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霍去病资料合集 > 第29章 “第一次河西之战”之决战皋兰山

温骏轩地缘看世界

如果你现在去找“皋兰山”的话,那所指向的地标将会是兰州,位置也在黄河南岸。很显然,在霍去病主动发起攻击,并最终获胜的情况下,战火是无论如何不会烧至汉地的。其实这种情况也不足为奇了,金瓶梅的作者一时“疏忽”,没写清西门庆的籍贯,纵然是个虚拟人物,也没什么好名声,今日也会有几个城市在争夺。象“皋兰”这样被载入史册的无主地标,要是没人去用,倒是不正常了。

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所谓“皋”即有水边之地的意思,也有高地的意思,将之理解为水边山地倒也合理。事实上,尽管对皋兰所指向的地点,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它所指向的应该是一片山地,却是没有异议的。至于其名是否源自于匈奴语的音译,倒在其次了。

霍去病自燕支山起的攻击里程,在汉武帝的诏书中被记录为“千有余里”。这意味着汉军向西的交通距离,至少应该在416公里。当我们以燕支山为起点,向西沿两点之间交通距离最短的“连霍公路”,向西一路延伸视线的话,在416公里这个点上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片海拔约在1800米,呈南北对峙的山地(如以312国道计,则为440公里)。

所谓山水相依,这片有可能就是第一次河西之战,决战战场的山地,也被一条独自流向戈壁深处的河流——石油河串连了起来。在河西走廊当中,比起疏勒河、石羊河、黑水河这些流域面颇广的大河来说,介于疏勒河、黑水河流域之间的石油河并不起眼。它的名字甚至有些太过于“洋气”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将之与汉代烽火联系起来。

事实上,石油河周边也的确是储藏有石油,这一地区甚至成就了红色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将之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并不为过。不过早在古典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石油河的河面上有“石脂”飘浮,并将之命名为“石脂水”或者“石油河”了。没有记录表明,这些自然浮出的石油,在汉匈之战中曾经发挥过作用。在史书缺乏准确定位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指望匈奴人,能够为后人留下什么证据,来证明皋兰山的所在。

事实上,以距离定位出来地理位置,并不一定就是事件发生的真实地点。毕竟地缘的概念中,要加进“人”的因素。如果通过测距、地势所得分析出来的地点,正是处于一片人迹罕至的沙漠,抑或中间有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结论显然就是靠不住的。

然而尽管史书并没有明确记录下“皋兰”的地标所在,但从军事角度来说,战争的发生地总还是有迹可循的。对于驻防的一方来说,一般情况下总是会选择易于防守,并且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地点,总是更容易成为他们迎战的选择。不过,既然匈奴人所选择的战场,应该是易守难攻,且身处交通要道上的点,那么后来进占河西走廊的汉帝国,也是没有理由无视这个曾经让汉军苦战之地的。也就是说,如果皋兰山一带曾经成为汉匈决战的战场,那么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关口时,肯定会在此设立军事设施的。

上述方法,我们在解读汉受降城,与漠南之战中,右贤王王庭所在地时,也曾经实践过(龙城之战也是一例)。单纯从从军事和交通角度看,这片山水相依之地中,南北流向的石油河与两山相夹的天然谷道交汇处,应该是最具战略价值的。对于汉军来说,如果尚没有把握,完全控制疏勒河流域的话。控制了这个要点,最起码可保黑水、石羊河两大流域的安全。

然而在今天的行政版图上,我们却无法在这个点上找到一个县、市级行政区的驻地,只能看到一个名字颇有些富贵气的镇——赤金镇。赤金镇的上一级行政区,是今天归属酒泉管理的“玉门市”,刚才我们说到的,石油河畔的油田,即为“玉门油田”了。今天玉门县的县城所在地,是在距离赤金镇约五十公里的疏勒河(昌马河段)东岸。然而在2100年前,汉帝国第一次代表中央之国,在此建制名为“玉门”的行政区时,它的治所正是在我们通过地缘结构,所推断出的战略要点——赤金镇上。

对于崇尚玉文化的中央之国来说,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玉石之路,一条能够将和田玉带回长安的通道。因此,“玉门”这个标签,也最终成为了中央之国核心区(建制了郡县的区域),在西部的极点。尽管我们现在所认定的汉玉门关故址,在疏勒河下游,但在汉帝国刚刚统治西域,尚未完全让西域诸国(尤其是北道诸国)臣服时,被汉帝国视为门户的,正是建制了“玉门县”赤金镇。

公元前104年,一征大宛的李广利在失败之后,汉武帝十分震怒,命其不得入“玉门”,滞留敦煌以待后援。这里所指向的玉门,也就是汉代的玉门县。很显然,结果汉玉门县的地理结构,最初的玉门关也正因构筑于此。

