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抗战:我有一个团 > 第十三章 急速发展 (求收藏,求鲜花!)

面粉厂的投入,让不少老百姓都拍手称赞,再加上杨信用高出市场一倍的价格收购面粉,更是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xinghuozuowen

有了钱的老百姓,第一件事就是翻盖房子,尤其是家里有儿子,都想着盖几间新房,然后给他娶媳妇,添丁进口。

也有的,想要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购置了锅碗瓢盆,家具等等,一时间整个龙头镇经济十分的繁荣,不少行商闻风赶来。

对于这些商人的到来,杨信十分的欢迎,并且免税,更是得到商人们的称赞。

目前杨信的地盘太小了,商人能带来的税收实在是太少了,可以说微不足道,一年能有几千大洋都算横征暴敛了。

再说这点钱也改变不了什么,还不如剿匪来得快,所以也就没在意,等以后地盘大了,肯定会征收商税。

领地经济繁荣起来,杨信又为电力发愁。

此时,电力的曙光已经照耀整个世界,在西方,电力已经逐步的走入千家万户之中。

而这个时代的华夏,也拥有电力,几十年前的魔都就已经有了霓虹灯,从此也为魔都带来了繁荣的夜生活。

当然跟后世相比,这个时代直流电依旧是时代的主流,虽然交流电早已经发明出来,但面对直流电的既得利益者爱迪生,交流电的推广很苦难,甚至还被打压威胁。

此时的泰斯拉还活着,不过年龄也不小了,日子过得也很清苦,杨信皱着眉头,如果有可能将这个倔强老头请到领地来,教学生绰绰有余的。

现如今,整个华夏,已经落后这个时代很多,尤其是科技发展,全面落后于世界。

说个简单,重工业几乎没有,仅有的还是前朝留下来的,都用了几十年,产量更是稀少,火炮全靠进口。

杨信从后世而来,明白很多科技的发展方向,但薄弱的华夏,连最基础的科技都无法研究,完全需要从国外引进。

而察哈尔没有水利之便,所以无法用水力发电,只能靠火力发电,而火力则需要大量的煤炭,好在这附近最不缺的就是煤炭,目前发电厂一年最大发电量也就五万千瓦,这已经是最大发电量了。

再提高只能提升科技等级,不过那需要很久。

好在五万千瓦发电量,足够供应整个多伦县,但如果工业形成规模,一座发电厂远远不够。

后续杨信会大规模的建造工厂,而且还会从国外购买机器回来建厂,光靠系统给予的工厂,想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可能的。

“头疼啊,还要培训大量的工人啊。”杨信挠了挠头,无奈的说道。

此时的华夏文盲率达到97%,识字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基本都是富家子弟,或者是地主阶级才有财力供养读书。

好在后世的种种经验,给杨信带来很大的信心,扫盲班,争取一个月内,让领地的百姓都识字,不求有多么高深的学问,至少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一举措,让杨信的声望在多伦县蹭蹭的上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承了几千年,在老百姓的脑子里跟深蒂固,如果不是家里穷,谁愿意让孩子一辈子种田,都知道读书才有出息。

迫于生计,半大的孩子都要承担农活,识字更是奢望。

现在有了扫盲班,让许多老百姓都十分高兴,有些人更是痛哭流泪。

正是这批扫盲班,为后面杨信的招工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些人只能干一些初级工人的活,但也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的发展速度。

一连半个月,杨信忙的是晕头转向,好在大部分的政务都被他交给关键杨松。

不得不说,杨松这个管家十分的称职,大事方面询问杨信,小事都自己解决,这让杨信轻松了许多。

“这才一个县,就这么累,这要是一个省,不得累死了。”躺在椅子上,杨信叹了一口气说道。

“少爷,我们要招募一批人才,现在处置政务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各个方面都缺人。”杨松拿着一份报告,无奈的说道。

“我也知道,你先都挑着吧,等找到合适的人再说吧。”一边说着,杨信一边揉着脑袋,思索着该怎么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突然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办培训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