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锦衣 > 第二百八十二章 人心所向

锦衣 第二百八十二章 人心所向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1-10-16 03:49:32 来源:转码展示1

孙承宗可是坐镇过辽东的人,自然很清楚,那些骄兵悍将们的厉害。

别看这些人遇到了建奴人便龟缩在城中,一旦出战,几乎都是完败。

可是……这些人的手段,却是让孙承宗的印象深刻。

至少窝里斗的本事,还是极强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孙承宗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渐渐的酝酿。

就不说这些外患了。

单单京城之内,天下无主,将会发生什么?

孙承宗绷着脸道:“现如今,内宫的兵马,都掌握在魏公公手里,除此之外,难以掌握的便是京师诸营,眼下是多事之秋,必须稳住京城的局面才好。”

黄立极自然不蠢,心知越是这个时候,先乱的肯定是内部,于是道:“也只有靠九千岁了,他手里有勇士营,而且可以随时出入宫禁,如若不然……只怕京城的局面,稳不住。”

这是实话,这个时候,谁能出入宫禁,就决定了在这一场巨大的危机面前,化险为夷。

毕竟……眼下陛下一旦出了事,那么……后宫之中的太妃和张皇后,某种程度而言,她们的决定,是具有极大的权力的。

“倘若……我是说万一……万一陛下当真有不测,孙公,以你之见,谁克继大统为宜?”

黄立极说着,目光幽幽地看着孙承宗。

孙承宗道:“你真想知道?”

黄立极紧张地看着他,孙承宗的意见很重要,一方面他有巨大的声望,而且他还是内阁学士,再加上督师辽东的经历,只怕……在关宁军中,也颇有声望。

一个这样的人,他任何选择,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魏忠贤和黄立极看来,当然是皇太子登基为好,虽然长生殿下年纪小,可皇帝年纪大小没有关系,大不了,他黄立极做张居正,魏忠贤做冯保。

可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同,本来父死子继,乃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的局面不同之处就在于,陛下若是当真暴毙,甚至还可能落在了建奴或者是关宁叛军手里的话,那么国家就到了危难的时刻。

若是遵从祖例而言,就极有可能像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明英宗被俘虏之后,大家一起立明英宗的弟弟登基,为代宗皇帝。

现在……正好天启皇帝也有一个弟弟,而此人就在京城里。

而且这个人,又正好很得‘人心’。

那么,若是有人提出,国家到了危难之时,宜立长君,那么该怎么应对呢?

黄立极之所以拿不准孙承宗,是因为孙承宗的性格有些说不清,若是他真想着国家危难之际需要长君呢?

若是他想做于谦呢?

因此,黄立极紧张地盯着孙承宗,一丝一毫也不肯放松。

孙承宗却在此时笑了笑,淡淡道:“这个嘛,不告诉你。”

黄立极:“……”

孙承宗转而道:“眼下陛下生死未卜,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若陛下化险为夷,一切便可无患!”

黄立极只好沉默。

相比于孙承宗的冷静,黄立极是没有这样底气的。

孙承宗的名声决定了,无论是由长生殿下登基,还是信王朱由检克继大统,他的情况都不会糟糕。

而作为大名鼎鼎的阉党,黄立极可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又过了一日,辽东那边,传来了紧急的奏报。

建奴人听闻皇帝在宁远,已率精兵,星夜奔袭宁远。

这消息一出,朝中又是哗然。

魏忠贤表现得一点都不淡定。

任何时候,魏忠贤总是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毕竟他比谁都清楚,他的一切都是天启皇帝给的,天启皇帝若是有什么不测,那么……他就什么都完了。

除了布置防务,以防不测之外。

魏忠贤现在手忙脚乱的,便是成日与客氏在后宫一面让人好生看着长生殿下,一面想办法和宫中的太妃以及张皇后交涉。

他和张皇后的关系并不好,彼此的关系十分僵硬。

这是因为客氏一度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问鼎后宫,将张皇后取而代之。

可现在一时之间,想要维系关系,却有些难为了。

而张皇后那边,却十分沉得住气,她对外什么都没有表示,只是说陛下吉人自有天相。

她的暧昧态度,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让许多人变得不安分起来。

很显然……一次权力的真空,永远都不会缺乏投机者。

就在一日之后的清早。

薄雾缭绕。

街上已有行人行迹匆匆,一群读书人,头戴着纶巾,穿着儒衫,招摇过市。

当然,一群读书人罢了,不会有人刻意去关注。

可当他们抵达了信王府外头,却一下子,让路人们突然生出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看上去……要出事了。

