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65章 第十三章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这夕阳楼是管城的最高处,西南城楼是也。

此楼由当年的郑州刺史萧浣建造,飞檐层阁,雕梁画栋、草木掩映、挺拔亮丽,巍然耸跼雉堞之上,气势恢弘。

许浑三人登上此楼,居高望远,州城内是来往奔忙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屋脊,通俗百态的生活场景;城外是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思绪悠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只可惜来得太晚了,只看了几眼,那仅有的光亮就躲藏到地平线后面去了。

还有来的更晚的,从城下携手上来两个人,“无上天尊,樊南子,我们好像来晚了,我说等明日再挪那对子,你非得当机立断。这可好,遗憾啊,夕阳楼看夕阳,只能够看星星啦。”

“遗憾个六饼,这夕阳我们都看多少次啦,倒不如看看满天的星星。慈峰道长,这楼是我在萧浣使君的幕府时由他主持修建的,格调样式是他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我摸着这栏杆,看着这雕花,就想起使君的音容笑貌,他受牛党迫害贬到遂州做司马,在任上故去也有十年啦。遥作时多难,先令祸有源。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密侍荣方入,司刑望愈尊。皆因优诏用,实有谏书存……”那人诵出的是一首悼念追思的长诗。

这回可看到正脸了,只是服孝之人存胡蓄须,看不出原有面貌,“是李大哥吗?”励儿低声问义方。

“知不到呀。”义方也识不出此人的庐山真面目。

“喊一嗓子,试试看。”励儿出了主意。

还没等他将“义山大哥”喊出口,就听楼那面混乱一团,

“有人跳楼啦!”

“摔死了吗?”

“这么高,跳下去那还能好?”

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为什么想不开呀?寻了短见。”

“这儿地上有个包袱!”

眼尖的发现地上放着的遗物,从包袱上拿起一张纸,看后连连感叹着,“是个参加省试落榜的举子,说是世态炎凉,主考不公,心灰意冷啦。”

“是呀,听说今年春试有猫腻,任人唯亲。”众人依栏向下观瞧,城下地面上的轻生者已无动静,身下是一片殷红的鲜血。

“嗷。”人群中有人昏了过去。

此人正是穿孝服的中年人,道长掐着他的人中,“慈悲,不要紧,他有晕血的毛病。樊南子,李商隐,义山老弟,你醒醒!”

听他这样称呼,两个孩子顿时肯定了,也跟着上前抚摸前胸,捶打后背,“义山大哥”地叫着。

“什捂拔嗦!这都是怎么啦?有跳楼自杀的,有见血晕倒的,还能行不?”从楼下走上来的两位老男人,其中高大俊朗的老者大声地吆喝着,“崔涯,他们要是有你那样的遭遇,不定寻死几回了呢?”他身旁消瘦清秀的长者嗤嗤讥笑着。

“看你办的那些事,还自称侠士,大言不惭地说‘太行岭上二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让你别,这回人家和你先别了,知道着急啦?你还笑得出来,我都替你闹心。”老者毫不留情地数落他。

“妙也,妙也!张祜大锅,崔二锅,你们这是去哪里呀?”

“是许浑老弟呀!你也在这儿啊。”三个人握手揽腕地甚是亲密。

“我这是陪他追媳妇呢,他老丈人被他气得逼闺女出家不和他过了,说是去嵩山永慈庵削发从佛啦。这个年头出家也真是奇葩,想找个姑子庙都难,也真就是永慈庵能幸免未拆。”张祜不留情面地说给许浑听。

“吾肉痛得了!我不该轻视做扬州总校官的岳父大人,嫌弃他是北方粗汉,只会弓马斗狠,直呼其名叫他雍老。惹得他大发雷霆,逼我媳妇雍氏出家,我是百般悔过,还写诗忏悔‘陇上流泉陇下分,断肠呜咽不堪闻。姮娥一入宫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这还不行,老头子硬是把她带走了。”

“你就会作诗,诗能当饭吃,还是能当媳妇用?也是,你这青楼达人缺了媳妇有何妨?艳妓相好的多的是,远的不说,就说那李端端吧。人家有个性不献媚于你,你便作诗羞辱人家说‘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生’。然后看她折服乞求于你,才重新修改道‘觅得黄骝被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世人皆戏言,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岭。何期一日,黑白不均?”

只有张祜能这样劈头盖脸地教育他,崔涯抱拳告饶道:“老东瓜,不要再羞臊小弟啦,我知错啦,你也就是和我有能耐,要是遇上徐凝借你两个胆子,你也不敢这般唠唠叨叨。”

“徐凝怎么啦?人家也不会办出你这种事来。你就会说知错了,知错了,那得拿出行动去悔改。”老者扭头不去理他,又问许浑,“这夕阳楼今天是怎么啦!又跳楼,又昏厥的。”

许浑把知道的说与他听。老者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跳楼是必然,还跳得少啦!陈商任知贡举,韩愈的徒弟嘛,通榜之事干的一定不少。”

他走到昏倒者跟前,俯身去看,义方正在喊:“义山大哥醒醒。”

“谁呀,义山?他是李商隐吗?”张祜不禁一愣,再仔细辨认,眉开眼笑地指着躺倒的人,“是这小子,是义山,他是有这晕血的毛病。”

正说着,地上的人缓醒过来,无力地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了老者,朦朦胧胧地问:“张祜大哥,是你呀,我这是在丹阳吗?”

