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 > 兰若蝉声 > 第一二九章 两宗溯源追国士 九阳出世斗玄冥(下)

庆云淡然一笑,

“能不能走,也要打过才知道。

若是打赢了,自然无须走。

若是打输了,自然也走不掉。

不过好在,他年纪这么大,应该是已经打不动了。”

“你!”,北海操斗被庆云激得胸中无名火起,双手袍袖一抖,露出一对紫黑色枯枝般的手掌,合身扑了上来。

他双掌连环,闪电般劈出四掌!

庆云其实早有戒备,他借着凌波步法,躲掉了前两掌,随后袍袖翻卷,模仿道家破衲之法,用长袖去套那第三掌的掌风。

哪知道自己灌注真气的袍袖被紫黑色的鬼爪一触,忽然变得如败絮一般不堪一击,竟然凭空碎裂,飘飞了一地。

庆云不禁大骇,这是什么功夫?

就算是陶弘景的内家掌法,也无法做到在空中便将混不着力的布帛击得粉碎啊。

于是他不敢怠慢,掣剑来迎对方的第四掌。

北海操斗手腕一翻,这一掌轻轻扣在了重剑的剑腊上,旋即借力回退,拉开距离,重整旗鼓,相机而动。

庆云只感觉一股寒气沿着剑身扎入手心,浑身一颤,抖了个寒战!

好在九阳功本能地护住心脉,热血自运一个周天,将寒气尽数挤出体内。

怪不得那老怪物能生裂布帛!

原来是他掌力阴寒,能将织物脆化,随后再用罡力将之崩解。

好霸道的功夫,之前骇真是小看他了。

庆云心中如此念叨,其实北海操斗却比他更加吃惊。

老怪物击出一掌,没有追击,就是在等玄冥劲起效。

金属导热,亦能导寒,被他一掌拍在剑上通常对方都会受到暗伤,动作迟缓。

眼前这小子究竟是何来路?

他为何能够不为所动?

刚刚用的又是什么步法,竟然将我前两掌的攻势轻松化解。

他的剑柄上有隔温罩,还是……不,不可能是,

这小娃娃还未及冠年,怎可能有深厚的内力?

练炁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算他打娘胎里开始修炼,也未必能如此从容地化解自己的成名绝技玄冥劲。

北海操斗没有想到的是,庆云所修习的功法由紫霞蜕变入九阳,此功放眼当世,也许算得上是活血热身的最强法门,是玄冥劲的最大克星。

虽然庆云连番奇遇,炁功进境神速,但若由此便说他的内力修为在北海操斗这等苦修了数十年的老妖精之上,那也未免是太他举他了。

只是九阳天生克玄冥,这种生克关系大幅缩短了两人内家炁功之间的修为差距。

二人再次斗到一处,双方都已经留了小心,不敢再小觑对手。

北海操斗掌法开阖将玄冥劲用到了极处,厅上的炉火奄奄欲熄,屋中所有人都感到阵阵阴寒刺骨,眉睫挂霜。

可是唯独身前距他最近的庆云丝毫未受影响,反倒是越斗越精神。

庆云颈后汗雾蒸腾,面上紫气氤氲,随着血脉扩张行功加速,道道紫霞颜色转赤,开始慢慢凝结,勾出九道云纹分绘三花。

三花聚顶?

这可是传说中精气神合一才能达到的无我境界啊!

据说除了先圣老子,先贤李氏逍遥子,能够达到这层境界的练炁者寥寥无几……

眼前这名十来岁的孩子,他是如何办到的?

庆云历经奇遇,炁功的境界已然超凡,但是境界只能决定对于体内各种潜力的利用率。

他年纪尚小,力量以及体能的储量都还没有到达巅峰,实际爆发出的伤害,仍然受到了身体条件的限制。

但若假以时日,此子前途岂可限量?

北海操斗越斗心中越是发毛,自己引以为傲的炁功不起作用,单比招式精妙,自己也讨不到半点便宜。

眼见着邻座的瓠采亭目光精芒内敛,显然也是个练家子,他带来的手下也未必吃得下来。

看来今日想要善了,怕真是有些难度了。

这老狐狸并不是认死理的主,知道碰到了硬点子,心中就已经在盘算退路。

玄冥神掌之所以以玄冥为名,并不简简单单因其阴毒。

当日养炁鼻祖李逍遥所悟均是正道,采炁养五行,五行润五脏,而五脏各有其神。

道典《黄庭内景经》有云,肾神玄冥字育婴,丹田属之。

早期的玄冥功法是最早的开发所谓肾经(肾上腺)对人体机能增强的养炁术。

而后来这些个卧冰的邪法,都是后人弃正取奇对逍遥前辈功法的再开发。

也正是由于玄冥功法刺激人类潜能的妙用,才有可能让那些走上邪路的练炁者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生机。

取其奇者,亦知其正。

奇不克正,乃用其正。

北海操斗将寒气凝而不发,单纯以炁强力,效果反而更佳。

摆脱了生克关系,单纯比较底蕴的深厚,庆云毕竟还差了许多。

但北海操斗想籍此稳占上风,却也不易。

庆云脚踩凌波步,剑掌齐施,门户守得严谨,丝毫不露破绽。

北海操斗换掌出拳,拳风隐在袖风中,轰然作响。

孙膑拳!

