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九重一路有你 > 第82章 第七十九章、河决论事

九重一路有你 第82章 第七十九章、河决论事

作者:JIN槿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3-17 23:01:29 来源:文学城

“刘阁老,谢阁老,大事不好啊!”

文华殿内,适逢刘吉和谢迁当值,俩人正各自在案前专注票拟,此刻闻声,齐齐向外望去,只见萧敬喘着粗气奔进来,还差点被门槛绊倒。

俩人面面相觑,意识到不太对劲,立刻起身相迎,“萧公公,您这是怎么了,何事如此慌张?”

萧敬火急火燎地一抖拂尘,“咱家能不急么,南京礼部左侍郎董宦钦上书,以陛下至今无嗣,宗庙社稷不安为由,建议暂让兴王留居京城。奏疏在司礼监初阅的时候,被何鼎发现拦截,就在刚才已然密呈御前,惹得龙颜震怒!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咱家只怕您二位要再不去,董宦钦可就凶多吉少了!”

“好个何鼎!”谢迁猛拍案桌,怒骂道,“两京十二部的折子,竟敢不经我文华殿,私自僭越上达天听,司礼监确有初阅之权不假,可谁允他架空内阁,拿士子的前途性命去皇上跟前邀功献媚?”

“谢大人切勿动怒,依老夫看,咱们还是快些去御前陈情为好,”刘吉捋了捋胡须,目光炯然,“毕竟董宦钦所请,绝非他一人之言,相信士林之中多的是此类看法。至于何鼎嘛,咱们往后若想收拾他,还愁没有机会?”

萧敬亦在旁敲边鼓,“刘阁老所言甚是,事不宜迟,二位阁老还是快与咱家走一趟吧!”

御书房里,经内侍通禀,刘吉、谢迁小心翼翼地进殿叩首,却发现除了皇帝,殿内根本无人。

原是何鼎进宫之际,早就料定这帮老夫子会心生怨恨,因而在他们闻讯赶到前,已然溜之大吉。

“二位先生且平身。”朱祐樘正坐在御案前奋笔疾书,这会儿朝下面抬了抬手。

一片沉寂里,刘吉与谢迁互看一眼,后者随即上前小半步,作揖道:“陛下,臣等听闻司礼监秉笔太监何鼎进呈了几本折子,只因文华殿尚未经手,故无从斟酌票拟。若其中有个别措辞不当、言语冒犯者,恳请陛下体念其报国初心,予以谅解宽赦。”

朱祐樘也不答话,只是搁了笔,继续翻看何鼎送来的一沓奏疏,无一例外,奏文的开篇尽是些歌功颂德云云,到后面则变成了光怪陆离,殊途同归——

有指出他一日之内,在坤宁宫时头长,在乾清宫时头短的;

也有请他为子嗣计,广布恩泽,慎选良家女以充六宫的;

还有借黄河决堤之事作妖,说自己夜观星象后豁然开朗,原来中宫才是罪魁祸首的;

更有甚者直接向他打起了小报告,道是光天化日之下,两位国舅竟公然在永定河渡口倒卖宫中瓷器,全无半点人臣之礼……

如此种种,看得他不免旧火未消,新火又起,遂合上折子,啜了口香茗,“山东巡抚杨茂元,都察院责问其治水失职之罪,他居然诡辩水属阴象,河决之事全赖中宫失德,请求朕废位原配,另立新后。荆王更好,仗着王叔之尊倚老卖老,今已是第六回同朕提纳妃之请。朕与此二人实是无话可讲,故而如此处置,先生们以为如何?”

说话间,他已然绕到御案前,将案头两本批好的奏疏亲递给刘吉和谢迁。

二人打开奏疏一瞧,只见皇帝在文末手批:“茂元无视己过,妄议中宫,实属不敬,着罚俸半年,谪为长沙府通判。”另一本上写得更是干脆:“留中,凡往后王叔提请纳妃事,俱照此办理。”

“陛下圣明,废后有损圣誉,有伤民心,何况中宫并无大过,焉可相弃,”刘吉向来处事圆滑,眼瞅着皇帝严词批驳了废后之议,知道其对张氏仍念有旧情,遂朗声附和,“杨茂元为脱一己之罪,讪论母后,是为大不敬,陛下薄谪之,足见天恩浩荡。至于荆王六请纳妃,更是荒谬绝伦,陛下尝言为先帝守孝三年,如今尚在孝期,岂可豁然选妃,启天下之私议。想来荆王昏聩至此,亦可不必理会。”

“诚然荆王与杨茂元上书无状,但也都是出于好意,”谢迁为人素来刚直,对刘吉的阿谀行径一向嗤之以鼻,遂挺身而出跪地请命,欲将话题重新绕回董宦钦一事上,“昨日陛下在西苑召见吐鲁番使臣,期间不知何故,北海上忽有女官落水。侍卫们奉旨救人之际,皇后竟在现场与您争执不休,此事已然传遍宫闱,不少宗室外臣都为亲见。窃以为皇家无小事,正因中宫如此行径,方才引得朝野哗然,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更有甚者奏请兴王留京,权宜之计亦是有备无患,恳请陛下明察!”

