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锦衣辅国 > 第273章 庙堂7

锦衣辅国 第273章 庙堂7

作者:岁在丁巳的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17 11:14:30 来源:转码展示1

六科十三道作为发声喉舌,需要他们的时候,还是很好用的,毕竟这些人自诩清流,首先在自我认知上,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感觉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开口闭口都是先贤圣人之言,所以喷起人来可谓是理不直气都壮。

任何一个入阁的辅臣,特别是他这个首辅,如果不能善用这股力量的话,甚至可能引起反噬。比如王文,他便是因为为人严苛,虽担任左都御史,但在言官中的声望几乎没有,朱祁镇复辟后,清算王文时,王文的罪名几乎都是言官们提供的黑材料。

这批人跟疯狗差不多,逮谁咬谁,你要说他们是一片公心,倒也不至于,这批人中的绝大部分,是没有自己的是非观的,他们参奏,不是因为此人的确十恶不赦,如曹吉祥;而仅仅是根据某些人的需要,然后一哄而上。

可恨,肯定是可恨的,疯狗一样的东西,当然可恨。可怜,也是的确可怜,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某些人手中的一把刀罢了。

如何对付曹、石等人,李贤很快便明确了思路,论及这些小手段、小动作,他们这些文官才是鼻祖。其实也没什么,说穿了其实一文不值,但问题是,你得有施展的条件与力量。

比如李贤的做法,很简单,细水长流,让六科十三道的言官们隔三差五的参奏曹吉祥、石亨、孙继宗、张軏等勋戚一本,也不需要太多人,三五个御使一起奏一本,更不需要太频繁,要是一天一本,是个人都能看出有问题来。

隔个三天五日或者半月十天的,就来上这么一本,慢慢的朱祁镇就会觉得,这些人着实可恨,肯定是有问题的,否则怎么过几天就有人参奏这些人的不法之事?

这就叫潜移默化,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很简单的小把戏,毫无技术含量,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用出来的,除非是李贤,这位当朝文官的领袖才行,换了其他人,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科道是你家开的呀,你说咋办就咋办?

还是一个能力与声望的问题,陈循、王文入阁数年,一个首辅,一个次辅,但光顾着内斗了,既无法制衡六部,又与朝局无补,谁愿意跟着他们?

到了李贤这儿,因为朱祁镇几乎把朝堂肃清一空,别说六部了,大小九卿几乎换了个遍,李贤趁机上位,让阁部之争中,内阁占据了上风,六部权力被大大削弱。

远的不说,光说景泰朝,内阁算个什么?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罢了,凭什么管到六部头上?皇帝就算有什么事儿,也都是与六部的部堂们商议,商议出章程来后,让内阁传达,仅此而已。

到了现在,李贤这个内阁首辅已经堂而皇之的参与朝政了,皇帝讨论政务,几乎都是找李贤,这尽管与刚刚上任的六部堂官声望不足有关,也是权力重心的一次明显转变。

李贤此人能力还是有的,否则也不可能把六科十三道拿捏的死死的,让他们甘愿效力。更何况没有两把刷子的话,也不会不声不响的从大牢里刚放出来就升任首辅,虽说有之前连换三任首辅的缘故,加之内阁其他阁臣不论资历还是声望都不足以与李贤相提并论,李贤这个首辅倒也没什么意外。

意外的倒是,他这才刚刚上任,便已经把科道给整合起来了,这份眼力、手腕,当朝大臣中,不做第二人之想。颇有于、王、胡等大佬的风采。

不同的是,这几位大佬,特别是于少保,想来是不群不党,虽不至于独来独往,但也绝不会去操控科道,王、胡也是如此,不是不能,而是不屑为之罢了。

这就是区别,这就是格局,李贤虽有名臣格局,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朝一代中尚能数得着的人物,跟于少保这等注定名传千古的人物相提并论,倒是苛求了。

