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霍去病资料合集 > 第31章 霍去病的名字有什么来历吗

@于赓哲 #每日医疗社会史#

霍\"去病\"名并非仅希冀长寿,而是以去病为成仙预备阶段,“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先秦秦汉类似名者多多,如周哀王去疾,莒子去疾,郑公子去疾,晋顷公弃疾,平阿侯王子去疾等。霍去病子名霍嬗,嬗意蜕变,父子联名或为去疾后大变化之意。

%

%

杨颉慧《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 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 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如果说“寿”、“延年”、“益寿”、“延寿”等名字只是表达了人们希望有限的世俗长寿的美好心愿, “千秋”、“万世”、“万岁”、“彭祖”等名字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长生、不死、成仙的强烈渴求。“长生”、“不死”、“成仙”都是追求不朽, “可以被视为世俗的长寿愿望强化的结果”。汉代神仙信仰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永恒, 它融合了世俗不朽和彼世不朽, 神仙的观念变得与“长寿及`不死\'相一致”, 都是“古代世间长寿**的产物”。祈求长寿的人名如此频繁地使用, 这是汉代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余英时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现象, 他曾专门著文指出, 居延汉简中的人名、地名中有大量长寿类用语, “寿”、“延寿”、“长寿”、“益寿”、“上寿”、“延年”、“长生”这类人名在居延汉简中很常见。“首先, 带有这类名字的人多数为边塞烽燧的官吏与士卒, 这一事实表明普通人与皇帝同样渴望长寿或成仙, 这是仙说渗透社会的标志。其次, 如此命名的人来自帝国的各个郡, 这进一步说明该观念已经传播得既广且快。”长寿、长生不死的观念在两汉社会影响甚广, 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铜镜是汉代重要的生活用品。有的学者在做过大量研究之后指出, 汉代铜镜背面的铭文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其中一类内容是“对人的寿命永恒表示企盼, 他们期望在世间延寿, 更羡慕仙人的永恒自由”。

对生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原始本能从出土的各种考古资料来看, 追求生命的永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 以追求生命永恒、自由快乐为核心思想的神仙信仰逐渐形成, 进一步扩大了对社会的影响力。到西汉中期时, 随着神仙信仰的普及和平民化, 许多人相信神仙之术可行, 长生不老可得。西汉中期以后, 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人们对此不再热衷。与西汉中期的狂热相比, 从西汉后期直至东汉, 人们的头脑相对冷静和理智了许多。虽然汉成帝、汉哀帝、王莽以及东汉许多王公贵族仍然喜好神仙之术, 但再也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求仙热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