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贾家楼 > 第188章 第四章 危在旦夕谁救我,大悲观世音菩萨。

“泰娘啊!恁咋镇想不开哩?她向来虔诚敬佛,清高善良,绝不会做出此等卑劣之事的。”元繇悲痛地抬起头来,不容置疑地望着大家解释道。

“老舅,你认识她?”王传吃惊地瞅着他们。

元繇口打唉声,“俺几岁时便认识她类,在娘的父亲韦夏卿府里,那时她是名歌舞姬。听说韦老爷子故去后泰娘嫁给了蕲州刺史张愻,没几年娘也过世了,我们再次相见是她刚刚丧夫,孤苦一人从武陵回到苏州。”

“二公子,真的是你吗?我冤枉啊,那个金佛是我在山路上捡到的,当时孩子们都在场啊,我……”虚脱无力的妇人仰脸求助地望着他。

元繇示意她不要说话,“方丈,你们一定是搞错啦,她绝对不会是盗贼的。”

“是呀,泰娘来我这戏班子二十余年,人品端正,心地善良。下午她领着孩子们去排练,不在庙里,说她偷了你们千佛殿的佛像那是无稽之谈。”周德华班主同样证实道。

“可观音菩萨的金佛像是在她身上搜出来的,这又做何解释呢?”小和尚不服气地举起手中的佛像展示给大家。

“阿弥陀佛,广钦,你把佛像拿来我看。”方丈眯着眼睛对远处的景物看得不大清晰,当他握住徒弟递过来的金像时吃惊地问道,“广钦,广钦,这观音像是从女施主身上得来的吗?”

见弟子一个劲地点头,回答正是这样,老和尚双手发抖埋怨着,“善哉,广钦,好糊涂呀。这哪里是庙里千佛殿的佛像啊!虽说都是金质佛像,可我们丢的是合掌观音,这尊却是蛤蜊观音呦。”

“阿弥陀佛,师父,让我看看,不是我们庙里的东西,怎么可能呢?”在寺外遇见的另一个性子柔弱的小和尚凑上来细加辨认。

方丈指着观音菩萨的立像给弟子讲解说:“善哉,广闻,这尊是蛤蜊观音像,你看菩萨手里捧着的蛤蜊神蟾;而我们庙里的合掌观音是双手合十的,这些都是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之一,昨天来庙里褂单的日本和尚背的玉佛是菩萨法身毗卢观音像。”

“师父,那个渤海国的僧人背着的这个石佛是菩萨什么身呢?”徒弟虚心求教他。

方丈撇了一眼庭皓手里的石佛,“善哉,搞不懂,谁知道渤海国的出家人供奉的是啥东西?”

小和尚恍然醒悟,倍加谨慎地询问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听您这么一说,我们是冤枉人家啦。”老和尚不知如何是好,耷拉着眼皮默不作声。

“善哉,师兄,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间万物皆无常,最终都将腐朽消亡。修行人的脸面和躯壳皆是虚无,慈悲仁爱的嵯峨太皇太后都能用自己的身体来演绎九相图,我们这些心向佛祖的凡夫俗子还有什么抛不开,割舍不下的呢?知错就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正如我这藤筐的底部破了个洞,若不及时修补,一样一样的家什都得丢光。”不知什么时候寺门处站着两个和尚,其中年轻些的身边放着副挑子,他语重心长地开导着方丈,“依师兄说,庙里丢了尊合掌观音像,此应像教化人们合衷共济,和谐相处。你手上的蛤蜊观音是小僧在岘首山上遗失的,让这位女施主拾了去,它提醒世人要心存慈悲,宽厚待人。佛心我心,心心相印,《大日经》通篇所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既然知道冤枉了人家,就该真心赔礼道歉,才不失修行之人的无我,否则何来离苦得法门哦。”

韦蟾等人看去,他们正是羊公祠里遇见的日本国和尚。方丈面露惭愧,合十默念佛号,“善哉,上人说的极是,错先在我,赔礼是分内的事。”他说完施礼向前,“阿弥陀佛,女施主,贫僧在此赔礼了。佛像之事实乃我们庙中查验不实,多有得罪,望请宽恕。”大和尚又面向周班主及诸人表示歉意,并竭力挽留请大家仍旧住宿庙中。

