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李世民遗嘱:李治,皇位是你哥的 > 第22章 普及全国

李世民遗嘱:李治,皇位是你哥的 第22章 普及全国

作者:乌呼拉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1-29 15:58:32 来源:转码展示1

简单真挚的情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快,快快请起!”李世民听完,连忙躬下身一把扶起了农妇。

看着这一篮子盖上麻布的鸡蛋和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李世民嘴唇蠕动道。

“朕,受之有愧啊!”

这世上的烦恼大多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吃的太饱了,另一类是连饭都吃不饱。

而眼前的农妇烦恼额外多,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全家四口都吃不饱。

农妇诚惶诚恐的起身,有些不知所措。

听见李世民不肯接下时,她的脸上的感激顿时变得有些慌乱。

在同村人的示意下。

她执意的将篮子递过来,质朴的眼神带着些许自卑,语气也变得小心翼翼。

“陛下,这些鸡子都是洗过的,不脏~。”那个脏字额外的沉重。

这一篮子的鸡蛋对李世民来说算不了什么。

但对于这么一个贫苦的农妇来说,却是她全村人最好的礼物了。

她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献给李世民,而李世民不肯接受。

两者身份的差异,让她自然感到非常的自卑和怯懦,站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只能无力的说着鸡蛋不脏。

“朕知道,朕知道的。”

李世民看的出她的窘迫和误会,便一把握住了篮子,掀开麻布。

里面都是粉中带黄的鸡蛋,干净洁白。

他从中拿出一个,面带和蔼笑着对农妇说到。

“你们的心意,朕收到了。

这些太贵重了,朕只取一个,剩下的还回去,多让牛补补。”

“好。”

农妇见到李世民拿了鸡蛋,面露欣喜,弯腰鞠躬道:“民女知道了,民女谢过陛下。”

前面的百姓也露出激动的神色。

“收下了。”

“陛下收下了啊!”

“我就知道鸡子是最好的东西。”

“草民叩谢殿下。”

她便退进了人群,随着人群一同退到了路边,朝着李世民行礼道。

“免礼,都回去吧。”李世民挥着手和蔼的对着所有村民说到。

百姓面面相觑,却迟迟不肯起身。

今此情形,李世民也没办法,想着自己离开,他们就会自己离开。

百官的队伍终于又可以前进了。

但身后的百姓们并没有离去,而是远远的跟着李世民一行人。

“陛下,身后的百姓跟着,要不要臣驱散百姓?”

御林军统领走过来问着李世民。

“莫要对良善百姓动刀兵,他们跟着就让他们跟着吧!

今日,神犁和天车,亦是耕种神物,应当让他们多看看。”

“陛下仁慈,臣遵旨。”御林军行了个礼,便后退了。

“皇儿,来。”李世民目光示意李泰上前。

“父皇?”李泰有些不明所以。

“拿着。”

李世民将手中握着的鸡蛋放在了李泰的面前。

李泰有些疑惑,但还是伸出双手。

李世民将鸡蛋放入李泰的手中,郑重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民心者,便得天下,身为君王不可忘本。”

说罢,便将鸡蛋郑重的交到了李泰的手上。

“儿臣,谢父皇教诲。”

李泰低头小心翼翼的接过,放进了衣袖之中,感觉双肩沉重了许多。

原来是鸡蛋很重,像是有整个大唐那么重...

