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几个人的平凡事(中国式不离婚) > 第13-16节

几个人的平凡事(中国式不离婚) 第13-16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32 来源:转码展示1

(13)

周宁说的这种疼痛,杨红是相信的,因为婚后她也有幸(不幸)见识了不只一次。mengyuanshucheng

新婚第一夜,杨红没觉得太疼,因为一心想能够落红,所以越疼越放心。但到了第二夜,第三夜,还是疼,就觉得有点不妙了。虽说是行鱼水之欢,但每次就好像只有鱼,没有水,不仅不欢,反而火辣辣的疼。周宁也觉得举步维艰,连自己都弄疼了,还是只在外围攻城。有时好不容易进得城去,杨红已是眼泪婆娑,周宁一动,杨红就叫痛,搞得周宁只好弃城不攻。兵马齐备,粮草充足,就是不能攻城略地,他自己就开始疼痛不堪,躺着痛,站起来又坠又痛。

周宁不解地问:“怎么回事?你怎么还疼呢?是不是处女膜还没破?”

杨红忍着疼出来的眼泪说:“怎么会没破?你不是看见了血了吗?”

周宁说:“我知道,不过书上说有些女人的处女膜厚,有韧性,虽然破了一点,出点血,因为破得不够,还是会阻在那里碍事。”

杨红想,早知你对处女膜有这么百花齐放的知识,我那时也不用瞎操心了。

“要不让我伸个指头进去查一查究竟有没有破?”周宁试探着说。

“伸个指头到哪里去?"杨红惊讶地问。

“当然是你那里啦,”周宁知道这个建议在杨红看来很下流,连自己也觉得离经叛道。

杨红脸一红:“伸到那里干什么?”

周宁解释说:“看看处女膜到底破没破啊?如果没破只好用指头捅破了,我—”

杨红听得莫明其妙,问:“处女膜在哪里啊?需要伸指头去查?”

“不是说在里面一两寸的地方么?”杨红想,这何止百花齐放,简直是异端邪说,忍不住嗔道:“还说你当年对女性生殖器作过透彻研究,连处女膜在哪里都不知道。”

“你说在哪里?”周宁迷惘地问。

“我不知道在哪里,不过肯定不是在里面一两寸的地方。”杨红不想说出自己曾对着生理卫生书观察过自己的处女膜,但她记得书上说是在**口,而不是**内的。“你听谁说是在里面的?”

周宁摸摸头,实在想不起自己是从哪里得到这个知识的,就说:“我也想不起来了,有这个印象就是了。感觉处女膜就是象个内城门一样,隔着护城河,关得紧紧的,不过那门不是两扇,是一扇,而且自己是不会开启的,要到新婚之夜才由男人来攻破。不然别人怎么说新婚之夜男人要攻城破池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脱离了具体的个人,抽象到整个女人,有点科学实验的感觉了,所以杨红说话也比较大方了。“那不是个比喻吗?我听说处女膜应该是象个橡皮圈,护在城门那里的,大多数在新婚之夜破裂,但也有人因为剧烈运动不到新婚之夜就破裂的。你想,骑自行车都能弄破的东西,会是深藏在里面一两寸的地方吗?”

周宁点点头,觉得推论有理,但他又不解地问:“但你是城里疼,不是城门疼呀。”

杨红想了想说:“反正处女膜不应该象城门,你想,如果象一扇城门,挡在那里,那女人每个月‘老朋友’来时,血怎么流出来?”

周宁想想也有道理,就说:“那还会是什么原因?同房不应该疼的嘛,如果这么痛苦,那你们女人不早就闹翻天了?以前在乡下时听过洞房,也听结过婚的男人叫苦,说女人对房事,就象抽鸦片一样,没抽过时,不知其味,也无兴趣。一旦抽开了头,就容易上瘾,戒都戒不掉。都说开始时还能战得老婆嗷嗷求饶,战到后来,女人总是赢家,做丈夫的要鸣金收兵,老婆还穷追不舍,搞得男人未老先衰,腰酸背痛。可你这也抽过鸦片了,不光没上瘾,反而越来越痛。这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听了周宁这最后一句,杨红就怔住了。杨红最怕别人说她不正常,因为她有个心病,常常连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正常。

(14)

杨红担心自己不正常,是因为一直以来她的“老朋友”都不怎么守时。她十四岁初潮,在她那个年代也挺正常,不算晚。妈妈告诉她,从此以后,你这个“老朋友”就会每月来拜访你。