“什么丹阳,是在夕阳楼!你这见血就昏的毛病还是老样子啊。”张祜笑容满面地扶他起来,“自山南西道梁州(汉中)一别,几年没见了,你这身体发富啦。跟着李德裕李党干得春风得意吧?怎么还带着孝呢?”

“老母亲两年前去世啦,我正在家中丁忧服丧。”商隐黯然神伤地回答,“张祜大哥,我们是在令狐楚恩师的节度使府上相识的吧?恩师对我们都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听对方提起陈年旧事,张祜心情沉重地放眼四顾道:“是呀,想当年我在令狐老师的宣歙观察使幕府任从事,老师积极向朝廷表荐于我,可惜犯了小人,正赶上那位人品不佳、用情不专的元稹为相,他与老师素来不睦,暗出阴招,向德宗皇帝进谗言说我的诗文附庸风雅、华而不实,错失了一展宏图的机会。也好,都是过去的事啦,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也是人生快事。”

他掸去商隐袍子上的灰土,半开玩笑半是真地赞叹说,“老哥哥我长了个死脑筋,也孤傲清高惯了,不像贤弟你心眼多,入乡随俗,随和通融的好。”

商隐是满肚子委屈,正无人倾诉,“大哥,你还不了解我吗?我是那种见异思迁、忘恩负义之徒吗?我入赘王家也是机缘巧合,造化弄人啊。和依附李党、牛党有何相干?”

老者拢着他的肩安慰道:“哥哥我理解你,可世俗的人们不一定懂你的心思。比如曾是你的铁哥们二公子令狐綯不就误解你了,在你大婚之日大闹洞房,把你的花雕龙凤呈祥床给砸了,有这事吧?别人怎么想的我们管不了,也不用去管,随他吧!就像这星斗照亮自我就可以了,何必非要与日月争辉嘛,让所有的人都竖大拇指头,多累呀。”大家举头观看,墨色的穹庐之上洒满了明亮闪烁的繁星,可不知月亮躲到哪里去了。

义方此时才得空喊道:“义山大哥,你还认识我们吗?”

疑惑瞬时被惊喜冲散,“义方、顺励是你们啊!你们是经过这里吗?”三个人的臂膀紧紧地拥在一起,义方又把要去长安见大师兄的计划讲给李商隐。

励儿不解地问:“义山大哥,你怎么在郑州呀?”

“这是我的家啊,檀山荥水,实为我家。再过几天我就释服返京了,我们又能相聚啦。”

商隐拉着两个孩子向老者介绍着,当张祜听说义方是杜牧的义子时,尤为欢喜兴奋,“像,长得真像牧之的老大俊之呀!爹是英雄儿好汉,说得一点不错。”这位义父的挚交好友拉住孩子的手不舍得放下。

他特意多看了顺励几眼,像是在哪儿见过,又一时想不起来了。

“义山啊,今天我们哥俩团聚不易,就以这夕阳楼为题来首诗纪念一下吧。”

依着张祜的提议,李商隐欣然应允,即兴赋出:“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时有人上得楼来,兴奋异常地喊着,“跳下去的举子得救啦!”

“怎么会?”

“太不可思议啦!”

楼上的人群骚动起来,双双惊喜询问的目光交织着,就听那人讲:“是两个路过的老道施救的,说是京里赵炼师的徒弟轩辕集道长。那医术可神啦,几根银针、一丸丹药,人就醒过来了,官府的衙役把人给抬走啦。”

众人涌向栏杆远眺,只见星光中往西去的官道上飘逸若仙地走远了两个人,在繁星的映衬下他们被朦胧的磷光笼罩着。

第二天一大早,许浑带着两个孩子又要上路了,义方担心地问道:“今天不会再是程师傅赶车了吧?”

许先生回头逗他,“怎么,你想他啦?”来到驿站大门外,马车早已准备好了,座板撤在一旁,座席子卷起来支在车边,马儿是新换上的,它着急地踢着蹄子打着响鼻。

三个人四下寻找着车夫,只有马脖子下的鸾玲响个不停。

“许先生,恁们等急了吧?对,还是俺赶车。”程师傅扛着个鼓鼓囊囊的大垛子从院子里走出来,“小,搭把手,掏劲!中。”

大垛子放在车板下的夹层里,盖上板子用席子遮住,外面再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

励儿好奇地问车夫:“这捎带的是啥东西?”

程师傅诡秘地笑了,“啥家胡?小,俺抢的是最大的一垛,到了东都洛阳保准能卖上个好价钱。”

“是什么呀?这么精贵。”

车夫附耳小声说:“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是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