对于曹、石等人此时的势头,李贤其实并不担忧,自古以来,幸臣从来都没有好下场,何谓幸臣?欺主成私,凭借君主的宠幸,毁誉、进退群臣。这等行径,无疑是自取灭亡之道。

所以,李贤并不认为曹、石等辈会成什么大气候。即便朱祁镇对这些人的恩宠一如既往,但以这些人的骄狂,自取灭亡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李贤估计,不出几年,这些人就会把自己作死。

孙家等外戚倒是没这个担忧,一来他们不参与朝政,最多也就是鱼肉百姓,百姓嘛,对于朝中的大佬们而言,能提供赋税的才是好百姓,这是阶级立场决定的,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官员,对于百姓的态度也就那样吧。

比起近现代资产阶级对百姓的压榨,我国古代的这些封建阶级还算是有良心的了。君不见,即便到了当代,在资本的操控下,平民百姓又哪里有什么保障?动不动零元购……

打住,打住。

第二天一早,李贤去上值的时候,把管家李宾叫来,“你今日去顺风车马行一趟,就说家中二郎受了草某人的蒙蔽,若有得罪之处,还望海涵,就说老夫已经将二郎禁足,算是交代。”

“是,小人遵命。”李宾领命,待李贤坐上轿子,去上值后,李宾不敢怠慢,立即去了顺风车马行。

恰巧,冯同冯掌柜也在,李宾告知了来意之后,冯同把李宾请到了会客室,奉茶之后,冯同拱手说道,“劳烦尊驾特意来跑一趟,本就不是什么大事,一点小误会罢了。”

“家主人治家甚严,以德服人,家中郎君受奸人蒙蔽,虽非家主本意,却也着实给贵店造成了不必要的影响,岂有不闻不问之理?”

“贵府门风敦厚,以礼仪传家,小人不胜感佩!”冯同笑呵呵的拱了拱手,漂亮话嘛,对他这种在商场浸淫了大半辈子的人而言,简直是信手拈来,就算让他说上一上午,保证都不带重样的,“既是误会,说开便罢,敝店以诚信为本,广交天下朋友,所谓不打不相识,贵府往后若有用得着敝店之处,请尽管吩咐便是。”

“好说,好说,”李宾拱手,“既如此,在下便告辞了,请掌柜回复贵主人,家主人绝无他意,不过是家中郎君一时不察,被奸人蒙蔽而已。”

“小人恭送管家。”冯同客客气气的把李宾送走后,把儿子冯雷叫到跟前,“你在此地好生照应,这千头万绪的,你可盯紧了,千万别出乱子。”

“您就放心吧,”冯雷把胸脯拍得震天响,“这一年多,别的不敢说,车马行的门路,我摸得精熟,保证不出半点差错。”

冯同点头,经过这一年多的历练,冯雷的确可以独当一面了,冯同正琢磨着把车马行的业务全部交给儿子,自己则安安稳稳去张府,如今都督出镇延绥,家里的外事只靠崔管家一个人,有时候忙不过来,自己去了,也能帮衬一二。

倒不是说冯同非得犯贱,好好的掌柜不当,却去张璟家里当个下人。这便是时代观念的局限了,商人为四民之末,若非有张璟帮衬,冯家那点产业早就被吃干抹净,渣都不剩了,人能否完好无损都还是两说。

况且如今不论是粮店还是车马行,都是靠着张璟、袁彬等人的名头,这才安安稳稳的,即便有人觊觎,一看是这几家的产业,也就打消了吞并的念头。

所以说,冯家已经是张家的附庸了,离开张家的庇佑,守着那么大的产业,他还想有安稳日子过?这一点,冯同拎的非常清楚,既然儿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那么自己就退位让贤,让冯雷接手生意,自己就心安理得的去张府效命。

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使得冯家与张家的联系加深了一些。即便将来冯雷有个什么差池,张家看在自己尽心尽力,忠心耿耿的份上,也不会过于苛待了冯雷。

不得不说,冯同这等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人,就是头脑清楚,知道自己的依仗是什么,也知道该如何维护好这层关系。

“管家,事谐矣!”冯同急匆匆的来到张府,找到了崔琪,把刚刚的事情跟他说了一遍。

崔琪松了口气,如今张家不比以前,家主张璟出镇延绥,由于人丁不旺,所以留在京师的,只剩了一家子妇孺,虽说有袁彬、逯杲的照应,家里的家兵齐亮等人也都在锦衣卫担任官职,但家主在家与不在家,差别可大了去了。

有主心骨跟没主心骨,他能一样吗?

