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江*******秋 > 第34章 第四章 远浦青枫

江*******秋 第34章 第四章 远浦青枫

作者:风*******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05 13:50:46 来源:文学城

美人颜,春风面。

此情此景,樊青却没有任何心情欣赏美色,他的脖子钳在对方的手中,他的性命系于对方的指尖。

女子轻轻启唇,仍是那一把绵软幽凉的嗓音:“我这林子里布了阵法,外人不知门道绝难穿过。你怎会寻到此地?”

樊青愣了一下。他并不认得具体路径,只是望着大致方向走,压根也不知走了多远。他打量着面前女子,观对方的行为和话语,想必就是这枫园的主人。

“姑娘,”他嗫嚅着,“在下只是借过,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借过?”女子一笑,大概是见他有礼,扼在他喉间的手放了下来,打量他的目光细腻纤绵,“这枫林后边就是大山了,你从此处借过,能去哪里呢?莫不是走错了路?”

樊青很为难,不知该如何回答。心里有几分焦急,又怕真的走错了路。

“我要去过忘山门。此地可是通往山门的路?”

女子笑意淡了些。她的笑容原本就淡,再褪去几分,便淡成了一抹山烟,只有缥缈二字能够形容。

“你去那儿做什么?”

“我是过忘山门部属。”万不得已,樊青决定扯个谎:“任务中和同伴走散,为了能及时返回山门,所以想借个近道。”

“你说你是山门中人,有何凭据?”

她问得如此细致,樊青暗暗恼火,但他自知身处对方地盘,弄出更多事端来于己不利,犹豫片刻,从怀里摸出一块木牌,丢了过去。

女子接住木牌,借着月色细看。

“天英殿外殿护令,樊青。”

她沉默半晌,抬起眼来,再次看向樊青,说了一句让他大惊失色的话。

“你不赶快逃跑,居然还敢回来?”

“你——”

“我是给山门看守后院的,尊主之令,山门中无人不知。你胆子还真不小。”

樊青心脏猛跳。

既然已被认出,再周旋下去也没什么用处,他把心一横,直言道:“我有极重要的事,必须立刻禀明尊主!”

女子微怔了一下。

“何事?”

“向锷自己打伤了顾曲和薛白,却栽赃给我!这姑娘——”他指指背上的晏飞卿,“她亲眼看到向锷对他们动手,我要带她到尊主面前作证!”

“她不能作证。”女子平静道,“她不是当事人,就算说自己亲眼所见,尊主也很难相信。何况她被你劫来,未必就愿意帮你作证。更何况……你最大的问题好像不是这个吧?”

樊青明白她言下所指,胸中悲愤复起,嘴唇微微颤抖,过了好一阵,终于抑制住情绪。

“我不求尊主放过我,但就算死,也不能背着黑锅死!向锷欺上瞒下,暗行己事,不知有何居心,万一对山门不利……我,我不能袖手旁观!”

他越说越激动,侧跨一步就要前冲。

对方轻捷伸手,再次拦阻。

“我说了,你背上的姑娘做不了证。除非顾曲或薛白亲自出来指证,否则尊主不会相信你。”女子无视他脸上焦躁,不急不忙地道:“念你对山门尚有忠心,我暂且不把你押送上山,但你擅自进入枫园,也不能不付出点代价。”她幽淑一笑,“你就先留在这里,帮我打理花草吧。”

樊青愕然,下一刻反应过来,立即大怒。再没多余的心情和她理论,挥手抽刀,决意硬闯。

寒芒破开夜色。

“咔!”

一声脆响,刀刃竟然应声而断!

樊青一瞬呆住,不禁诧异地看向对方的武器,倒不知是怎样一口神兵,竟能使他这把削铁如泥的钢刀断刃?

