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第19章 《白马篇》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第19章 《白马篇》

作者:蒙娜丽鹅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3-29 10:16:55 来源:文学城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四处山林已染了秋色。

睢阳郡内,酒旗招展,街上行人络绎不绝。

城边一酒肆内,三个中年男子一边赏着窗外秋景,一边对着古今之事侃侃而谈。

此三者正是大诗人李白、游历于此的杜甫以及同样壮志难酬的高适。

三人谈笑间只觉相见恨晚,不由地便多饮了几杯,就在此时,巨幕又现矣。

巨幕中早已言及李杜二人,可见两人文才,如今又听到幕中女子唤李白为诗仙,三人皆以为奇。

“李十二,此女竟如此称呼于汝,不过倒也相衬。”高适丝毫不为巨幕未提自己而伤怀,夸赞道。

李白早已名满大唐,而杜甫亦文采斐然,能与此二人畅饮此番,足矣。

思索片刻,李白道:“许是贺监曾笑唤吾谪仙人之故。”

杜甫也颔首叹道:“李十二当得此名也!”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江州。

白居易见此巨幕心中一震。

他看向身旁妻子,问:“此女唤李太白诗仙?”

“‘知我者皆以为诗仙①’,此名乃李太白之名也?”

李杜之才非常人所及,李太白素有谪仙人之称号,后世称之为诗仙也在情理之中。

若是旁人,自己或可一争,如今当拒此称号矣。

【侠客精神在唐代尤为流行,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世的武侠小说作品。】

【李白借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侠客的倾慕以及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他不止写过这么一首有关侠客的诗,他的《少年行》,还有《行行游且猎篇》中的“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都写出了他对游侠的肯定态度,而后者更是借以表达自己想要为国效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

【我们都知道李白此人可谓文学泰斗,但在政治上却毫无建树。】

【说起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结果最后都只能借文学以流芳百世,比如咱们前面提到的屈原,屈原还算好,至少做了实事,还领导过改革。但咱们现在正说的曹植,之后会说到的李白,还有一直未曾入仕的孟浩然等等,这些人就……】

女子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正在与众人共同研究巨幕的屈原抿了抿唇,一时竟不知该喜还是忧。

自从巨幕出现以后,大王一直很信任他,如此一来自己当能成事了吧。

与各方的消息已经发出去了,想彻底谈妥恐怕也得一两年了。

任重道远矣。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已经命人摆了坐席,领着众人一同观看巨幕。

曹植坐在曹操一侧,平日里一向潇洒自如的他现今也收敛了许多。

面对桌上的美酒他也头一次觉得似乎没那么香了。

可如今仿佛让自己沉浸于美酒之中才能缓解心中的愤懑。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刚才还谈笑风生的三人这时也沉默了。

如今已经四十三岁的李白何尝不知女子所言乃事实?

他举杯吞酒下肚,喃喃道:“好一个‘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只可惜他到底不是个游侠儿啊!

再想起故人孟浩然,心中悲痛愈甚。

巨幕中的女子却是没有发现自己伤了不少人的心,嘿嘿两声便转移了话题。

【当然了,也有许多优秀的政治家同时是著名文人的,因为政策等各种方面的原因,这一类人在北宋时期尤其多,比如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尤擅小令的宰相晏殊、写出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又一宰相王安石、写出名篇《岳阳楼记》的又一参知政事范仲淹……】

【所以,有时候呢,就还是得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宋仁宗赵祯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方才因宋朝灭亡和差点错过王安石的焦虑心情终于缓解了不少。

大宋有这么多能人志士,当对女子所言宋亡之事有法子才对。

看来改革势在必行了。

“召晏相和欧阳修,另外,让仲淹提前回京。”

吩咐下去后,他又拿起了一旁王安石的考卷研读起来。

【我们接着往下分析,从“宿昔秉良弓”到“勇剽若豹螭”这几句都是在讲少年高强的武艺,它其实可以和前面几句结合在一起,都是在介绍少年。】

【下面才开始真正地进入主题,“边城多警急”一直到“左顾陵鲜卑”是在描写少年征战沙场的场景。】

【尤其是“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一句写出了少年游侠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曹植的雄心壮志。】

【我们都知道匈奴和鲜卑从古代开始就一直是威胁中原的两大势力,尤其是匈奴,从西周时就已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从战国时身处北方的赵国名将李牧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大将蒙恬,中原王朝将士一次又一次地让匈奴数年沉寂,直到西汉时期,匈奴达到全盛状态。】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咸阳。