孙膑师从鬼谷,本与檀宗有不解渊源,在檀宗外五门里占有一席之地。

外五门各有家传绝学,这孙家的本事就在拳脚外功。

庞涓自认兵书战策不输师兄分毫,只是嫉妒他这拳脚上的一身好本领,所以才设计让他受了膑刑,废其武功,自以为此后兵家数第一。

结果却没想到,瘸孙膑也能胜他狂庞涓,此是题外,点到即止。

且说庆云见对方使出了本门武学,也是心中纳罕。

在五外门当中,他与张,庞两位祭酒曾经交手,也见识过田,苏两位长老的武学。

唯独对于孙氏,他只和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辈打过些交道,因此对于孙氏家传只得其名,并不深知。

但是袖中藏拳的这种独特打法,他也有所耳闻。

“你怎会孙氏拳?”

庆云皱眉问道。

北海操斗闻言大笑,拳风更疾,

“庆宗主莫非不知吴与扶余上古一体,

我北海氏曾为南国世家,为何我学不得孙氏拳?

我看这小子脚下东摇西晃,不知是哪里学来的邪魔外道,

今日就让你见识见识檀宗步法正宗!”

学孙膑拳,首先要练好孙膑步。

孙膑步乃是当代一切游身步法的鼻祖,主要依靠丁字步轴心的变换,频繁自如地改变攻击方向。

》》》》》敲黑板时间《《《《《

可爱的男孩纸竟然真的是武术名家?

对!孙膑的确是武术名家。孙膑拳直至今日仍有流传,袖里藏拳,象鼻拳,孙膑步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依上一章所说,这一节我们要辨析一下李靖父子的出身。

今年来盛传一种说法:中国的塔建筑来源于印度,李靖父子的形象也来源于印度,这些印吹真不知道长的什么脑子。从本作开篇坚持读到现在的朋友应该对印度古文化几斤几两大概已经有所了解,一个连书写文字都没有成形的所谓“文明”,有什么文化系统可言?

塔,是浮屠引申出来的概念,这一点不错。但浮屠是浮屠,塔是塔。

浮屠就是budda,他的本意是佛陀。供奉佛陀肉身舍利的佛塔,也可以叫浮屠,但标准叫法应为窣堵波(Stupa)。其式样就是雪区常见的佛坛,形如座钟,上有尖顶(见彩蛋章)。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它的下面有时还会修几围台阶,所谓七级浮屠,其级数就是台阶的层数。佛崇七宝,以七为尊。

所以浮屠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外形上,都和中国塔毫无关系。

但是浮屠这个东西在中国总要有称呼。塔,就是对于浮屠的一种意译。《集韵》:塔,累土也。塔在上古中文里就是土台的意思,后来用以代指佛门塔。

而中国塔式建筑是中国土木楼台的衍生。在中国本土道家信仰里,因敬天而崇高。殷王受造摘星台,越王勾践造琅琊台,魏武造铜雀台,其中都有类似今日塔建筑的瞭楼。之前我们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落地就接受了道,儒两家的改造,所译汉文经文受到了这两大文化的影响,已经是一种新文化,新宗教,新哲学。不仅如此,佛家寺院的建筑,也按照殿堂楼宇,高低错落的中式布局进行了改良。

不过,楼台建筑和塔这个称呼的融合,确实发生在中式佛教寺院。在中土佛教庙宇里,印度塔一般位于寺院的塔林,存放高僧舍利,遗蜕。而中国塔一般是功能性的寺院主建筑。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的相关联系。因此塔建筑出印度说可休矣。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这托塔天王李靖了。很多传言认为托塔李天王就是佛家毗沙门天王化身?!

证据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位毗沙门天王,这位兄弟确实是引进神,他就是为中土佛道两家看门的四大天王之北方多闻天王。其佛家形象是一手持伞,一手握貂,是小说《封神演义》中魔里红,魔里寿的原型。另外,他还有一个形象是持戟怒目状。

如《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降魔大戟缩在手,倚天长剑横诸绅。

在《封神演义》,《西游记》成书前,毗沙门天王就是毗沙门天王,在中国神话体系拥有独立神格。没有任何典籍说毗沙门天王手中托塔,也没有任何典籍将其和李靖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李靖,其原型是唐代同名军神,风尘三侠之一的李靖。他不但通兵家,亦通道家,曾为道典《阴符经》做注,既《阴符机》。我们之前就说过,道家的神格是天,地,君,师,贤,是一种祖祭文化。李靖作为唐代军功最为显赫的人物,出身道家影响力最大的家族之一李氏家族,得入神班,也在情理之中。他在唐代的封爵为卫国公,故又称李卫公。卫有守卫护持之意,因此仙界托塔天王也是护持仙班的职能。后晋石敬瑭追封李靖为灵显王,这才是李靖真正的道家神位——灵感天王的正源。