实际上,由于匈奴的侵扰,以及对北道诸国的影响,汉帝国最初所能稳定打通的丝绸之路,应该是出阳关的南道。不过在李广利二征大宛并取得胜利后,北道诸国因此而慑服。尽管汉匈之间,后来仍然在塔里木盆地展开博弈,但汗血马之战,却在战略上,让西域之国战略选择的天平,自此倒向了汉朝一方。也正应该是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将疏勒河流域置于保护之下,并扼守北道入口的,后世所普遍认可的玉门关,才得以兴建(或者说得玉门之名)。

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玉门”这个地缘标签,究竟是什么时候从石油河畔,西移到疏勒河下游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汉帝国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势力扩张,是有一个渐次向西的过程的。后来管理疏勒河流域的敦煌郡,也是在酒泉郡设立十年之后(公元前111年),再根据帝国的扩张进展,而分设出来的。

既然帝国在河西走廊经营十年之后,才开始将疏勒河流域作为重点经营的对象,那么我们其实也就不能指望,霍去病在孤军深入的第一次河西之战时,就能够攻击至这片乌孙故地了。

实际上,帝国没有在一开始,就将地缘上明显具有独立性的疏勒河流域,独立设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乌孙”。公元前119年,在河西走廊归汉两年之后,张骞带着新的使命,第二次出使了西域(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次年去世)。而他此行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劝说已经在地缘价值上,取代月氏的“乌孙”,回到疏勒河流域以为帝国外蕃。只不过,已经得到更好草原的乌孙人,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建议的。

需要说明的是,石油河畔的“玉门”,并非是出黑水流域往西,所遇到的第一个两侧有山可依的交通要点。如果我们把视角再稍微拉高点,就会发现横亘于河西走廊中西段的山体,并非只限于赤金镇南北。在今天酒泉市的西侧,也有一处同样南北相对的山体,包夹出一条通关谷地。这两处四段,断块相连山体,仿佛一张“弓”扣在祁连山前。

从东穿越这张“弓”的那个紧要山峡,其实比相隔约九十公里的“玉门”要更加知名。差不多1500年后,又一次代表中央之国进占河西走廊的明帝国,将这个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定位为了明长城的西部起点。这个西大门就是今天的闻名中外的“嘉峪关”。

与赤金镇所在峡谷一样,嘉峪关所处的两山包夹之处,也有一条河流通过。只不过这条叫做“讨赖河”的河流是穿谷而过,看起来更容易成为一条天然通道(石油河是横切而过)。讨赖河的名字,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过。它在经由嘉峪关,向西流经酒泉之北后,开始被叫作了“北大河”。

在汉朝的时候,北大河被称之为“呼蚕水”。作为黑河流域西部最大的支流,它除了流经嘉峪关这样的交通要点之外,也孕育了河西四郡中的“酒泉郡”。而从流域的角度来看,嘉峪关相当于是庇护黑河流域的最后一道防线了。

也许会有人觉得,明朝实在太过内敛了,即使不能够控制敦煌故地的疏勒河流域(一开始有控制,后来放弃了),也应该为酒泉留下足够的缓冲地,将汉长城的西点,定位于汉玉门县故地。至于再往西延伸90公里的防线,对于明帝国的安全有没有战略影响,并不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范围。其实嘉峪关一带,同样也发现了汉长城的遗存。亦有人据此认为,汉玉门关最初曾经设置于此,后西移至了赤金镇一带并建制了“玉门县”(后进一步移至疏勒河下游)。只能说,一扩一收,汉、明两朝的帝国属性尽显于此。

好了,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霍去病的“皋兰之战”上来。尽管没有直接记录,表明皋兰之战的发生地,但一系列间接证据,已经足以让我们接近事实的真相了。也就是汉代玉门县所依附的这片山地,应该就是皋兰之战的战场。从燕支山向西快速推进了千里的霍去病,也正是在这个浑邪王领地的中点,与浑邪王主力短兵相接。

从决战的结果来看,霍去病仍然是最后的胜者。在皋兰之战中,汉军俘虏了浑邪王子及其所属的相国、都尉等一批贵族,斩杀了折兰、卢侯两王(部落首领)。只是从过程来看,这场战斗赢的也并不轻松。在纵横河西两千余里后,鏖战于皋兰山下的汉军其实也有点强弩之末了。最终能够带着战利品回到陇西的汉军,约占出征时的三成。也就是说,第一次河西之战,在斩俘匈奴八千九百人的同时,汉军也损失了七千人。

若从人员的消耗比来说,霍去病此役并不算大胜。然而在己方未有重要将领损失(也没的损失,因为只有霍去病一将)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的霍去病俘获、斩杀、慑服了一大批匈奴贵族。这样的战果,足以让汉、匈两方为之震动了。也正是在此战之后,汉武帝除了加封霍去病二千二百户的封邑以外,更进一步放开手脚,让霍去病去施展他的军事才能。而第一次河西之战的战果,却显然不能让这位少年得志的将军满意。在回到黄河南岸迅速补充兵力之后,很快又一场针对休屠、浑邪两部的夏季攻势,再次拉开了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