李泰知道,这一次的自己的表现并不是最好的。

不熟练的驱牛,不熟练的耕种...这一切任谁都看得出很生疏。

“走吧!”李世民点了点头,便继续跟着段纶朝着前方走去。

而在身后,百官的目光在不断地交汇错开,交换着信息。

【这不仅是演给天下人看,更是演给我们看。】

【看来陛下下定决心了。】

【别观望了,赶紧表示忠心吧!】

【别妄下定论,事情不到最后一步,还来得及不是么,别忘了太子之事,看看现在的李靖。】

太子造反失败,一批人跟着一起倒霉。

其中就包括李靖的儿子,结果没成事不说,还连累李靖。

前些天还被亲戚举报造反,解释清楚后,李靖便关门谢绝所有亲戚拜访。

这要事换了别的君王早就诛九族了,但李世民并没有。

在名声方面,李世民和刘备有点像,都十分的爱好名声。

其他人是陛下英明神武,李世民则是自称圣人,口号是陛下圣德贤明。

很快,在段纶的带领下,百官走进了田间小道之中。

低头看去,小道的沟渠之中正源源不断的流动着水源。

除了李泰,所有人脑中都很疑惑。

因为有一些大臣也有自己的田地,也是同一条河流灌溉。

如今已经十月份了,水位降低根本达不到灌溉的要求。

但眼前的沟渠之中却远远不断地流淌着水。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近日不曾下雨,这水位尽可以灌溉??”

“我怎知道,秋收早已过去,谁理会那水位高低。”

“...该不会是陛下的天车吧!?”

“看...那是什么?”

忽然,一个官员指着那河边的一个庞然大物。

好奇和不解的百官顺着指向往前看去。

只见距离四五百米的河边屹立着一架奇怪的东西。

远远的看去像是车轮立在河中,缓缓地转动着。

“那是什么?”

“不清楚,好像是大车轮在水中转动。”

“走凑近些看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行人加快了脚步,朝着河边走去。

随着逐渐的接近,水流的“哗啦声”不停。

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个三米高的大筒车。

河边早有许多百姓将天车给团团围了起来,讨论着这个天车。

筒车不断地转动,那竹筒不断地舀水倒进了高高的池子,水顺流而下,灌溉着土地。

这番场景,李世民和百官都看呆了,愣了半天说不出话了。

“草民见过陛下。”

围观的百姓见到了身穿龙袍的李世民,一同行礼。

身后的百姓见到这一幕更是激动的跪了下来。

种田可是看天吃饭的一个行业,干旱,洪涝,虫害,病害。

水对于农耕社会的重要性极高。

大臣被派去求雨那是常有的事,甚至皇帝都要写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祈求上天降雨。

“免礼!”

李世民领着百官走到了河边,工部临时搭建的一个台子上仔细观看。

百官们此时议论纷纷。

“好一个天车,低舀,高倒,循环不止。”

“此物,更胜于那神犁。”

“为何?”

“若是无牛,人可代之,若是缺水不能灌溉,人便是累死也无济于事。”

“真是神鬼之才,此物真乃灌溉利器!!”

无数的赞美之词从百官嘴里说出。

“此物一日能灌溉多少田地?”李世民说着,将目光转向了李泰。

李泰被问住,这筒车不是刚做出来么?

你问我,我哪里知道啊!?

李泰只能如实回答到:“父皇,此物随时儿臣绘制,但儿臣不曾制作,亦不知道能灌溉多少。”

“嗯!”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目光对准了工部尚书段纶。

段纶连忙站了出来:“回禀陛下,此天车日夜不息,水流亦有缓急,臣约莫能灌溉两百亩!”

“当真有两百亩?!”李世民无比吃惊。

这效率高的吓人!!

要知道没有筒车的时候用的是翻车,一个孔武有力的大汉拼命的踩,累了就换一个。

即使这样下来,一天下来也灌溉不到一百亩。

如果距离河边如果太远,只能一担担的挑水灌溉,效率更是低到极点。

而这筒车,直接利用水流的力量,抬高水位,效率可谓是相当的高了。

“好啊!真好啊!!”

李世民目光像是看到了珍宝,细细的欣赏着,忽然有感而发,脱口而出到。

“长安水轮不假人,慧者创物真天巧,百转千轮且挹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不等百官叫好,李世民意气风发,豪迈道。

“朕得神犁天车,胜过那卧龙凤雏,可让无数黎明百姓得以活命,更能流芳百世。

真乃天佑大唐,朕心甚慰!!”

李世民毫不吝啬,满是的赞美之词。

“陛下圣明,天佑大唐!!”