等到第二个月月底,离初潮已经一个月了,但杨红的“老朋友”失了信,没来拜访她。再过一个月,还是没有“老朋友”的踪影。大约过了半年左右,“老朋友”才露了个面,也只是匆匆点个卯就逃之夭夭了。杨红的妈妈开始着急,请镇上的医生看了,只说是没什么,女孩儿最初几年因为身体内部还未发育完善,常常会颠三倒四的。

杨红就这样颠三倒四地过了一两年,“老朋友”多半是避而不见,要见也是选在最不适宜的时候见:春游啊,扫墓啊,下雨下雪啊,体育课考试啊,反正是杨红最不方便的时候,“老朋友”就来了。后来动不动就半年没有音信,象把杨红忘了一样。

杨红的妈妈更着急了,怕杨红得了“干病”,就带杨红到h市去看病,先是吃中药,没用,又找西医看,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最后,妈妈找到h市最好的医院,请最有名气的妇科医生看。医生看了杨红这些年的病历,问了数十个问题,最后说:“做人工周期吧”,就开了几十瓶针药,让杨红当时就打一针,把药带回去,在当地找个卫生所,一天一针,连着打半个月。

杨红回到学校,也不敢到校医务室去打针,怕传出去自己没脸见人。她只好请了一节课的假,到镇上的卫生院去打针。

镇卫生院那天值班的是一个姓李的护士,四十多岁,长得很漂亮,是那种漂亮到时不时就会有人说闲言碎语的女人。李护士的女儿读小学时曾是杨红妈妈的学生,所以李护士也认得杨红。李护士看了杨红的处方单,又看了杨红带来的针药,惊讶地问:“姑娘,你为什么要打这个针?”

杨红心想,今天倒霉,遇到这个多事的人,就半天啃不出一声。

李护士说:“这是黄体酮,是用来保胎的,或是做人工周期的。你有什么病?要打这个针?谁给你开的药?”

杨红见她这样一说,赶快声明:“是做人工周期的,h市医院的医生开的。”

李护士就问为什么要做人工周期,杨红就把这些年来“老朋友”擅自迟到旷课的事大略讲了一下。

李护士把针药放回杨红的药盒里,说:“姑娘,这针我不能给你打。你妈妈是我女儿的老师,我才多这个事,这个针打了不好,是人为地造成月经,就我所知,打一个周期的针,你来一次月经,停针了,又恢复原样,反而影响内分泌。月经不规则没什么,只要自己没什么不舒服就没大事。我一辈子都不规则,我还不一样结婚生孩子?啥事没有。”

杨红听了这话,心想,李护士不仅没事,还生得这么漂亮,说不定就是因为“老朋友”颠三倒四的原因。这样一想,就觉得心情轻松,扔了那盒药,跑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去找了李护士,两人谈了很久,似乎也不那么担心了,又见药也扔了,就由杨红去了。

后来,杨红的“老朋友”还是那么懒惰,不过时间长了,似乎也形成了规律,有点象当时的大型刊物《当代》《收获》什么的,不是月刊,而是双月刊。有时竟象《译林》,是季刊。杨红也没什么不适,“老朋友”来了,她也不象有些女同学那样,或腰酸背疼,或冷汗直冒,她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老朋友”不来,她倒落个清闲。

但这个事却一直是她的一块心病。除了李护士,她从没听说过任何一个人是像她这样的,书上也从没说过这是正常的。她看到过的书都是说这叫月经不调,是一种妇科病。进了大学后,起初她还有点担心,怕同寝室的人觉察到她的与众不同。但后来发现其实没人注意她,可能因为她离家近,周末常常可以回家去,同寝室的大概以为她在家的那些天已经被“老朋友”拜访过了。

以前这事不影响读书高考,又有李护士那个绝色先例,她也没特别为它着急,现在连正常的夫妻生活也过不好,就害怕起来:看来自己真的是不正常了。

(15)

杨红的蜜月正是在暑假里。那时她刚留校,还没开始上课。周宁分在e市的一所中专里,也有暑假,所以也留在h市。两人天天呆在一间十平米的房子里,你对着我,我对着你,周宁就难免有所想望。但每次才起个头,杨红已是苦不堪言,周宁只好作罢。周宁这样多次希望,多次失望,也疼痛起来,弄得坐立不安。

