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锦衣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朕的银子这么好拿

锦衣 第二百六十四章 朕的银子这么好拿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1-10-16 03:49:32 来源:转码展示1

京城这边,张静一依旧还是每隔几日要去东林军校的。

军校现如今,两支教导队被调去了封丘。

剩下的除了一支教导队,便是一个特别行动教导队了。

当然,在这里也招募了许多教员,教员什么稀奇古怪的人都有。

其中一个特殊的机构,便是研究所。

招募的都是从各地来的匠人。

甚至还有不少从澳门赶来的佛郎机人。

都是听说这里能发财,本着发财的心思来的。

当然,这研究所距离学校有一段距离,在新区的一处偏远深山里。

毕竟大家也不傻,当初的王恭厂爆炸,其实就是火药库爆炸,在京城里的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因而这么些家伙,是人憎狗嫌,但凡这些研究所的人出现,大家都是一副你不要过来的表情。

所以,张静一只好换了一个招牌。

从原来的火器研究所,将招牌重新摘下,变成了人文研究院。

果然,效果很好,至少这些匠人们,不再遭受歧视了。

大明最奇葩的地方在于,他除了军人和大夫是世袭,就连匠人也是世袭的。

可更奇葩之处就在于,这些世袭的匠人,倒是颇有创造力,他们脑洞大开,瞎琢磨出来的各种火器,竟是五花八门。

甚至可以说,后世几乎所有的火药武器,在明朝基本上都可以找到雏形。

更让张静一觉得奇葩的是,这五花八门的火器,却往往因为工艺不过关,粗制滥造的问题,在军中反而没办法大规模的推广。

说穿了,就是炸膛率太高,毕竟火药是用来伤敌的,不是自爆的。

因而,张静一得出的结论是,在大明,至少火药这门学问而言,匠人们属于开创性过高,但是基础技艺问题难以解决。

解决不了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确实是工艺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银子被贪墨,偷工减料严重。

除此之外,还有使用火器的官军,其实也疏于管理和储藏,甚至没有专门的操练,这便导致,根本无法有效的发挥效能,平日的时候根本不去熟悉火器,等到战时再去抱佛脚,不出问题就怪了。

针对这三个问题,张静一成立了这人文研究所。

主要是从人文入手,用军校的资金,来解决一部分的资金的问题,而且在这里,也确保了不会出现贪渎的情况。

另一方面,请了一些佛郎机的匠人,就是用来解决基础工艺问题的。

在欧洲,战争非常频繁,各国林立,其实某种程度,这数百年来,整个欧洲都处在春秋战国的时代。

因而,各国能否生存,完全取决于军事,谁能造出更精良的武器,更大的舰船,谁就能不断地壮大自己。

总而言之,整个欧洲已经开始慢慢地从骑士战争,演变成了总体战阶段,战争变得更加的残酷,战争的后果越来越无法承受。

因此,军工已经成了所有国家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整个国家体制,都已开始向着这方面倾斜。

张静一成立这个研究所的目的,就是让大明不至在这场竞争中落后。

当然,针对这个时代的情况,张静一倒也按照他的预想,设计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巡视完了军校,张静一便往往要回新县的县衙里办公,各坊各区的官长,都要向张静一汇报。

不过今日,他却还需去一趟千户所。

千户所里,一封详细到了极致的文牍送到了张静一的面前。

这是那武长春从李永芳那儿弄来的。

武长春如今专门负责刑讯和逼供,如鱼得水!

至于李永芳,到现在还活着……只是……这种活法,实在是生不如死。

自他的口里,关于辽东的情报源源不断地汇总起来,这给张静一一个十分直观的感受。

恰恰是这样的感受,却让张静一忧虑万分。

可以说,整个大明,其实都是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因为这个时代的食利阶层,已经完全堕落。

某种意义而言,如果没有建奴,当真来了一场起义,对这天下,未必是一场坏事。

这是张静一来到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看法。

不过农民起义,终究还是有局限性,终究得有人教导,而这方面,张静一已决心在封丘,做一次示范。

这事儿……不急。

带着这些文牍,张静一当即就入宫去见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最近心情不错,听闻张静一居然前来觐见,倒是颇为高兴,难得这家伙主动上门来。

紧接着,来不及寒暄一番,当张静一将这洋洋上万言的奏报送到天启皇帝的面前时,天启皇帝便打起了精神,他开始细细地看奏报。

越看,却越是触目惊心。

“情况当真如此吗?”天启皇帝冷着脸,同时脸上带着一丝吃惊。。

张静一今儿的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道:“若不是如此,辽东怎么会是这样的局面呢?”