节度使衙门的官员急于公务,与方丈简约攀谈几句便要离寺下山,老和尚接过温从事归还的石头佛像略有所思,猛地盯着它惊醒道:“阿弥陀佛,好个偷梁换柱之计啊!没想到那个渤海国僧人用这石佛使了个障眼法,背地里将观音金佛调了包,在我们鼻子底下堂而皇之地盗走啦。温从事,几位官爷,要为我们凤林寺做主呀。”

大家听过他的分析也感到有理,便加以细问那渤海国僧人的体貌特征,大和尚描述的模棱两可、笼统不清,听来听去仅仅知晓是个游方的和尚,只说那异邦僧人具有听辨鸟啼兽语的本事。

离开凤林寺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了,小公子被劫的事像块巨石压在众人心头,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韩都将一边埋怨着老和尚的节外生枝,一边不敢耽搁带领手下再往汉水渡口追赶而去。

队伍相距江畔尚远,便见南渡口的摊铺处排起了长龙,不用问,那是关卡上的官兵正在检查乘船过江的百姓呢。

马不停蹄穿街而过,借着廊檐下刚刚挂起的灯笼照亮,见路旁的小贩们在热情地吆喝,为了生计他们在不遗余力地兜售着自己的商品货物。

“韩将军,这么晚了还出城来呀?”是个卖石子的大摊子里有人迎出来,大家放慢脚步侧目去看,见是个手捻石串子的墩实汉子,他在亲热地打着招呼。

都将勒住缰绳哈哈笑道:“是四哥呀!没办法,公务在身由不得自己啊。”

“季友兄弟!掐饭了没?下马掐碗包面再走吧?”从隔壁饭铺子里又走出个女人,嗬!这俊俏模样比她那柔声细语更腻更甜。

“是四嫂呀,今天是不行啦,改日再掐吧。”韩季友骑在马上拱手谢过,他正要驱马向前猛然想起什么,扭回头向女人问道,“四嫂,今儿的见过行迹可疑的出家人吗?是个外邦和尚,他那背篓里的佛像不是好来的、价值不菲,万万不能让他带出襄阳地界。”

“外邦和尚?我朝的有几个,外邦的没见到。韩兄弟,你放心,我们大唐的佛像怎么能让番邦偷出去呢,他又没有长出翅膀,只要一张嘴便会露出马脚,只要有我在,他是逃不过这南渡口的。”女人信心十足地回答他。

季友将军又是哈哈大笑,“我信!那和尚逃不过嫂子的法眼。”他满口夸赞着女人,打马向关卡去了。

那妇人凑近卖石子的摊主悄声地说道:“当家的,你说这伙强盗是些什么人呢?竟敢抢官府的银库。”

“什么人?让人佩服的江湖豪杰!我哪里晓得呀,一定不是我们霸王寨的人。这要是在过去,我穿天子怎能让他们抢了风头。”摊主把手里的石子投回柜台上。

“豆是哩!唉,儿娃子回来一趟还把山寨的规矩给改了。”女人也很是不服气地抱怨着,她走进铺子里收拾着桌子,当拿起碗边的铜钱时纳闷地嚷道,“哎,咋子?刚才那个和尚要了壶茶水,一口未动豆走啦。”

“是外邦的出家人吧?说起话来吐字清晰吗?”屋外的摊主闻声发问。

女人冲外面嗤笑着,“哪儿有那么多外邦的和尚呀?和人家比起来,我看你口齿不清倒是像外邦的啦。”

南渡头外的小路上步履匆匆走着个中年和尚,身后的背篓里鼓鼓囊囊,看似沉甸甸的用麻布填塞着。见他净发染衣和平常的出家人没有明显的不同,铜青色的衲衣在夜风里潇洒摆动,正和他的样貌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仪表潇洒不代表内心轻松舒畅,从其凌乱的步伐上便知他在有意地躲避着什么,用落荒而逃来形容,虽说有些过分,慌不择路却是极为恰当。你看他慌乱间差点踩到野兔子的尾巴,多亏小东西灵巧敏捷,纵身一跳钻进草丛里去啦。