住在京城的人,和其他州府的人不一样。

因为在天子脚下,从小耳濡目染,熟知各种朝堂中的内幕,虽然这些内幕,不过是雾里看花,可京城的人,却极具敏感性。

于是,许多人忍不住驻足。

而这时,这为首的读书人便跪在了信王府的外头。

紧接着,其他的读书人也纷纷地拜倒。

王府之内的宦官吓了一跳,连忙出来道:“敢问诸生来此,所为何事?”

在大明,读书人是惹不得的,哪怕是王府的太监,也需对他们好好地应对。

这为首的读书人道:“鄙人王欢。”

一听王欢,这太监似乎略有耳闻。

这好像是一个大儒,学问很精深,在京城之中很有名望,听说还组织了一个学社,和东林书院不清不楚,当然,是无锡的东林书院。

听闻此人,曾是东林大儒的某个弟子,现如今,也已成了名满京城的人物。

这太监更是小心起来,于是挤出笑容道:“王先生跪在此,是有什么冤屈吗?”

“国家危难之秋,怎可为了个人的冤屈而来拜谒信王殿下。”王欢振振有词地道。

这太监听罢,肃然起敬的样子,便又问:“那么……却是为何呢?”

王欢道:“陛下生死未卜,外有流寇和建奴虎视眈眈,内有骄兵悍将心怀不臣之念,京城上下,人心浮动,社稷已经岌岌可危了。时至今日,理应有贤明的长君出来,代为执掌政事,效仿英宗先例。端王殿下,体貌大臣,礼贤下士,节用爱人,饱读诗书,在此时此刻,难道还可以闭门不出,做富贵闲人吗?恳请端王殿下,立即入宫,先行谒见太妃与皇后娘娘,与太妃、皇后娘娘共商国事,再召内阁诸学士,议定国策,以安天下。”

这太监听的心儿砰砰作响,这些话,在平日里说出来,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现在时局并不明朗,就出现这种事……未必就对信王殿下有利。

可眼下,围观的人却是已经越来越多了。

这数十个读书人长跪于此,太过引人注目,于是宦官忙道:“此事,咱会转达,就请你们回去读书吧。”

王欢微笑,慨然道:“殿下不答应,学生人等,便不起来。”

太监无语,此时也不能动强,只好点点头,便又匆匆回了信王府。

大殿之中,朱由检正背着手,神色焦躁地来回踱步着。

外头的事,他其实已知道了,此时他忧心忡忡,显得有些举棋不定。

没多久,便见那太监回来了,朱由检不禁率先道:“王伴伴,来者是谁?”

这太监叫王承恩,王承恩瞥了这忧虑重重的朱由检一眼,随即道:“殿下,是一群读书人,为首之人叫王欢。”

“王欢?”朱由检一愣,随即肃然起敬起来,忍不住道:“可是松江府的那位王先生?”

“正是他。”

朱由检却是露出了一丝苦笑,道:“他这样做是好意,现在是多事之秋,国家却被一群跳梁小丑所把持,而孤的那皇兄……”

王承恩谨慎地打断了朱由检接下来的话,道:“殿下……请慎言,提防隔墙有耳。”

朱由检随即便道:“那张静一,真可谓罪无可赦,若非是他误导了皇兄,何至皇兄有今日呢?若此子还活着,他日孤必杀此人。”

自家皇兄不能说,骂一骂张静一还是可以的。

朱由检面上露出了凶光,随即又温和起来:“怎么办,孤现在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王承恩平静地看着朱由检,他能感受到,信王殿下内心深处,早有了执掌大政的心思。这一次的机会,对信王殿下而言,可谓是机不可失。

可是……王承恩却道:“殿下,此时万万不可轻动,如今厂卫还把持在魏忠贤的手里,勇士营又对魏忠贤忠心耿耿,此时轻动,一旦有失,则悔之不及。”

朱由检不禁冷笑:“土木堡之变后,王振的党羽,也把持着大权,可又如何呢,人心在孤,他敢逆流而动,到时必是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话虽是这样说。

朱由检却又道:“不过,王伴伴说的也没错,这个时候,还是格外谨慎一些的好,外头的那位王先生,暂时还是不要回应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