谢迁说得字字铿锵,斩钉截铁,在旁的刘吉听了却直摇头。

多年侍奉御前的经验告诉他,皇帝方才是强压火气,如今面子里子都被说破,这下可真要雷霆之怒了。

“先生让朕明察什么,明察他的不臣之心么?”朱祐樘听谢迁提及董宦钦,脸色骤然阴沉,此刻冷冷一挥袖子,回到龙椅上坐下,“兴王就藩,那是依祖制早已议定的事情,董宦钦藐视国法纲常,朕已下中旨,令锦衣卫押解其进京,下诏狱议罪。”

谢迁猛地抬头,“陛下万万不可!微臣已说明,此事皆因中宫而起。想来后宫别无所宠,中宫又膝下无子,如今其行为乖张,无异自绝于宗庙社稷。董宦钦奏请兴王留京,乃是效仿正统朝旧例,当然,陛下即位方才一年,皇子迟早是会有的,等到将来皇子出世,届时兴王再行就藩,亦不算迟啊!”

“先生此言差矣!兴王留京,名为权宜,实为夺储!”朱祐樘即刻驳回他的悖论,针锋相对间,面上显出少有的愠怒,“若真依了董宦钦所请,试问天下人会作何感想?一准以为朕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已然病入膏肓了!倒不如朕现在就禅位与祐杬,如此,尔等的一片忠心可是都能苟全了?”

这一番疾言厉语,无疑教臣下惊破胆也。

谢迁不由怔在当场,向来能言善道的他,此刻竟无言以对。

其实,兴王留京一事,他也并非真心赞同,只是思量着围魏救赵,心急从而走了错棋。他故意先将矛头指向皇后,想让皇帝明白董宦钦所请系事出有因,从而大怒化小小怒化了。但现今,皇帝避谈中宫,只与他就事论事,且反应如此之大,让他始料未及。

遥想成化十四年,上谕皇太子出阁读书,他被钦定为东宫侍讲,十年间,与朱祐樘朝夕相处,二人早已亦君亦臣,亦师亦友。

即便如此亲近,他也从未见其不高兴过,更别提如当下这般,真真地动了肝火。

可怜他一时也猜不出真正的原因来,更顾不得在旁冷眼看笑话的刘吉,只能立马找个台阶给自己下。

“微臣惶恐,绝无冒犯之意!”他伏拜于地,冷汗浃背却浑不自知,“董宦钦确有沽名钓誉之嫌,但恳请您体念其侍奉两京四十余年,初心也是为国分忧的份上,对其宽谅三分,从轻发落……”

“知道了,”朱祐樘稍许平复心绪,目光掠过下面一言不发的刘吉,“刘阁老,你的意思呢?”

刘吉听到皇帝点名,连忙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道:“陛下,方才微臣读了杨茂元的折子,一直在思量山东河决之事,略有走神,还请陛下恕罪。”

“先生勿要绕弯子,有话直讲无妨。”朱祐樘当然晓得他这么说,是为了给谢迁留份体面,遂为之解颜。

“是,陛下,”刘吉先是扶起一旁的谢迁,再朝皇帝躬身作揖,献计道,“因山东河决,春分之后,黄河治理工程又要再启。兴王若按原定的三月初五离京,沿途必要经过施工河道,难免滋扰百姓,影响工期。微臣以为,不如让钦天监重择就藩吉日,若能使得兴王提前一月出发,这样既可赶在开工前绕过济南府,又能堵却皇嗣议论的悠悠众口,如此也算是两全其美。不知陛下以为可行否?”

这一计看似媚上,实是郑伯克段于鄢,正中下怀。

朱祐樘沉吟片刻,点头应允,“甚好,就依刘阁老所言,以河决论事,命钦天监重择兴王就藩吉日,烦劳先生即刻回去,速拟出个章程,待朕看过无误,便交由给事中抄科下发公布吧。”

“是,微臣领旨告退。”刘吉见此计成功取悦皇帝,自是心中无限得意,此刻犹如脚底生风一般,步履轻快地走出了大殿。

由此,御书房里,只剩下了曾经的师生二人。

谢迁本还想再多言什么,这会儿见皇帝心意已决,也只得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欲跪安告退。

“老师在叹什么,”不等他伏地叩首,朱祐樘已然疾步下了台阶,亲自将他从地上搀起,“老师是怪朕处置重了董宦钦,还是怪朕不该同意刘吉所请?”

谢迁听了这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一时老泪纵横,“皇上既然都知道,为何还要这样去做呢?诚然将董宦钦下诏狱问罪,群臣畏惧,定无人再敢妄言,兴王留京一事,自然而然也就失了名分。但您以河决为由,强令兴王提前上路,将他逼得这般紧,就不怕困兽之斗么?容微臣说句大不敬的话,去年的废储之议,早已是过眼云烟,莫非您至今还不能释怀么?”

朱祐樘只是一笑,拍了拍谢迁的肩,“老师多虑了,朕与祐杬是亲兄弟,兄弟之间哪儿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只要他安分,他身边的人也都安分,朕总是盼着他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