和尚也是吓了一跳,停下脚步扶着跟前的石碑,单手摩挲着胸口,略微定了定神。待他缓过神来去看碑上的铭刻,轻声读出“副总戎来将军去思碑”,这来将军是何须人也?他不清楚,可眼下当务之急是想个法子渡过汉水,赶奔明州。

出家人环视这杂草丛生的江边,芦苇飘飘,水天茫茫,真的是一筹莫展。刚刚在渡口饭铺子里听那校尉的意思,官府是绝不会让佛像流出大唐的,这也是他从五台山一路过来所担心的事。前面是重重关卡,后面又无退路,背篓里的观音像随时有被查没的危险,出于此等考虑和尚才未走水路,避开繁华大道,舍直就曲以防万一,没曾想历经艰辛,还是给阻在了汉水江畔,只能借着月光望水兴叹啦。

他暗自默念道:“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小僧早归乡土,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把毗卢观音像带回我国吧。”

窸窸窣窣草丛里有东西在动,像是有野兽站立起来,“大师,您来的太好了,捏头偏西我就在这儿等啦,若是再等一会儿,我这身上的血怕要被蚊子吸干喽。”从石碑的旁边突然冒出个小脑袋瓜来,夜深人静,荒郊野外的,这冷不丁地来上一句,那心思全在祈愿的和尚着实又被吓了一跳。

没等出家人说话,碑后之人拨开蒿草蹦了出来,站在面前的原来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长得干瘦干瘦的,白净净的皮肤,一双大眼睛皂白分明,脚上拖着一双木屐,“大师,赶快上船吧。江边官府查的紧,过去一拨又来一拨,他们不会是您给招来的吧?”孩子边说边去抢过和尚的篓子,不由分说背在自己身上,沿小径左拐右拐向江畔而去。

出家人跟在后面惊喜异常,脑海里第一个感知是遇到跑私船的了!这也不错,两全其美嘛,船家不用交税,自己多掏两个铜钱便可绕过关卡,只当花钱免灾吧。

“凤林寺的和尚们没难为您吧?这篓子里的佛像不沉啊。”少年勒着带子往肩上颠了颠。

和尚不由得心中纳闷,船家怎么知道自己去过凤林寺?还清楚背篓里装的是佛像呢?哦!也许看我是个出家人,从北边来是要途径凤林寺的,身上带的不是佛像,就是佛经,私下猜测的吧,于是他顺口轻轻哼了一声。

两人一前一后摸黑来到江边,登上一条早已泊在那里的小帆船,少年未加思索一头钻进舱去,和船中之人叽叽喳喳不知讲了些什么,便有两个艄公应声麻利地来到甲板,熟练地解缆撑杆扬帆启航,所有操作是一气呵成。

“大师,你回来啦?这下好了,都凑齐啦!这些日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一路西来收获颇丰,佛陀菩萨、金刚罗汉、伽蓝诸天的塑像全都有啦,我们可以满载而归回玉山喽。”哈着腰走出个黑大汉,他抬起头是黑煞煞的一张脸,燕颔虎须,豹头环眼,身上穿着农夫的装束,脚下蹬着双烂边的草鞋。

和尚感激地合掌致意念诵佛号,那黑汉不忘向少年吩咐着,“彦璋,把金佛像掏出来,和其他的放在一处。”

舱里随即答应一声“好哒,柱子叔”。

木船顺水向下游划去,此时江面上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隐约望见左右两岸或远或近稀疏的灯火。和尚脱离困地自然心情大好,对着船主又是不住地合掌施礼,那人亲热地嘿嘿笑道:“大师,还是外面凉爽啊,舱里太憋闷啦,我们站在船头说说话。你是大哥在太白山伐木头时的好兄弟,也就是我的好兄弟,甭跟我客气。别看我是玉山人,可襄阳这一带我熟得很嘞,因为我是张飞张翼德的后人,当年老祖在这里三顾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往南去当阳桥头喝退百万曹兵,要不,我怎么会知道寺里有观音菩萨的金佛像呢。那东边的是东津码头,西边灯火略暗的是南渡头,再远些去,山上豆点大的亮光是你刚去过的凤林寺。大师,你听,寺里敲钟啦。”

