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锦衣 > 第一百二十二章 急奏

锦衣 第一百二十二章 急奏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1-10-16 03:49:32 来源:转码展示1

张静一其实也不急着立即将十品的官职定下来。

他还需要考察一下。

一方面,是掌握文吏和武吏的情况,另一方面,给驴子吃萝卜,和在它们面前挂一个萝卜效果是不一样的。

趁着这事悬而不决,先将人的积极性调动到巅峰,各街巷长们各显身手,以后定制工作目标的时候,就可以用现在的标准来定制了。

而卢象升作为县丞,才是当下新县的实权人物。

两个锦衣卫总旗,一个邓健,还有一个王程,二人都给了一个巡检职,邓健为天桥区巡检,而王程为清平坊巡检。

如此一来,等于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好处就在于锦衣卫这边,可以随时负责巡检的治安工作,随时调查坊内的情况。

而此时此刻,在昌平,无数的粮食送来之后,在这里的张天伦傻了眼。

他觉得自己是属牛的。

操心啊。

家里进了这么多的粮,得建谷仓,这是自家的粮食,谷仓一定要建的牢固,而且绝对要保持干燥、通风,还需防止起火,他几乎是操心劳神,索性连副千户的事也不干了。

干个屁,粮食若是出了问题,自己身家性命都搭进去,张家就完了。

好在千户刘文也没干涉他,甚至对他一脸同情,临走时拍拍他的胸脯,将粮囤积好,也是为国效力,好好干。

张天伦是真的好好干,至少他来到这一大块属于张家的地之后,就压根没有好好合过眼,睡不着,不敢睡。

半夜总是起来,各个建成的仓库都要去看一看,就怕堆在里头的粮出什么问题。

到了白日,得督促工匠们建新的谷仓,除此之外,新谷仓的选址,他也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只能亲自去踩点。

首先地势要高,不能被水淹了,可又不能太高,若是上了山,山路崎岖,运输就不方便了。

附近最好有河流,可供乌篷船通过,借助交通水利,将来运输粮食出入的时候,也可大大的降低费用。

可又不能距离河流太近,否则容易潮湿。

只一个多月功夫,张天伦就像老了十岁。

不只如此,这里还来了一群奇怪的人,他们说话叽叽喳喳的,像老母鸡一样。

其实这些都是福建长乐人,由一个姓陈的领着的,他们到了地头,就开始开恳,然后开始耕种。

这都是他家儿子请来的人,听说要种什么什么薯。

好不容易家里有了地,买粮却不种粮,却去种什么薯,这……像话吗?

好在这个姓陈的年轻人陈经纶,倒看上去像踏实肯干的人,这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族人一道来,足足九十多个,他们自己搭起了木楼,每日都照看着他们栽种下去的庄稼。

下暴雨的时候,他们比张天伦还急,几乎也是一宿一宿的未睡,半夜里为了排水,扛着锄头在暴雨中挖沟渠。

一个陈家的族人,脚下没留意,在黑暗中出了事,摔断了骨头。

突然这里有了伴,张天伦从一开始的陌生,也就慢慢的熟悉了。

陈经纶是个读书人,有秀才的功名,如今却跑来耕地,这是张天伦钦佩的地方。

张天伦询问陈经纶为何甘愿来此。

这陈经纶沉默了很久,才道:“这是先父的夙愿,先父栽培这红薯半辈子,只希望能将红薯推广开来,只可惜……他竟到死,也没有看到。我是他的儿子,虽是读书为业,可想到先父的遗志,便早就立下宏愿,要世世代代将这秧苗培养下去,只要陈家人还有一口气,还有一个子孙,这红薯就要种植下去,直到发扬光大为止。”

说着,陈经纶便感慨道:“张百户是我们陈家的大恩人啊,若不是他想办法提供便利让我们来此种植,只怕这红薯要永远被埋没了,机不可失,张百户既如此大恩大德,那么学生自当拼命了,不成功,便成仁!”

这是一个好儿子。

张天伦亦是感慨着,于是有时也来此帮忙照料他们种植下去的秧苗。

直到暴雨过后,无数的车马运着一车车的粮食来时,张天伦感觉要疯了。

已经听说粮价暴跌了,居然还买!