杨红见周宁疼痛难忍,就建议周宁去看医生。周宁说,不用看,我这应该不是病。我不起那个想头,根本不会疼的,但心下也有点惴惴,好像没听其它男人说他们有这毛病啊,这种事又不好去问他们。一般人总认为男人在一起,什么都说得出来,其实那是议论女人,胆子大的也可能吹嘘一下自己的性能力。但如果担心自己生理上有毛病,男人是不会说出来与他人求证的。

杨红觉得既然已是夫妻了,那自己“老朋友”的事,就不应该瞒着周宁,而且瞒也是瞒不过的,於是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周宁听了,就建议杨红去看医生,说是不是因为内分泌有问题,才会这么疼呢?杨红抵死也不愿去看医生,因为要看医生先要去校医院。校医院的医生都是h大的家属,你认得我,我认得你,三传两传就传到自己系里头去了。这种事情找他们看,还不如自己到学校广播站去宣讲,至少还可以实事求是。让那些医生护士一传,还不把我说成一个怪物了?那我还要不要在h大呆?

周宁说,那就到外面去看,不就是自费嘛,花钱治病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红就更正说,我这不是病,有李护士的话为证。周宁听她说已经看过各种医生了,也想不出还有什么高手可以去请教。

两人都不愿去看医生,也都不勉强对方去看医生,心想如果对方真是有病,传出去自己也不光彩。於是两人就决定还是靠自己,去找些书来看。杨红去图书馆查,周宁就去书店找。最后,还是周宁买的一本《家庭生活大全》讲得比较详细一点。里面有一章是有关夫妻生活的。两个人把那一章通读了一遍,觉得找到了原因,书上说那叫“阴冷”,就是女人对房事一点没兴趣,所以没润滑,就会觉得疼痛。

周宁就拿着书,挑几条妻子方面的原因问杨红:“是不是因为你觉得性是件丑事脏事,同房时有犯罪感呢?”

杨红想了想,说:“我觉得我没有。如果是婚前做,我可能会觉得羞耻,但现在婚都结了,我也想把事做好,怎么会有犯罪感呢?”

周宁想想也是,就再读一条:“是不是小时候受过性侵犯,有过什么痛苦的性经历呢?”

杨红急忙摆手说:“别乱往我身上套了,你知道的,新婚之夜是我第一次。在那以前,连手都没有男人碰过。”

周宁再看看丈夫方面的原因,担心地说:“难道是我的问题?是因为我第一夜太鲁莽,使你产生了惧怕的感觉?”

“也不是。”杨红想,你那时就是再鲁莽,我也不会介意的。

周宁说:“那就只能是这最后一条了,说女人性兴奋来得比较慢,如果做丈夫的事前爱抚不够,而妻子又太害羞,不够投入,就会缺少润滑。”

杨红想,这个理由还令人满意,基本上是各打五十大板,丈夫和妻子的责任是一半一半,就说:“应该是吧。”

周宁就说:“还好,书上说了解决办法。”两个人对文字都是极敬畏的,书上说的,还会有错么?於是两个人就把书上提供的解决办法仔细研读一遍,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也不难,就是丈夫事前多些爱抚,而妻子也以“荡漾的春心”迎接丈夫的爱抚。

找到了答案,两人都很高兴,当场就决定理论联系实际,亲自试一试。到这时才发现书上开的处方也很含糊,只讲做什么,却不讲怎么做。周宁就试探着在杨红身上四处乱摸,一边急切地问:“有没有感觉?有感觉没有?”

杨红看他这样急切,好像一个懒惰的学生,做作业不愿自己独立思考,只一迭声地问老师答案一样,除了觉得很滑稽,没什么感觉。而她自己也正在那里冥思苦想,怎样才算是“荡漾的春心”,结果越想越觉得象是在做考试题一样,拟出的答案都是文字在脑海中漂浮,跟身体象是完全无关。试着试着,两个人就忍不住笑起来,

杨红说:“我们两个真是书呆子。”

周宁说:“我们算什么书呆子?听说有两个学物理的,新婚之夜就并排躺在那里,中间隔着二十厘米,手握着手,等着阴离子阳离子从他们手上传给对方去交合呢。”

(16)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红和周宁两个人,一个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另一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都坚持在那里做功夫,做得多了,杨红觉得自己也渐渐适应了,不仅不觉痛苦,也慢慢有了一点淡淡的,说不清楚的舒服感觉。