孰料这一看,却令他更加惊骇。

女子的手中,并无任何刀枪剑戟,只松松地握了一支长笛。

笛身光洁如玉,无一件配饰装点,唯有上端雕刻了一枝瘦骨白梅。

那雪色的笛握在她细白如柔荑的手中,两相映衬,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好看来。

玉笛一横,招将过来。

樊青不敢大意,连忙转身躲避,蓦觉背上一轻。

他惊疑回首,女子一步退远,已将晏飞卿捉在了手中。

“留在此地,是你现在最好的选择。”

凉蕴丝丝的话语,随着那轻盈幽渺的倩影一道,消逝在风铃摇荡的木门前。

晏飞卿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场极混乱的梦。

睁开眼时,太阳正对她笑得明媚。

窗外翠树葱茏,樊青坐在树下闷头捣弄着木盆。清爽微凉的晨露气息飘浮在空气里,令她无端欢喜。

一切都熟悉,却又透着莫名其妙的别扭感,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不对!这屋子!

这里是什么地方?

“啊!”

“怎么了?”屋外响起个陌生的女音。

晏飞卿吃惊地捂住嘴,满怀好奇地盯住门口。

槛外斜斜映入一道影,随即,她便看见了说话的人。

女子一身蓝衣,手持刚从头上摘下的竹笠,噙笑打量着她。这笑而不言的神态正落在亲近与疏远的中点,既不引人狎昵,也不令人隔阂,一如窗外亭亭自立的青枫树,本来如此,从来如此,当下便恰到好处。她笑视着晏飞卿,眼眸润莹莹,好似吴江染烟;眉翠淡悠悠,恰如楚山连碧。

晏飞卿对望着她,呆怔了片刻。

“你是……”

“水云深。”女子步进门来。

“……我不认识你。”

“我也是昨晚才认识你,晏姑娘。”

不用问,一定是被樊青出卖了!晏飞卿坐在床上猛捶盖被,气得蹬腿。

“我是被人家拐来的!”她大声诉冤,表明自己的不情愿。

水云深把斗笠挂到墙壁上,头也不回:“哦。”

“不行!”晏飞卿把被子一掀,爬下床来,“我得回去,我东西还在君留夷那儿!”

两脚着地时,她突然发现一个严重问题——她不认识路!

她压根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到这儿的,要怎么找回去?

不得已,只好向眼前人开口求助。

“你……请问,你知道猗竹堂怎么走吗?”

水云深说:“知道。”

“太好了!”晏飞卿乐滋滋地扑过去,一把搂住水云深肩头,嘴甜如蜜:“美人姐姐,一看你就是个美丽善良的仙女,一定会告诉我的对不对?”

水云深微笑摇头:“不对。”

晏飞卿笑脸变成哭脸:“为什么?”

“以你现在的身子骨,告诉你等于坑害你。何况……”水云深摊开手掌,露出手心里一握碧绿草叶,神态安然自若,话声轻幽飘渺如仙音:“我辛辛苦苦采来这么多药,你当然要先帮我喝完呀!”

晏飞卿瘫软倒下。

自己今年是命犯药罐么?怎么走到哪儿都逃脱不了喝药的命运?

直到药汤进嘴的那一刻,晏飞卿的心情才得以稍稍好转。和她想象中不同,水云深配制的药并不太苦,还带着几丝清甜余味。

这么喝了几天,她意外发觉自己的精神变足了许多,举动也越发灵便了,调息时经络也逐渐畅通如从前。

与晏飞卿的懒散习性相反,水云深有她雷打不动的日程:清早起来赶着最新鲜的露水,背起药篓上山,一直到日上三竿时才回来,闲悠悠地收拾完屋子,便开始分拣碾磨药草。她折腾那些草药时唇边总是噙着几分不自知的淡笑,神态专注沉浸,看起来格外自得其乐的样子。

后来晏飞卿问她山上是有宝贝么,值得她每天起那么早?水云深说是呀。晏飞卿一听,立刻要求带她一起上山看看。山路颇陡,饶是晏飞卿有武艺在身,爬得久了也觉吃力,水云深倒还是一声不吭。晏飞卿跟在后面,每每抬头时,便只见一顶圆笠、一袭蓝衣,溶在青翠的草树间,令人想起漫漫行云,霏微暮雨。

好容易到了山顶,却并没见着什么稀世珍宝,晏飞卿生气,怨这不厚道的东道主骗人。水云深却笑道:“山间清风,江上朝霞,难道不是好宝贝么?”