真的,从黑黢黢的山顶上先是传来不紧不慢“咚、咚……”的击鼓声,然后是悠扬深沉“噌、噌……”的敲钟声。

黑汉继续炫耀着他的见多识广,“再往北去就是岘首山,那里有我个亲戚的庙宇,我本应该去山上看一看,到羊公祠里祭拜一下的,毕竟羊祜的丈人是我祖奶奶的堂兄啊。可出来时大哥特意叮嘱,说新近渤海王大彝震故去,立其弟大虔晃执掌国务,当今皇上册封他为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师你千里迢迢由龙泉府护国寺为着佛家造像而来,立志考证大唐正宗本源,欲以庄严表法进献国王。这是大事,功德无量之举,时间紧凑不宜耽搁,算了!下次再说啦。”

“柱子叔!这菩萨像怎么不是金子的,是玉石的呢?”孩子在舱里大声地疑问道。

“玉石的!大师,你是不是拿错了?凤林寺里的观音像是纯金的,就供奉在千佛殿里,那是千真万确的呀。”黑汉瞅着眼前模模糊糊的出家人,以怀疑的口吻询问道。

“阿弥陀佛,凤林寺千佛殿里是有金观音像啊,但庙里的佛像与贫僧有何干系?我这尊毗卢观音本来就是白玉雕成,是贫僧在五台山求来的,施主说的把贫僧搞糊涂啦。”

“怎么回事?你是谁?大侄子,彦璋!快拿灯盏来。”汉子好像受到了惊吓,突然大呼小叫地嚷着。

孩子闻声迅速地跑出舱来,借着他手中青瓷灯盏的微光,这才真正看清了和尚的相貌,一大一小两个人是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和尚是谁?彦璋,你是从哪儿把他带来的呀?”被称作叔叔的质问着少年。

少年茫然的样子回答他:“真咋喃!柱子叔,昨天你带我送萨多罗大师时去过的石碑呀,不会错的,碑上写着什么来去将军的啊。今天我去那儿等着,这和尚就来了,天黑也看不清楚,只见光头身穿僧袍,还背着那个篓子,一样一样的,谁曾想是另外的出家人呢。”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继续加以辩解着,“柱子叔,不是萨大师,他怎么就跟来了?不会是个傻子吧!”

叔侄两人感到事情蹊跷,同时盯着和尚问道:“和尚,你个颠颠的,到底是谁?怎么上了我们的船啦?”

出家人已经听明白他们的对话,原来是对方接错了人呀,他打定主意不能和盘托出全部底细,只要轻描淡写敷衍过去,到了汉江东岸就万事大吉了。“阿弥陀佛,贫僧日本国学问僧慧萼。是从五台山来,要去明州归国的,走到水边想寻条船过江,正巧遇上这个孩子,他说让我上船,我便跟来了。请施主行个方便,送我到对岸就好,船钱我是不会少给的。”

和尚故作从容地迈步走进船舱,将桌子上的观音菩萨像重新包裹好,这佛像是用白玉精工雕成,长有三尺左右。毗卢观音头戴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菩萨眉慈目善,脸呈微笑,神态安详。她手持净瓶,瓶中插着一朵莲花,看得出工匠刀功精湛,鬓发眉毛均极细腻,栩栩如生。

出家人动手收拾起散乱的篓子,重新把佛像塞入麻布间,待他收拾停当环视舱室时,正是不看则已,一看竟然倒吸口凉气,只见舱内角落里堆积着大大小小金银质地的佛像,他脑筋急转暗叫不好,难道不经意间落入贼窝了不成?

舱口立着的孩子低声在问:“柱子叔,怎么办?”

“掉头回去,不能把萨大师丢在那里吧?”黑汉立即命令手下掉转船头。

孩子这时显得少年老成,咬牙竖眉满脸杀气,“柱子叔,我是说这个和尚怎么办?”

黑汉不耐烦地看着出家人,“把他捆起来带回玉山,还是交给你爹处理吧,不能走漏风声,坏了我们的好事。”

少年冷笑着抽出把雪亮的匕首,一步步恶狠狠地逼近舱内,“叔,不需如此麻烦,只是个独行的游方和尚,就地结果他算啦。”

日本国和尚眼看着自己在劫难逃,利刃发出的冰冷寒光晃得他头皮发麻,浑身打颤,唯一能记起的是“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祷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