃无恐了。”

襄王也道:“皇兄让臣弟派出去的暗桩于今日尽数飞鸽传信回来,他们多方探查,皖西和皖南的崇山之中,川蜀的眉山苗寨,皆有军帐连营,确属藏兵无疑,观其粮草用度,再加明面上的府兵约莫十六万之众。”

几个官员冷汗森森,面面相觑:“狼子野心!这是要割据啊!”“这募兵的速度,不出三五年,这些虎狼必挥师北上,京州危矣!中京危矣!”

皇帝表情毫无波澜,闭目思忖片刻,睁开眼,手上转动墨玉扳指,却问襄王:“淮南情况如何?”

襄王道:“淮南山势丘陵百壑,探子们扮作樵夫走遍了大小山脉,发现许多险要无人烟的山谷都被封锁,他们攀崖入山顶窥看,果然也是军帐宿营,只是他们分散的很厉害,小股散养,臣弟结合探报算出有五万三千左右,加之两万八千府兵,约八万有余。”

一官员道:“臣听闻慕容嫡女与邢家联姻,年前邢家另有一位养女入慕容府为妾室,慕容氏与邢氏同出河东邑县,有同乡之谊,早听闻二人早年曾是棠棣之交。”

皇帝没回答,只淡淡的问了一句:“卿等入仕二三十载,资历深厚,对淮南节度使慕容槐这个人怎么看?”

两日后,皇帝下旨念邢家先父已故忠烈将军邢铎,曾于乱军中救驾太.祖皇帝身死殉国之大勋,忠勇节义,其子剑南节度使邢全戍卫蜀地四十余载,曾平息苗彝茶桑之争,劳苦与社稷,特加封其为蜀王,兼武宁节度使,世袭罔替,授丹书铁券,授九章九旒衮冕。

但因钦天监推算出今为闰年流南煞,冲虎厄,邢全生肖虎,不利扬世,皇帝体恤,故于明年元旦之后再行册授宝。

消息送到蜀中,邢家父子惊喜之余又颇伤脑筋,不想皇帝这么痛快,但又不解其意,这是个劳什子意思?给个金馒头挂树上,让你看着,明年再吃?

***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月,姑苏寒山,千里莺啼绿映红,百般红紫斗芳菲。

苍翠的山脉绵亘蜿蜒,山顶云蒸霞蔚,吐纳气象万千,妙真观建在一个僻静广阔的山坳处,典型的江南三进小园,青砖绿瓦,精致而不古板,前院正堂奉祀着太乙救苦天尊,内有两座瓶形小石塔设着暮鼓晨钟,围墙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垄,厨房后门外头正是金澄澄油菜花的海洋。

一个身穿石青色道袍盘髻羽巾的中年姑子束着袖,坐在石桌边摘菜。

身旁站着两个媪妪,道姑鬓间已有了几缕银丝,双眉微蹙,面庞端着严正,整个人一派果敢利落之气。手上动作极迅疾,一筐豇豆转眼之间便裁了,且每段如刀切一般长短,齐整整躺在另一个筐子,又择青菜,抖土掰根去杂叶,一大捆眨了个眼就干净了,一双手竟敌得常人五双手,让人眼花缭乱。两个老妪战战兢兢,似是很俱她。

“上次送来的酱豆味道差了些啊,没用后山的甜泉水渍豆对罢。”道姑并无责备,却语速极流利,吐字如快刀,听着让人心中一瑟。

两个老妪腿肚子打颤,一个道:“因着近来连阴雨,去不得后山取水,怕发好的豆长了毛,只好先用了无根雨水,下次绝不会了,咱们已取了泉水腌泡好了,只等后日出缸,保管立刻给您送来。”

道姑轻嗯一声,道:“快些送来便是,我师姐是京州人,爱就咸的下饭,她一直病着,只有这个还能让她吃下一大碗粥。”

“是了。”

正说着忽闻歌儿响,清脆欢快的音韵叫人霎时想起那后山的一泓甜泉。“梦江南,梦江南,梦入江南烟水路.......”