原来这座山面对忆江,从高处眺望,水光山色尽入眼底。仰头望去,云天极高;俯目而瞰,山川极阔。晚来渔歌入浦,飞霞散尽平湖,又是别样的好光景。

晏飞卿有时起得迟,水云深也就懒得叫她,看着太阳爬上了门前最矮的青枫树,便顾自背了篓子往山里采药去。

时间如流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这一日紫燕的巢泥掉在了窗台上,晏飞卿想,她也该回长杨了。

剑还在君留夷处,晏飞卿问明道路,水云深亲自将她送到竹篱外。

晏飞卿欢欢喜喜地握着她,搜肠刮肚半晌,却编不出什么情深谊长的感谢词来,末了只得道:“云深姐姐,谢谢你的好药。”

水云深倚在青枫树下,笑望着她走远,东风袭来,一朵迎春花落入她袖间。

她捡起那枚嫩黄的花朵,放在鼻尖轻嗅了嗅。

“你来得正好,”她忽然开口,仿佛对着空气说话,“我有一件事拜托你。”

昭王宫。

年迈的君王倚几而坐,看着面前的臣子缓缓放下奏纸,若有所思的模样,便启口发问:“冯贤卿,你怎么看?”

冯虚眉发半白,生就一双温和多思的眼睛,斟酌片刻,道:“北桓内政,臣所知不详,但也曾听闻其朝中派系复杂,这位新桓王年方弱冠,继位不久,却能如此大刀阔斧整治朝纲,提拔新人,实乃非凡之主。”

昭王点头叹息:“的确如此。北桓本就狼子野心,如今更有了这样一位新君……”他突然短笑了一声,脸色却愈发沉凝了。

冯虚侍坐一边,默默无语。昭王的话虽没说完整,意思却再明白不过,北桓一直都是昭王心腹之患,现在这忧患怕是更重了几分。最关键的是,昭王年高病久,可立的两位王子无一具备堪与匹敌的手段魄力,实在令人担心。

他正在沉思,忽听君王的声音响起:“安颐,你在北桓待了六年,对这位新桓王可有了解?”

沈安颐捧药在旁,如实答道:“此人乃是齐帝幺女、先桓王宠妃陈贵妃留下的唯一子嗣,先桓王喜爱非常,出生时便立为太子,被先王后所嫉。后来桓王病重,当时太子年弱不能主事,朝政委托丞相殷时存。太子无依,恐怕殷氏加害,便逃避出京,在外经营数年,很受外官支持。原武威将军谢鲲之子谢璇,是其幼年侍读,情谊极深。此人坚强果敢,野心勃勃,身边颇有多智之士,可谓外有忠臣,内有良辅。”

话音落下,殿中君臣一阵沉默。良久,昭王一声长叹:“此子而今执掌北桓,真是皇天不佑我昭国。”

沈安颐见父亲苦闷,心中不忍,一面思索一面劝解道:“父王不必太过忧虑。这位新桓王虽然刚强勇猛,但正所谓过刚易折,何况心强之人常常气傲,逆境中能忍一时,顺境时却很容易骄慢,容易化友为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势愈盛时身愈危。北桓有这样一位新君,将来未必是福。父王只需行德爱民,治理好昭国内部,又何必为敌国烦心呢?”

冯虚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讶异:想不到这个多年不见初长成的公主,竟有这般清明远智,只可惜却不是个王子……他无声打量着眼前少女,心下暗叹。

昭王听在耳中,心思突然一动,问沈安颐道:“这是你自己想的,还是别人告诉你的?”

沈安颐不料他忽有此一问,当下便愣了一愣:“谁告诉我这个?”

昭王目光微移。也是,上官陵只是负责接人,怎么可能好端端对公主说这些?于是转了转头,对内侍道:“宣上官陵入见。”

未几,上官陵执笏进殿。

昭王看着她参礼完毕,道:“贤卿之前教本王,若欲胜北桓必先修内政。本王虽然有心,却不知如何修法,贤卿可否为本王略说说?”

“陛下有问,臣不敢隐言。”上官陵恭敬道,“无非‘明刑赏,严律令’六个字。”

“公主方才建议本王仁德爱民,贤卿以为如何?”