再得知,所有的粮食一概赊欠,粮食运来,称了斤两,然后就计算价钱,拿着单据直接去京城里找张静一,张静一直接写欠条……

而这堆积如山的粮……像是没有尽头一般,几乎每日都有各色粮商,运来上百大车。

这运粮的速度,已经大大的超过了谷仓新建的速度。

此时张天伦已经顾不得陈经纶了,他觉得要疯啦,这么多粮堆在这里,眼下天气转晴,还可以暂时先搁在晒谷场,可若是新谷仓再不建好,他就真的得做好上吊的准备了。

张静一对自己父亲的工作进度很满意。

谷仓的修建很快,质量也很好,这说明啥,说明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若是请别人去做,反正不是自家的粮,人家才没这样上心呢。

于是他诗兴大发,想来一句诗纪念一下,却发现腹中空空,于是不禁唏嘘,只怪上一世诗词抄的少啊,如若不然……

不过想到父亲,唯一的念头大抵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而张静一努力地想了很久,也只想到那《背影》里的一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如此过去了近一月,夏日炎炎,酷热难当。

一封书信被送到了户部尚书李起元的手里,李起元历经数日朝,乃是万历十四年的进士。此后一路升迁,仕途倒是颇为顺畅。

只是他年纪老了,最近身子也不好,因此,天启皇帝抚恤他,准他不必清早当值,可稍迟一些。

他照例用过了茶点,然后低头看书信。

看过书信之后,不禁松了口气,这是一个和李家很有渊源的粮商寄来的,上头是关于存粮全部售罄的消息,得银三万二千两,当然……只是赊欠。

这三万二千两,可是近五万石的粮啊,毕竟对方收购的粮价很低。

可对于李起元而言,落袋为安,总比全部砸在手里要强!

此时,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人到老年,总要为儿孙们谋一些福,虽是亏了不少,可毕竟明年可得真金白银,到时……再想办法回老家置一些地吧。

“老爷,车轿准备好了,陛下请老爷入宫议事。”

“知道了。”李起元点头,似无事人一般。

现在朝中百官,表面上都摒弃商贾,可实际上……几乎家里的亲戚或者是家奴,都在外头做买卖,而且买卖越做越大。

李起元很反感跟人提做买卖的事,就算是和粮商有什么书信往来,也绝不轻易透露。

他上了轿子,轿子一路到了西苑。

此后,他步行至勤政殿,勤政殿里,许多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李起元乃是户部尚书,春暖鸭先知,心里知道孙承宗入阁之后,朝中开始起了细微的变化,只是关于孙承宗入阁,大家猜测不一。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陛下打算启用孙承宗将来出镇辽东,先让其入阁,是先让这位帝师树立更多的威信,等将来以阁臣兼兵部尚书的名义督师辽东。

届时,这辽东文武,还有谁敢不服呢?

李起元对这事不关心,若是孙承宗的未来不是内阁首辅,那么显然朝局不会发生过大的动荡。

他一直在观察着黄立极的反应,见黄立极对孙承宗还算友善,那么就暗中猜测,此前的传闻可能是真的了,孙承宗意在辽东,而不在首辅。

见了李起元进来,天启皇帝温和地道:“李卿来迟了,来,给李卿赐座。”

李起元忙谢恩。

“今日要议的,还是辽东的事……”黄立极做了一个开场白。

…………

户部……

此时,一封急奏,火速地送到了户部部堂。

急奏之人跌下马,一脸疲倦,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关中急递,关中急递……”

此言一出,户部的差役不敢怠慢,连忙接过急奏,匆匆进入了部堂。

因为户部尚书不在,那么户部侍郎张凌自然而然便代行职责。

他立即打开了从关中来的火漆,低头一看,随即……这张凌后退了几步,整个人瞠目结舌。

一旁的堂官忙道:“张侍郎,出了什么事……”

张凌脸色铁青,随后,他慢慢的抬头起来,用战栗的声音道:“关中……关中……关中大旱……关中大旱了!”

一时之间,户部已经乱成了一团。

这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消息。

关中乃是北方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一旦大旱,就可能导致颗粒无收,没有水,粮食是不能成活的。

而且……照这奏报来看,这一次大旱,可能不是殃及几个县,而是整个关中……

以至于这户部侍郎张凌,竟觉得脑子昏沉沉的。

他的叫喊,已引得户部上下诸官都从各公房钻了出来,有人忍不住道:“张公,此前为何没有消息,怎么突然报了旱情?”

他们急不可待地看着张凌,而张凌已毫无血色。

…………

第五章送到,咱们明天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