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霍去病资料合集 > 第34章 解放战争中的内蒙古骑兵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

1948年冬,为配合平津战役,内蒙古骑兵部队奉命进至张家口地区,肃清当地的反动势力。其中一次战斗,骑兵11师与察北骑兵旅先是在前一晚急行军一整夜120里奔袭敌人,在休息了不到6小时后,又接到命令阻击突围之敌。因为预计要继续跑200多里地,指挥员担心马匹会垮掉。但军情紧急,于是作出如下决定:各连把有好枪好马的骑兵集中起来组成单骑先行,剩余人员组成弱马队后行,以便途中收容掉队人马。从下午四点开始,一直保持袭步跟颠步交替的速度行军,直到午夜时分才下马休息十分钟,之后又继续袭步快行。第二天五点左右,因为要爬坡,改为慢步,很多骑兵趁此机会在马背上打盹。在这一期间,人马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与补给。但最终还是赶在敌人到达之前占领有利阵地。

一天之后(中间有战斗),一部骑兵接到命令追击逃敌。因为部队连日作战,人马疲极,加之这一路追击又是150里,大部分战马都累垮了,掉队人马满路皆是。骑兵团只好再次把有好枪好马的骑兵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先遣连,用最快的速度追击。追击一段时间之后,骑兵们发现敌人,直接发起冲锋,冒着敌人轻机枪的射击冲锋,击溃敌人。之后第二梯队也赶到投入战斗,一个小时后战斗结束,毙敌15人、伤敌21人、俘虏227人,骑兵团牺牲3人、伤5人。这支数百人的骑兵部队,在三天时间里,跑了接近500里路,即使人困马乏,依然击溃敌人。

类似这种骑兵短距离急行军击败敌人的例子,在内蒙古骑兵部队的战史中,比比皆是。比如在1949年初的召河庙反击战中,11师再次急行军一昼夜追击数百敌人,最终消灭敌人。但是,11师战史中最出彩的,当属这个“400里,4天,40人”的战例了。1947年初,锡察根据地一高级指挥员仲乃叛变,勾结敌军,给我方造成很大破坏。当年7月,11师制定计划,决定奇袭剿灭之。当时11师的驻地距离叛军的老巢约400里,11师昼夜兼行,每天前进100里,在4天后接近敌人营地。此时大部分马匹都累垮了,所以又是采用好马先遣队的办法,组织了40名战斗力最好的骑兵突击。因为人少,师长的命令是让先遣队监视包围敌人。但他们到达后,为了不贻误战机,决定立即发起进攻。结果就是这40人,把数百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无一漏网。

骑兵16师,也不乏这样的战例。比如,张家口战役结束之后,16师曾经连续急行军三天歼灭敌人。1947年6月份,16师追击一股叛匪。对方的队伍有三四里长,骑兵师追上一股消灭一股,连续追击了七天,其中要横穿一个大沙漠。第二年年初,11师和16师两个骑兵师在暴风雪中连续急行军200多里,突袭陶高吐庙的敌人。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全歼数百敌人。1948年冬天,16师在配合主力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打出了一个经典战例。其61团连续三天追击敌人,许多战马都累垮了,很多骑兵都掉了队。追击部队总共不到200人,而先期抵达的还不到100人。但就是这100人,面对2000多敌人,直接由追击转为冲锋,一波流击溃敌人。

同为内蒙古骑兵的5师,在追击敌人方面也毫不逊色。他们最经典的战例是1948年年初,在追击从张家口败逃的敌军时,踏着积雪连续七八天行军和追击残敌。期间边追击边战斗,最终一波冲锋把残敌剿灭干净。这些骑兵追击战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骑兵可以直接由追击转为冲锋,一波流击溃敌人。即使人马疲惫,有大量非战斗减员(掉队),少量精锐骑兵依然能够击败敌人。这是骑兵在追击时相对于步兵最大的优势。因为此时的敌人处于逃跑状态,士气低落,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有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巴布尔在起家初期,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他们在一次战斗中被击溃,巴布尔身边只有八个人。他们跑了一路,休息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些骑兵朝他们疾驰而来。未及搞清楚来人有多少,巴布尔一行人就急匆匆跑了。巴布尔之后回忆说,这些追兵可能也就二三十人,如果当时能够准确弄清楚他们的人数,自己这几个人还是可以与之较量一番的。但当时他们脑子里想的是:肯定不只这几个人,一定还有其他追兵在追赶我们。巴布尔自嘲说,逃跑中的敌人,即使人多,也不能抵抗人数少的追兵。突厥谚语“对败军喊一声\'啊哈\'就够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例子中国史书中也有。比如北魏太祖时期征讨柔然,柔然发挥游牧民族的游击战术特色,打了就跑。魏太祖下定决心一战破敌,率领魏军骑兵穷追五六百里,甚至到了杀备用马为食的地步,终于追及,并大破之。对于追及败兵的心理,魏太祖也有很好的描述:“轻骑卒至,出其不意,彼必惊散,其势然矣。”

骑兵追击的另一个优势,就是骑兵可以甩开辎重,轻装简行。北魏太武帝多次亲征柔然,基本战术都是把辎重留在后方,轻骑出击,如“留辎重,亲率轻骑五千追茹茹”,“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在击败赫连昌的战斗中,魏军采取同样的战术,“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获得胜利。魏世祖时期,征讨北方的大檀部落。魏军五路出击,到达漠南。因为沙漠难以转运物资,于是“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绝漠讨之”,一举击溃敌军。金辽战争时期,金军谋衍部一万三千人追击败退的辽军。为了更快追上敌人,谋衍“乃舍辎重,持数日粮,轻骑追之”,终于及时追上了敌军。

红军,解放军和志愿军都有多次步兵长距离奔袭获胜的战例,比如飞夺泸定桥,塔山阻击战和三所里之战。这三次战斗都是步兵直接由急行军转为战斗,尤其三所里之战,113师14小时奔袭70公里,最终抢在敌人之前占领重要阵地。而且全部是山地行军,且途中与多股敌军交战。但要注意,这是现代化 革命精神加持的结果,且38师也是志愿军中的精锐部队。而且火器射击对体力的消耗,是要远小于白刃肉搏的。一个冷兵器时代的精锐士兵,还要披戴几十斤的重甲,对体能的消耗只会更大。徒步行军,自重 器械的重量,全部由自己负担。骑兵可以把很大一部分转嫁到马匹身上,虽然长途行军对谁都是劳累的,所谓车马劳顿,但最后战斗时骑兵的体能总归是要好于步兵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