两老妪转头看去,只见远处的阡陌小道,一个背着竹篓的娇小身影娉婷而来,却是个道服少女。

梳着垂髻,发黑如墨,一蹦一跳碎步小跑着,步履轻盈似翩翩,行走间发丝随之飘曳,在两肩之间忽现忽没,长若流云飞瀑,日光煜煜下闪着晃目的亮色。

老妪感叹,世间竟有生的如此美的头发!

待近些了,两个老妪立刻忘了呼吸,其中一个认识这孩子,也知她的美丽,却每次见了都忍不住惊叹,造物巧夺天工,竟地造化出这样俊的美人儿!

只见少女两颊浮着浅笑嫣然,整个人活似画中走出来的,鹅蛋脸,两弯柔柔的眉毛,恰恰浓淡相宜,浅颦长蛾,天然无需裁描,双眸零露漙兮,清扬婉兮,顾盼之间洒脱着光风霁月,神态娇憨,眼睫忽而一闪,恍若胧了一层淡淡的霭,脸蛋被阳光晒得粉彤彤,肌肤是天生晒不黑的那种,会透光一般,可以看见里头娇嫩欲滴的脂,更令人惊艳的是那樱桃小嘴,小的直如孩童,唇儿薄薄,弧度俏美玲珑,唇畔笑意甜甜,洋溢着一抹未语人先羞的腼腆。

让人心尖上生出喜爱来。发间只绕了米珠发绳和一朵粉色野花。

“师姑!”终于到了跟前,气喘吁吁,吐息如兰,脱下竹篓,腰身纤巧,骨韵柔桡,高兴地道:“采了口蘑、平菇、滑子菇,还有地衣,杏儿菜......”

道姑见她发梢微湿,不由嗔怪:“茜儿,你又下寒潭捕鱼了!告诉你多少次,那里有娃娃鱼,咬住人便不松口,仔细被咬断了手脚。”

寒潭是山涧甜泉分支的一个溶洞,洞口朝上,只有四寸大,下面终年黑暗无光却是别有洞天,流着一脉潺潺,水寒冽冽,鱼儿密密,少女骨纤肢软,很轻松就可以滑溜下去,只因她爱极了那冷水鱼的鲜嫩。

少女咧唇一笑,露出几个玉白瓠子牙,讪讪道:“娃娃鱼没我凫水快,我摸了好多鮈鱼,有胡萝卜那么大,中午我们红烧一些,再炖些汤,煮鱼汤面线,还有几条洞鲅,给师傅补身。”声如银铃,极是悦耳。

两个老妪胸口一闷这才想起呼吸。

妙真道属玄真派,崇尚隐逸,超然世外,向来为道家一脉隐宗,当世修行者寥寥。除道派四大忌,其它是可以茹荤的。

道姑开始拾掇竹篓里的菌子,少女挽起衣袖,老妪们又呼吸一滞,怔怔地瞧着那两截玉藕般的小臂,那皮肤底子冰洗雪浣了一般,闪着莹白通透,那手也是葇荑小巧,圆润水灵,根根若葱苗小段,指甲粉透红润,光滑如新出蚌壳的珠贝。

进去拿了把剔刀,刷刷刷一条条剔鳞去脏,那双手动作起来像磨锋了的剪,竟与道姑如出一辙。

然后拿起铜盆到缸子里舀了清水,哗啦啦地洗干净,动作伶俐漂亮,用帕子擦了手,又问:“还要什么菜,我帮忙。”道姑说:“弄一个爽口的冷盘,去园子里采几个荸荠吧。”

少女点点头,面上的粉潮渐地褪了,呈现出羊脂玉般滑腻的底子,愈发显得唇色如晕染,恍是那樱花新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