不过短短几日时间,咸阳学宫之事便已初步敲定。

地方确定好了,只待修缮一番便可投入使用。

然而此时的嬴驷看着巨幕,眉头却越锁越紧。

战国时期便是说的现在,那赵国名将李牧他从未听说过,由此可知当是后世之人。

而由李牧再到秦始皇时的蒙恬,那秦始皇就还在这李牧之后,如此看来秦一统天下之日尚早。

统一之事需从长计议。

【说到此事,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许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西汉名将霍去病了。】

【班固《汉书》记载,霍去病“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霍去病所擅长的就是长驱直入。我们很难说曹植在写此一句“长驱蹈匈奴”时没有想到那个英年早逝的霍去病。】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这一段话直接戳中了汉武帝刘彻的心痛之处。

若是霍去病仍在,那匈奴迟早消失于北方。

只可惜天妒英才!

【若是没有霍去病的“长驱六举”,或许霍去病不会年纪轻轻就病逝,但也就不会有“漠南无王庭”的传说,也不会有我们对于这样一个英雄少年的惋惜与敬佩。】

刘彻一怔,此话何意?

他相信若是霍去病能重来一次也一定会选择同样的道路。

因为他很清楚,霍去病与自己一样,同样有一颗开疆扩土、平定北方之心!

【然而,霍去病不会知道在他死后不过十余年,匈奴将卷土重来。】

【那时卫青、霍去病已死,西汉对阵匈奴频频失利,一直到几百年后,五胡乱华,隋朝统一中原,匈奴才彻底融入各民族,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十余年!

刘彻蹭地站起身来,吓得身旁的小黄门身子都跟着抖了抖。

自几年前霍去病去世,大汉暂时停止了对胡人的追击,没想到仅十余年他们就又会死灰复燃!

此女既提到五胡乱华,那此中必定有那匈奴人!

岂有此理!

如何能让此事发生?

这些胡人!将他大汉置于何处?

“来人,速传卫青!”

【霍去病虽早逝,但他那伟大的民族气节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曹植曾在《求自试表》中这样评价霍去病,“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所以三月以为曹植的这首诗中还是有霍去病的影子的。】

【本诗从“弃身锋刃端”一直到最后,便是讲了游侠儿的这种为国奋斗的高尚精神。】

建安十七年。

众人听了女子的讲解,对曹植这位潇洒公子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不愧是几次跟着丞相随军作战的公子,还是个胸怀大志的文武全才!

再一想幕中女子所说的他做的那些荒唐事,众人皆为之惋惜。

【这首诗同样地影响了后世许多的文人。】

【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先时提到过的李白,隋炀帝杨广以及其他许多的文人都有《白马篇》之拟作。】

【值得一提的是杨广所写的《白马篇》中有这样的描写,“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我只能说他是这个。】

幕中女子说到此处似笑非笑,抬手做了一个竖大拇指的动作。

【他的这首诗是描写隋朝羽林卫的,说自家的羽林卫英名已经超过了卫青、霍去病,聪明才智足以蔑视西汉开国名臣陈平和张良。】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一行人正因楚灭而处于一种欢天喜地的氛围之中。

听了女子的话,刘邦撇撇嘴道:“这羽林卫当真如此厉害?”

他脸上抑制不住地透出点喜色来。

只开国名臣四个字就说明他确实掌握了天下。

如今登基便算是天命所归了。

只是此女所言汉朝灭亡之事当真叫人伤脑筋。

手下人忙答:“瞧此女神色,当是嘲讽也。”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

隋炀帝杨广北巡,他好不容易在期盼中听到自己的名字,结果却差点一头栽倒在地上。

炀②?

自己的谥号居然是炀?

是他知道的那个“去礼远众曰炀”的炀?

是他知道的那个“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的炀?

是谁给他定的如此谥号?

哪个不孝子!

当真胆大包天!

杨广不敢去想,因为他很清楚,古往今来,有如此谥号者,大抵亡国之君也。

抱歉,有点事,晚了点。

①知我者皆以为诗仙——白居易《与元九书》

②“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周书·谥法》

我会尽量避免同一个人物在本文中的不同时空出场,但是假如我比较喜欢的人物可能会在最后写番外,所以先为霍去病画个番外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白马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