上官陵直言不讳:“公主的用心虽好,但她所言,乃是治平之术,而非治乱之术。”

“哦?治平治乱,有何不同?”

“远古圣皇以化治民;近世贤王以教治民;如今乱世,只能以法治民。”

“却是为何?”

“教化之治,乃是渐治之法,消耗的时间极长,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千年。好处在于能够深入人心,一旦达成,影响深远,同样可保百年甚至千年太平兴盛。刑名治世,乃是速治之法。乱世之人性命短促,外部环境动乱,心思不安,没有教化的条件,只能先从律治着手。律治的坏处在于不够稳定,因为律法是一种强制,人们不是不愿做恶,而是没有机会,一旦出现可乘之机,世道很容易再次退回混乱。所以臣的建议,是先以律法去天下之乱,再以圣教成天下之治。”

冯虚看着御榻前侃侃而谈的少年,目露精光,拈须不语。

昭王沉吟片时。

“贤卿建议虽好,但自前朝以仁治天下,风俗尤重人情,如今骤而改用严法,只怕违背民性国风,百姓难以接受。”

“陛下,”上官陵端然一礼,“臣所谓严法,乃是严正之严,而非严苛之严。它并不排斥仁爱,甚至若无仁爱之心,便不能行严法之治。而民性国风也从不是一成不变的,朝廷的政令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都会在事实上改变民性。政令影响着百姓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旦改变,习惯和性情也会随之而变,进而使风俗变易。”

冯虚道:“风俗自然可以变易,但老夫听说‘善治国者,不变其俗’。从前伯禽治理鲁国,三年之后向周公回报,周公问他为何来得这么迟,伯禽说自己‘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后除’,所以来迟。姜太公治齐国,五个月后回报,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太公说‘简其礼,从其俗’,所以很快办妥。周公叹息,以为鲁国后世必为齐国之臣。所以贤者治国,不会改变民性,而是顺应民性。若如大人所言,只怕会事倍功半,白白劳苦百姓啊!”

上官陵目光转向他,眼里颇有钦敬之意,微笑道:“丞相所言,的确是至善之治,但此法不适用于眼下情形。太公受封齐国之时,天下已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四海无干戈,诸侯彼此相安无事,因此只需顺俗简礼,施无为之政,便可安国乐民。今时则不同,昭国前有虎视之敌,后有伺机之寇,虽欲行顺性无为之治,奈何时不我与,敌不我待啊!倘若边境不宁,百姓流离,我国虽欲安乐休养,其可得乎?帝尧行无为之治前,也要先抚平诸乱。譬如绫绢有污,不可直接用以制衣,必先去其污而后制。丞相以为然否?”

昭王靠在榻上,虚眯着眼眸不语。沈安颐静静侍立在旁,如水明眸凝视着上官陵,微露惊奇之色,她虽没少读书,但读的大多是诗词歌赋,从未听闻这等议论,顿觉耳目一新。

“你说民风可变易,”昭王缓缓开口,“那要如何变易呢?”

“无非对治时俗而已。”

“对治时俗?”

“是。”上官陵颔首,“世情时势,多无万全。每每是有所长必有所短,有其利必有其弊。圣王之治世,正是要兴利救弊,平衡短长,引入中道,使得人心归正,风俗化淳。”

直到上官陵辞退出去,沈安颐犹自沉浸在思考中,蓦然回神,才听到昭王唤她。

“在想什么?”昭王蹙眉。

“父王,”沈安颐笑了笑,敛衽道,“安颐是有些惭愧。上官大人与安颐年岁相仿,才学却胜过安颐百倍。女儿今日才知自己眼界浅薄,还须多加学习。”

昭王闻言笑了起来:“你何必把自己和他比?他是要替本王办事的。”话到此倏然一顿,心头像是溜过一丝微妙意念。怀着一种自己都还没太弄清楚的心情,他鬼使神差地开口:“你果真想学么?”

沈安颐一怔,旋即灵思一闪,俯身跪地。

“人而无学,何以立身?女儿愿学,请父王赐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