此刻,百官不再犹豫,而是异口同声发自内心的祝福喊道。

“陛下圣明,天佑大唐!!”

成千的百姓见状,一同齐声高呼。

他们激动的热泪满眶,愣愣出神的看着那筒车。

觉得那竹筒哗啦倒水的声音都变得额外悦耳。

要知道不少人经历过贞观干旱的三年。

那时赤地千里,无数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如果有这东西,或许能有更好,获取更多的水源,种更多的粮食渡过旱灾难关。

这东西虽然看似见简单,但传播范围极广。

整个欧亚大陆几乎传播开了,甚至连那琉球都学过去了。

“免礼!!”

李世民看着心悦臣服的百官,意气风发.

晚风吹的他衣袍翻飞,长发狂舞,看着那天边金轮落下,霞光万丈.

李世民心中感慨无限道:“天色已晚,回宫!”

这时,百官们才发现,不知不觉,一天已经过去了,连午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忘记了。

李世民领着百官朝着太极宫去,而身后的百姓们一路跟随着。

终于跟随到了宫门口,李世民只得站出来道。

“朕子民的一番心意,朕心领了,天已经黑了,还请各位都回去吧!!。”

“草民恭送陛下,陛下万福,天佑大唐!!”

百姓面对李世民的喊话,不约而同地躬身行礼大喊。

直至目送一行人回到了宫中,宫门终于关上了,百姓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陛下,是个好皇帝。”

“有了天车和神犁,明年一定会有更好的收成的。”

“是阿是啊,一天灌溉两百亩,魏王真厉害啊!”

“听说魏王将来是皇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大殿之上。

李世民扫过百官,本想留下众臣通宵加班。

但想了想还是算了...比不得年轻的时候。

但还是得交代一下下次上朝的事情。

“神犁与天车,广传天下,此事还需众爱卿仔细商议。”

虽然两个东西弄出来了,但麻烦其实才刚开始。

比如怎么将这个东西推广天下,成本又是多少,人工,以及复杂程度。

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仔细的商议思考。

“臣定不负陛下所望~”

“若是无事,那边退朝!”李世民宣布到!

等了一会,见百官无人站出来,李世民宣告道:“退朝。”

百官齐齐行礼道:“恭送陛下,陛下万福。”

一天的朝会总算是结束了。

李泰松了口气,午饭都没吃,这就要回去吃晚饭了。

不过,好像自己还有一个鸡蛋,伸进袖子,那个蛋依然是完好无损。

能力越大,地位越高,财富越多,责任也便越大。

此时,李泰有些明白身为君王沉重的责任感了。

时刻绷紧心神,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万人人的心。

唐朝可是有八千多万的人口!!

风光无限的同时,也是如同山岳一般沉重的重担。

李泰有些感慨万分的回到了府里。

而李世民则是在思考曲辕犁和筒车这两个东西能不能全国普及。

曲辕犁的普及其实非常的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将图纸飞鸽传书发往各府,各府在发往各城。

命令各府,各城,将曲辕图的图纸刻在石头上,摆在城门口。

行人来往经过,再加上口口相传,基本上不出三个月,整个大唐人人都知道了。

而且改起来也很简单,可以直接用原来的直辕犁改就行了。

改动简单,技术含量低,即使不识字,看图也懂了。

这样普及全国的速度非常的快,但筒车就不同了。

筒车的技术含量更高,制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工匠和木头,同时受地域限制。

木头和工匠用宫里的可以不算成本。

但是这东西需要时间,同时如果运过去,那还得马匹等等...

最重要的是,大唐几百万户人,几千万人口,这要造多少天车呢?

同时这玩意还是各消耗品,本身就是木头做的,长期在水中浸泡,损坏率很高。

这简直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光是马蹄铁就消耗了无数的钱粮,现在又来一个筒车。

不行,这样弄下去,国库根本承担不了。

可如果不让国库承担,又该怎么普及这个东西呢??

这是个难题啊!

算了...还是去批改奏折。

今日一整天有没看奏折,又懈怠朝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