后世有人篡改《真灵位业图》将毗沙门天王冠名于李靖之前,这是明显的伪本。本作当中已经提到了《真灵位业图》的来历。陶弘景全书不曾出现沙门二字。

还有人指出托塔天王所托之塔是浮屠的象征。你看,咱们为什么要先就塔这个概念掰扯一番呢?托塔天王掌中托的那个东西,你告诉我是浮屠坛?印式浮屠和中国塔完全是两样东西。

李天王托的这个塔是有名字的——三十三天黄金宝塔。

这个三十三重天,是有寓意的。原本道家讲的是九重天(《太玄经》),佛家讲二十八重天。后来佛教传入以后,道家一看,不行啊,人家楼数多,咱们不能被比下去,得加。所以道家就在佛教二十八天的基础上,又加了四梵天,共计三十二天,这是属于佛家的天。而三十二天之外,才是道教大罗天,大罗天凌驾于佛教诸天之上,为第三十三天。李靖亦是大罗金仙。

所以三十三的寓意,本来就含有了《封神演义》佛本是道,道法凌佛的寓意。黄金宝塔的制式,也是标标准准的中国塔。

后来因为三十三这个数字不是吉数,道家又在三十二天和大罗天中间加了三层三清天,凑足了六六三十六这个数字,算是吉利了。《太上老君八十一化》认为,此九天各生三炁,每炁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算是将九天说和三十六天说做了一个整合。

最早将李靖记入仙班的典籍,是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该书细数儒,道,释三教神祗,其中李靖明明白白列入道家,为玉帝座下大罗金仙,曾经打死“石计娘娘”,这就是其后《封神演义》小说中李靖打死石矶娘娘的出处。

再次提示,在小说文化兴起前,毗沙门天王从未和李靖概念捆绑。两者形象完全不同,因此李靖出毗沙门天说可休。

与之不同的是,哪吒和毗沙门天王倒还算是有些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基于错误的认知。这也有可能是后人将李靖与毗沙门天王做反向关联的唯一逻辑点。

毗沙门天王有一个儿子叫那罗鸠婆(Nalakuvara),曾经被缩译为那吒。这里的那,读na,与唐音不同,而近现代音。“那”这个字,因为被用来大量音译na的读音,在中文的发音里也产生了变化,偏离了原本的读音ne。

哪吒就是那吒,这又是一个想当然的说法。因为那罗鸠婆在印度神话故事中都是些非常滑稽的配角。《罗摩衍那》里的那罗鸠婆,其未婚妻被叔叔大反派罗波那所强。因此他对叔叔使用诅咒,致使罗波那以后与女子啪前都要经过那罗鸠婆的允许,否则必爆头而死。这个诅咒最后保护了主人公罗摩的爱人西塔。《薄伽梵往世书》里,那罗鸠婆因为偷看天女洗澡和哥哥一起被诅咒变成了树。最后这两颗树救下了黑天,再次化为人形。《佛说本生经》也提到过那罗鸠婆,说他是一个和女王有染的宫廷乐师。

这其中没有一个形象能和中国的哪吒对得上。

所谓哪吒出佛的出典:

晋代《佛所行赞》:今王生太子,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这里一未提李靖,二未提哪吒,完全是后人的附会。

《太平广记》那吒献佛牙,仅称: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

并无带有今日哪吒特征的描写。

现存最早提及那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三头八臂的书,是《景德传灯录》。

这确实是一本佛教典籍,属禅宗灯路。禅宗鼻祖就是本作出场的菩提达摩,所谓传灯录,就是历代相传的手记。先有《祖堂集》后有《五灯》。《景德传灯录》乃是五灯之首。

但是这本书啊,并非出自某位高僧,而是皇家御制,是宋真宗让大学士杨亿整理的。

宋真宗本人崇道,但不禁佛。他在组织整理道藏的同时也对会昌灭佛的错误进行了纠正。杨亿本人又是个正经儒生。由他捉笔整理的禅宗语录,究竟是哪家文化?

哪吒之哪其实出于傩。之前我们解释过,傩是中原祭祀的礼节。《三教搜神大全》在提到李天王的时候也提到了他的三个儿子,用的是哪吒的本字,并非音意都不同的“那吒”借代: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吒,次木吒,师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足踏水晶殿,飞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师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

这则故事独占几处第一:第一次用哪吒本字,第一次提到金(军)吒木吒的名字,第一次讲了割肉还父的因果(杀龙,被龙王告上天庭),第一次提到莲(荷)花化身。是关于哪吒最正确,最完整的记录。

这个故事具有明显的道家背景。因为佛家虽有龙王,其实是蛇身人首的生物,并非海龙王。

反观《传灯录》,虽然其中记有三头八臂,析骨还父这样的语句,却没有讲出故事的前因后果,也缺少佛教本经典籍来源支持。谁抄袭了谁,是否一目了然?虽然《传灯录》成书年代略前,但原型的故事,显然不是佛家出典。

由是可见,李靖与毗沙门,哪吒与那吒(那罗鸠婆),均是不同的人。本文将李靖的名字用在了南北朝,其实与《封神演义》一样,是一种文化上的借用。

1秒记住笔趣阁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biiduoxs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