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回到明朝当朱标 > 第54章 高启的任务

回到明朝当朱标 第54章 高启的任务

作者:会说话的眼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2-23 03:35:15 来源:转码展示1

“儿臣记住了。”朱标乖巧的答应。

马皇后看着他笑道:“不论沐英还是你,你们都该到成家立业的时候了,等北伐结束,帮你们物色王侯将相之女。”

“我不急,义母。”沐英在一旁有些害羞。

“还不急呢,你看高启都往我这里来好几次了,标儿你也不给他找点事情干。”

关于高启和周清茹以前在宫外就是青梅竹马的事,朱标和马皇后说明白了。

后宫有后宫的规矩,马皇后有意让朱标收服高启,但也叮嘱高启不能坏了内宫规矩,否则严惩不贷。

朱标收高启,老朱听说后直说读书人难留,还是自家标儿厉害。

回到东宫,朱标立即让人找来宋濂和高启。

“玉儿,给宋先生赐座。”

“老臣谢殿下。”宋濂对朱标行礼。

“先生这些日子帮孤操持科技院事宜,辛苦了。”随后转过头对高启道:“高启,孤让你准备的册子整理好了没有。”

高启立即恭敬站立,从袖口掏出两本线装簿册道:“高启已经按殿下口述的整理好,请殿下过目。”

旁边的锦儿上前接过两本薄本递给朱标。

明初的纸张泛黄,纸色并不白。

一本是算学基础,一本是化学基础。

“高启,解释什么是化学这段字太长,不容易理解,就写有新物质产生的……碳,非金属元素,符号c。”

“殿下,可有问题。”

高启看到朱标念叨碳。

“光有这个算学和化学还不够,把郭守敬留下的笔记和王祯的农学整理出来,用最通俗的大明官方语言整理,确保大家读起来没有障碍。”

“神机堂火器的事,过些日子孤会去看看,科技院的工匠,不仅手艺要精通,你们还要帮他们全面学习,圣贤书当然也是要读的。”

一旁的宋濂想说话,但又退了回去。

“宋先生,有话说?”

“启禀太子殿下,对于我朝首次开科取士的事情,老臣有些想法。”

“科举这件事,明日早朝你在细说。孤觉得,倒时大家一同探讨,你没事时,就把詹事府那些人带着,好好的抓紧孤安排你的事情。”

“是,臣遵旨。”宋濂从椅子站起道。

科举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就停止,读书人基数太大。

很多人从年轻考到老,有的六七十岁还当举人,这样考上又能干什么,对于科举这件事必须有年龄限制,最好控制在五十岁以内。

下午没事,送走宋濂,朱标自己在那里让小太监熬糖,和高启说着话。

“殿下,不是有糖霜?”

“糖霜太贵,孤想研究出白糖来。”朱标负着手站在院中对高启道:“高启,孤知道你喜欢周清茹。”

“殿下……”

“高启,后宫规矩森严,不要坏了规矩,你若是帮孤好好的做事,为大明尽心尽力,孤便让你和周清茹成了当年的好事,怎么样?”

心中一惊,难道殿下知道自己偷偷去后宫见过周清茹,他急忙道:“谢太子殿下,高启绝不会再做蠢事。”

“好,你文采是大明公认的好,孤希望大明的思想启蒙就由你来宣传。

高启,你告诉孤,你认为天下到底有多大?”

“殿下,高启听先生说大漠以北,最南之处就都是水域,没有陆地,最东便是山东之地……”

“错,天下很大,往北还有其他的地方大国,海外更是十分辽阔,有朝一日,大明的臣民也要出现在那里。

你的任务就是用你自己的文字告诉大家天下有多大,商业有多重要。好好做事,孤定然会尽力撮合你和周清茹。”

“另外,你给孤把北方养羊的法子,还有棉花种植,桑叶种植的都找出来,纠察内容,做到准确无误后,明年在长江以北进行推广。”

“殿下,这个臣没有接触过这些,整理还好,纠察恐怕会有问题。”高启为难,毕竟他是个舞文弄墨的。

做点酸词酸文还行,这个有些难度。

朱标道:“高启,不会的你不能去学吗?孤不管你怎么做到它,只要成果。”

“是。”高启咬咬牙回道。

高启这人有文才,但是十分清高,可惜他是个多情种子,对这个周清茹念念不忘。

……

……

“殿下,熬糊了。”

小太监拿着陶罐过来看着朱标道。

前几日朱标偶然看到宫中的糖颜色不咋滴,除非是糖霜还能看的过去。

在明朝中期,有人就发明了关于“黄泥水淋糖法”制作白糖。

黄泥水淋糖法,就是把这个甘蔗榨汁后火熬,再按最常规的方法制成黑砂糖。

随后把制好的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结块,接着把黄泥水浇入漏斗产生反应,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

这个操作最早是明朝中期出现在福建,随后这个方法就火遍大明各地,成了世界制糖史的里程碑。

回来这段日子,光靠酒赚到的银子支撑,还是不够。要是把制白砂糖的方法研究,在明初就开始推广,也是一种好的法子。

朱标看着被小太监熬糊的东西道:“丢了,让玉儿和锦儿过来。”

“是,殿下。”小太监立刻吓得拿走陶罐,随后又让锦儿和玉儿过来。

最近因为要监国处理政事的原因,要去查看郑三宝掌握的水师情况也没时间去,就连神机堂也是一拖再拖。

朱标做完其他的,就开始去御书房处理奏疏。

折子这个是清朝顺治年间的称呼,明朝的百官上奏的文书都叫奏疏和条陈。

用锦缎做底,把写好的文书裱在上面,各种颜色都有。

朱标知道这些奏疏的颜色和官员的品阶大小有关,决定奏疏底色。

桌子上堆满了六部奏疏,各地经过战乱,呈上来的奏疏都是关于流民,移民问题。

北伐进展这几天少了,可能是因为老朱去了的缘故,并没有送到南京来。

里面重要的事情只占了一部分。其他的都是些民间发生的小事情。

朱标拿过绿色的奏疏,里面写的事情是关于耕牛踩踏青苗的事情。

继续看,发现有几个都是问候的话语,无非就是说些官面的奉承话,问好刷存在感,看的朱标昏昏欲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