“万幸,万幸!”崔琪松了口气,“掌柜在此稍候,我去禀告夫人。”

崔琪在仪门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侍书说了一遍后便回到了前院。张璟虽然出镇延绥了,但支撑这么大的家业,事情自然也不少,崔琪作为管家,还真闲不住。

却说侍书,回了后院,将事情禀告了自家姑娘。

刘静怡闻言,沉吟良久,才松了口气,只要以李贤为首的文官不掺和曹吉祥对丈夫的打压,至少明面上不掺和,就是个好消息!

说起来,李贤作为首辅,当不至于如此短视。丈夫已经出镇延绥,远离朝堂,几乎失去了作为的机会。况且,丈夫只是武臣,武臣的局限在哪里摆着,李贤倒也不至于提防丈夫。

曹吉祥等人对于丈夫的陷害、打压,不过是出于私愤罢了。

至于朱祁镇,丈夫都已经离开京师了,况且又屡立战功,若朱祁镇仍抓着前事不放,也就太有失人君气度了。

朱祁镇再不着调,也不至于如此小肚鸡肠的。

至于面对曹吉祥等人的私愤,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也就搞点小动作,彼辈若是真敢肆无忌惮,以至于明目张胆的欺压张家,她这个张家的当家夫人也不是白当的,一品诰命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也不是任人欺负而不敢声张的。

在某种程度上,诰命代表的是国家的体面,曹吉祥再作威作福,也是得有所顾忌的。

京师的风风雨雨,张璟鞭长莫及,他在延绥,每日光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够他忙活的了。今年鞑贼并未选择延绥作为南下的突破口,所以,延绥镇受到的压力小了许多,至少将士不必枉送性命了。

今年冬天没有仗打,屯田也不需要像其他季节那般,离不得人,所以,张璟便传令延绥各地的卫、千户所、百户所,着他们全力操练。

为了督促各地操练,张璟还专门设置了督察营,暂时人不多,只有二十多人,被张璟分派到各地,巡查当地的操练,若有不尊号令、操练不力者,督察营有权便宜行事,先以军法处置,再将结果报于张璟复核。

对于督察营的处理结果,张璟当然不会随意驳回,这是树立督察营权威的好时机,除非是处理的着实不妥的,张璟才会复核。

督察营下去了半个多月,还算得上是卓有成效。

在抓了几个典型后,各地的卫、所皆不敢随意糊弄了,虽然操练质量也就那样吧,但张璟也深知这些积重难返的事情绝非一蹴而就的,只能一步一步的来。

反正张璟有大把的时间,加之西军本就是精锐着称,虽说仅局限于此时的榆林卫以及几个沿边的堡寨,这已经十分不错了。

张璟也不指望把延绥镇的士卒全部操练成精锐,那不现实,别忘了还有军屯,卫所中的士卒总得有种地的、其余的才是打仗的。

除了练兵之外,就是整顿资源,以待来年修筑边墙,虽然递上去的折子还没有答复,但张楷告诉张璟,此事已经是**不离十。出于对张楷的信任,张璟便马不停蹄的准备各种物资,而张楷也拖着病体,为张璟查漏补缺。

二人的配合还算不错,至少没有谁动不动就使些小手段,给对方上眼药、甚至下绊子。

再者说了,二人都是实干型的官员,对于内耗,这二位都是不赞成的,所谓求同存异,有什么不同意见,摆到台面上,大家互相讨论,能够达成共识,自然是好的,就算某些问题无法调和,也可以暂时搁置,何必闹得水火不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