杨红一面高兴,一面心下疑惑,这好像也不至於要象抽鸦片一样上瘾啊。杨红当然没抽过鸦片,但也经常听妈妈讲,说她的外祖父就是抽鸦片上瘾,把祖上传给他的几十亩良田都抽光了的。妈妈讲起外祖父抽鸦片时,脸上一般都是感激不尽的表情,说要不是他为抽鸦片卖光了那些地,解放初期家里划成分时就会被划成地主了,文革当中肯定会被揪出来批斗,我一个地主的女儿,你爸爸就不敢跟我结婚了,那就没有你们兄妹两了。

所以杨红自小就对外祖父抽鸦片上瘾心存感激,没有外祖父的抽鸦片上瘾,就没有自己这条命。上小学时,有一次用“没有就没有”句式造句时,还被这个强烈的感激之情逃逸出去,一不小心,造了一个“没有外祖父抽鸦片,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样的句子。幸好那时妈妈就是杨红的语文老师。这个句子被妈**改作业时看见,一顿臭骂,威胁说再不许造这种句子了,就红笔一挥,改作“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了。

杨红对外祖父的兴趣并未因此而减,常常缠着妈妈要她讲外祖父的事。妈妈总是说,有什么好讲的,他死的时候我还很小,只记得那时已经解放了,禁了鸦片了,他弄不到鸦片抽,就比死了还难受,形容枯槁,脸上总是一把口涎两挂鼻涕,人见人嫌。有时瘾上来了,要叫人把他捆在门前的大树上,怕他自杀。后来有一次,看得不紧,就被他逃出去,跳了门前的小河,死了。临了,妈妈总要加上一句,**就是有本事,禁烟禁睹禁娼,国民党办不到的,**都办到了。

虽然杨红的妈妈讲起外祖父,一贯是用这种平淡无奇的口吻,但外祖父抽鸦片上瘾的故事还是在杨红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瘾”两个字,是跟要死要活、投河上吊连在一起的。现在联系到自己,就觉得诧异,就这样一种淡淡的舒服感,值得周宁说的那些女人上瘾吗?扪心自问,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您来了,请坐请坐;您走了,不送不送”之类可有可无的感觉。

杨红就把那本《家庭生活大全》再搬出来看,感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读书不认真就是不行。书上赫然写着,夫妻生活,男女都会有“**”的。杨红就把描写女**的那一节认真读了一遍。书上说得极中肯,说女性的**因人而异,难以一言以蔽之,但不外乎以下种种。然后就“有的……有的……还有的……”地罗列了十几条。

杨红就一条一条地读,一条一条地对照自己,回答是“没有……没有……更没有……”。读完了,心里就非常恐慌,因为自己一条都没有,感觉象过党组织生活时,发现自己没有按党员守则去做一样。

周宁的表情倒是很符合书上对男**的描写,眉毛拧得够紧,气也喘得够响,汗也出了,人也瘫了,就象写书人是站在旁边,一边观察周宁,一边记录的一样。

杨红是个好胜的人,可能是父母经常说:一个人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而杨红不知怎么的,就在里面加了一个“最”字,变成“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所以一直以来,就在为这个“最”字努力。幸好“最”总是有个范围来限制的,而且杨红还没有把这个范围扩得太大,总算得以幸存下来。如果她一心要做全世界第一,可能早就大失所望,一死了之了。杨红不过是要做一个小范围的“最好”,在班上一贯都是前几名。而周宁一直都是最后几名,因为周宁小学时有个老师说过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就一直把这个评语断章取义地记在心里,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学习也就不大用功,成绩一直就不是很好,好像不把自己的前程误掉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确实是有小聪明一样。

现在这情况好像调了个个,周宁这个全班成绩最差的人做得如《家庭生活大全》上写的一样标准,而杨红这个尖子生呢,做了这许多次,没有一次够得上“**”二字的。如果打起分来,肯定是不及格。杨红就开始发愁,女人应该有的,我没有;别的女人上瘾,追着男人要,我觉得可有可无,为什么我会这样呢?联想到自己的“老朋友”问题,杨红就后悔当初听了李护士的话,把那些药扔了,如果那时坚持打下去,说不定自己早就正常了。你想想,一边是名医院的名医生,另一边是小镇上的小护士,谁对谁错,不是昭然若揭吗?

再到**的时候,杨红就免不了仔细观察自己,看有没有书上说的那种“**”,观察来观察去,就很失望,只有承认自己确实是“不正常”,对周宁就生出很深的感激,觉得他不嫌弃自己,从来不用“你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来为难自己,实在是非常大度,非常体贴。什么叫知己?知己就是那个知道我的缺点甚至我的不正常还能爱我的人。杨红就很有“知我者,周宁也”的感觉,决心要好好爱周宁,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