天启皇帝的脸色,越发的森冷起来,道:“平日里,不断地催着朕押解辽饷去,朕年年为了辽饷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可这些人……实在太可恨了。”

说着,天启皇帝焦虑起来,他站起来,烦躁地来回走了几步,而后皱眉道:“若是如此,那么辽饷,还放不放?”

张静一却是道:“这得看陛下自己。”

天启皇帝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

李永芳提供的大量情报,足见建奴人对整个辽东的情况了解得非常透彻。

整个辽东,早就烂了,而且已烂得不成了样子。

各个军头,根本就无心打仗,他们拿了军饷,首先不是派发给士兵,除了贪墨一部分,剩余的则发给自己的亲信家丁。

所谓的家丁,其实就是奴隶,大明不允许有奴籍,于是军头们便将骁勇的人,入户到自己的家里,成了‘自家人’,而这少数的家丁,本质上就是他们的私人武装。

借助这些私人武装,军头们就有了资本,而至于最底层的军户,其实就是他们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一方面,他们有了这些资本,则不断地要求朝廷给饷,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资本,私下与建奴人联络。

某种程度而言,建奴人的出现,对他们是有利的,因为朝廷有了腹心之患,所以才有了辽饷。

而很明显,咱们这位正在气愤不已的天启皇帝,则成了冤大头,想尽办法的,源源不断地将银钱输送到他们的手里。

也因为有建奴人需要攻略整个辽东,所以也一直都在想方设法的拉拢这些军头,不断地提高价码。

这些人等于是不断地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装,两头都吃。

可这些辽饷,本质是关内百姓的民脂民膏,关内为了应付辽饷,哪怕灾难频繁,却还不得不一次次的加征,而后送到这些人的手里。

于是乎,军头们的家丁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雄厚,他们早就没将朝廷放在眼里,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大明天子了,在那辽东,可谓是如鱼得水。

当然,袁崇焕也没好到哪里去,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真实的情况,可是对于这些情况,他却是不闻不问,反而将心思都用在了争权夺利的上头。

真正受苦的,其实还是辽民,大量的辽民之所以投靠建奴,难道不知这些建奴人对他们动辄打骂?可好歹,跟着建奴人去抢,怎样都还能有口饭吃。

而在辽东,寻常的辽民几乎成了压迫的对象,被征用了去当兵,却几乎不给饷银,家里有一些土地的,则很快被用各种名目兼并掉。

在整个关宁一线,运气最好的人,则是那些身体强壮的人,他们若是能有幸被将军们看中,成为将军的奴隶,做了家丁,便算是光耀门楣了。

而这些将军的家奴们,眼里自然只有自己的主人,至于王法和朝廷为何物,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这些情况,比厂卫奏报的还要严重,而且更为可怕。

天启皇帝面沉如水,目带寒霜,此时不由冷冷地道:“朕终于知道,那些客军,长途跋涉到了辽东,为何……如今都遭毒手了。朕也终于知道,为何熊廷弼屡屡上书,请朕不可用辽民,他所言的辽民,就是这些树大根深的辽东军将,只可惜……朕误信了人,竟让熊廷弼冤死。”

张静一也是心里感触万分,此时叹了口气道:“陛下,那这辽饷还发不发?”

天启皇帝心说,方才不是朕来问你吗,现在你倒反而问起朕来。

张静一继续道:“发了,就等于是将这珍贵的钱财,送给了这些军将,军将们又可借助这些银子,培植自己的私奴。可若是不给,那么下头的官军,便连一丁点的饷银都没了,人饿了肚子,只怕又要哗变。”

天启皇帝眼里掠过了杀机:“朕的银子,有这么好要的吗?这大明的天,还没有变呢!”

说着,天启皇帝冷笑连连地道:“军民百姓,不知有朕,却还想要朕的钱,朕的银子,是大风吹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