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疆国 > 第4章 第四章 纷从(二)

疆国 第4章 第四章 纷从(二)

作者:长恨歌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13 01:37:42 来源:文学城

建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日。

青州北海郡壮武县,一户李姓人家,正聚在一起过节。

李家丁壮很多,像今天这样齐聚一堂的日子,自从分家后,便很少见了。

只可惜,这户人家的气氛现在并不好。

李家户主有七个子女,其中三子早逝,留下的孙子,便是今天影响气氛的主人公。

大汉并不禁止寡妇再嫁,倒不如说,为了人口的增长,是鼓励妇女再婚的。

名为李寿的少年,在母亲改嫁之后,得到了祖父的照顾,才勉强长大,很快便分家出去了。

因为他的父亲早逝,祖父家的田产,之前早已分给了几个儿子,于是留给李寿的田地,就只有叔伯们的一半。

李寿的母亲虽然对他有所接济,但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所以眼看着李寿大了,却连个结亲的对象也没有。

再加上李寿生活困顿,若是要成家立业,怕是要好些年。

家宴上,李家的其他人也不是没有为李寿说亲的想法,只是提出来的人选,别说李寿了,就是李家老头都要摇头。

于是乎,沉默了许久的李寿,突然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惊世骇俗的建议。

“大父,大母,我想去扶桑闯一闯。”

“去什么扶桑!扶桑那么远,背井离乡的,能过得好吗?你在乡里,还有田地可以耕种,日后取了亲,也是知根知底,还有我们帮衬。”

“可是东海王发的招人令,又不是只有东海国的人能去。咱们北海郡不也有人去了吗?他们家留在本地的人,去了扶桑以后都说东海王对咱们汉人是真的好。给的田又多,还发宅子,免租税。要是去那里当兵,还送奴隶帮忙打理家事。就是不当兵,咱们汉人去那里,日子也过得很美啊!”

“可是那扶桑那么远,你去了,连个亲近的人都没有。要说田宅,我们现在不就有耕种吗?”

李寿还想据理力争,但被李老头依靠着家长的权威压制了。

只可惜,他们的反对无法压制李寿的野望,甚至于,他还专门搜集了东海王发布的一系列命令,以及去扶桑探亲、曾从征扶桑而后归来的那些人传出的消息。

专门劝东海国、沛国等藩国百姓以及扶桑汉人生育的嘉生令,以及为了拥有更多汉人来拓荒发布的赐田宅令。

还有扶桑发现了一处金矿,资源丰富的传说。

更有扶桑土人嫁汉人为妾,生育子女视同汉人,以至于只要去了扶桑的汉人,无论如何都不用担心子嗣绵延的现状。

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对李寿来说,去往扶桑岛打拼,都是条不错的出路。

很显然,郡内也有许多人看好这一条路。

李老头自己也知道,在北海郡中,有专门的行商,做送人去往东海国登岸口的生意。

只要有汉人愿往扶桑拓荒,东海王出钱可是大方得很,就是介绍人去的这些商人,也有费用可拿。

这就导致在诸多郡、国之中,说动那些家境困难或者心怀野望之人,独身或全家赴往扶桑,都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李寿能收集到这么多的消息,可见郡内的商人怕是早就跟他搭上关系了。

李老头再怎么阻止,随着两个女儿听说了家中的消息来找他闹田产的事,也只好答应。

他家的田产,是早就分完了的,除了分给几个儿子以外,最初还将自己留下耕种的几亩田产,分了一半给两个女儿,毕竟两个女儿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好。

后来李寿长大了,他那一房没有分到祖产,李老头便将原本分给女儿的田产收了回来,转而分给了孙子。

如今李寿自己想要去扶桑,反正都已经分家了,家中固执要留他在乡中的,也就只有李老头夫妇而已。

争了小半年,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放手。

建武二十三年的五月,李寿如愿以偿地跟着商人离开了家乡,带上行李去往东海国。

在东海国专设的港口,他要登上一段时间,由专门的楼船,将一大批拥有同样意愿的百姓,送往扶桑。

从建武二十三年送别孙儿后,李老头以为要隔上好些年才有孙儿的消息,谁知道,三年后,孙儿就送了封信回来。

专门为乡人念家书的读书人,将这封长长的家书念了两遍,李老头夫妻听得满是笑意,就连他们家的其他人,也听得合不拢嘴。

李寿在家书里介绍了自己来到扶桑之后的经历,因为他还在生长期,去扶桑的路上,有充足的伙食供应,去应征扶桑汉军时,竟被录取了。

如此一来,他连买奴隶的钱都不用出,下赐的田宅与奴隶,都在汉军家眷所居的新京的西城准备好了。

因为和李寿同一批的同僚里,没有适龄的女眷,他便听从前辈的建议,纳了两个土人女奴。

如今他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光是诞育子嗣嘉奖的粮食,就足够他吃上一整年了。

在家书里,他极力邀请家人前往扶桑,便是不长住,去探探亲也是好的。

而且大王对去扶桑探亲的汉人,收取的船资极少。去了扶桑,李寿还能送一些补贴给他们。

因着李寿在家书里描写的生活颇为优渥,李家人蠢蠢欲动,最终李老头拍板,只他夫妻二人,带着幼子和两个年长的孙子过去。

去了扶桑之后,李寿的日子过得比他家书里写得还惬意,光是他拿出来孝敬祖父母的补贴,那一块块圆润的仿半两钱样式、只是中间无缺口的金币、银币,以及不知多少贯连在一起的铜钱,就都看得人眼热。

等到李老头要带上回去的时候,幼子和两个孙子都快不愿意走了。

便是李老太,见着孙儿在扶桑享福的日子,对其他儿孙要留在扶桑的想法,都不那么反对了。

而且据李寿所言,像他这样的例子,在扶桑简直太普遍了。

他们汉人,在扶桑过的日子,就像从前乡里的豪强,而且未必不能成为世家大族,让血脉永远地传承下去。

结合扶桑岛上汉人与土人之间的生活差距,以及土人女子争相与汉人男子结亲、不惜为妾,只为了成为广义汉人阶层的一员,这样的生活,很难让人不动心。

*

“新乡李氏,李将军寿之后。寿,北海壮武人,父早卒,家贫。汉建武二十三年,来扶桑,应征从军。目有精光,长头高颧,有人杰表。校尉奇其貌,以妻妹许之。……寿敢战,屡受封,子女四十人,广结姻亲。李氏自此兴焉。……今以新乡为郡望。”——《氏族志·新乡李氏》

再次强调一下,汉人和扶桑土人不平等,就是这么封建orz。

文里那个父母的田产分给女儿又收回的,是我之前见过一篇科普资料,好像就是汉代的,引用的。

例子是母亲给孩子分配田产,分完以后,见两个女儿日子穷困,就分给了她们各一亩,但是她家小儿子不争气,以前犯事了还是咋样,回来以后根本没有产业,于是这位母亲又从女儿那里将田亩收回,转给小儿子。

好像是汉代的法律事件啊啥的,反正有官府介入,才有记载留下来。

感谢 莫格街的黑猫 小天使浇灌的营养液,我会继续努力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四章 纷从(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