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回到明朝当朱标 > 第224章 移民跳河事件

回到明朝当朱标 第224章 移民跳河事件

作者:会说话的眼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3-27 20:07:49 来源:转码展示1

“纵然故土难离,可你父皇也要考虑北方的荒芜,眼看着已经到了春耕季节,再耽搁下去,怕是百姓明年就没吃没穿了。”

马皇后把挑出来的菜苗交给宫女太监放好,她擦了擦手道:“凤阳那些迁移的,已经有余粮了,今儿你父皇和李相国他们又商议继续北方移民,会有个论断的。”

朱标点头,等他们商议出个结果来,自己再想对策,这件事情是他承诺过的。

从暴元手里接手过来的江山是一个烂摊子,北方动荡不安,底层百姓流离失所。山河满目疮痍,到处残垣断璧,遍地哀鸿,骸骨成山,民不聊生。

老朱出身贫贱,了解战乱时的百姓苦难。他知道政权巩固,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大明当务之急。

虽然盐务局已经办成,但那些盐商经营的事物还没有让杨慎在扬州安排好。

如今没了卫所军屯,只剩下商屯和民屯,大明疆域河山需要精兵强将,需要粮草银子,所以经济和农事更显得重要。

民屯是朝廷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的有效形式,朱标对这个是支持的。

江南多水,江浙一带被水流温柔的包裹,成为鱼米之乡。水养着江南百姓,百姓也给了水生命,世世代代,已经习惯并且喜欢,融入了骨血。

苏州河流两侧,正是桃红柳绿的好天气,水面平静,河堤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旅客,喝茶赋诗,把酒言欢,如山水画一般安静。

春游的船只不少。不少富家乡绅携家带口,喝着花雕黄酒,乘着江南地方的篷船,岸上有人叫卖着生意。

噗通。

一颗黑色物体从最高的石桥上落入水中,水面荡起涟漪。桥上的人立刻低头去喊。岸边的人凑到近水的地方,看着稀奇。

几个官差喊道:“快救人。狗东西跳下去了。”

随后游人又恢复了热闹,对于跳水落水,大家看的惯了。或许是无所谓,毕竟这个死法不稀奇。

人还是被捞了上来,没死,是个中年男人,随后被官差立刻带去了衙门。

看到又进来的人,和十几天前相比,苏州知府陆文轩那张脸更显得消瘦憔悴了。坐在大案前,静静地望着他手里放的那些奏疏。

“知府大人,人带来了,半路寻死,没死成。”两个皂吏把那人安置在第一把椅子上,随后退下。

陆文轩看着左右两侧椅子上坐着那些人:“朝廷有令,这些公文都在这里,我陆文轩今日就是要告诉你们,迁移是国策,必须执行。”

“陆知府,我们世代居住在这苏州之南,已经习惯,背井离乡之事谁人能干,都想叶落归根。让我们大家族分开迁移,就是讨命啊。”

陆文轩拍了桌案道:“就是明日这河面多几具尸体,迁移也是必须之事。

我若不对你们尽心规劝,国策大事执行不力的罪名下来。第一个就是我陆文轩,苏州府百姓也会将我视为第一大罪人。

你们无论是想骂我,还是想砸了我这苏州府衙,我们都只有一个后果,死罪,大家不要把这大局搅砸了!”

底下几个富商士绅不满,江南就是他们的根基,去了未知的地方更是前途未卜。

当年不少迁去凤阳,有些宁愿出门讨饭,也没有在凤阳生活,但离家十里就需要路引居民簿,他们并不能迁回故乡。

“陆知府,我们交银子捐给北方,可否不用迁移。”

“我如今一把老骨头,迟早都是死,不如就死在这条滔滔不绝的水中。”满头湿发的老头道:“要不还是让子孙辈去罢,我老了,若是知府大人相逼,我就再跳一次。”

陆文轩看了他们几眼,道:“再跳下去,你们脸往哪里搁,让子孙脸往哪里搁,朝廷绝对不会亏待大家的,回去好好想想。”

“朝廷不讲理,北方荒芜与我们何干,我们要进京问问陛下。”几个难缠的地主凶道。

陆文轩起身挥手:“送客!”

“知府大人?知府大人!”几个皂吏把他们都给请了出去,随后看着站在大堂的陆文轩。

“洗地。”陆文轩转过身来对着那几个地主背影扔了本书吼着说道:“给本官洗三遍。”

皂吏打来清水,把大堂两排椅子底下洗了三遍。看着湿漉漉的桌椅,陆文轩扶着额头:“来人,准备东西,我要今晚进京。”

旁边的师爷道:“进京?老爷这是?”

“进京领罪,是我辜负太子殿下,有愧于陛下,迁民之事我实在毫无办法,快送我去码头。”陆文轩说着就去让人准备梳洗沐浴。

他这些日子对移民国策不断的宣传。手段都是用了,可这些富商士绅死活也不愿意迁移,他这皇命完不成,脑袋也就得去南京交给陛下。

不为名利,为了朝廷南北百姓发展,操碎了心思,可这些人都是油盐不进,甚至扭在一起,肆无忌惮的反抗。

历朝迁移,今朝陛下有些效仿汉高祖刘邦,但无论效仿还是陛下自己制定。

有一个道理,陆文轩明白。

陛下就是天,天命不可违。陆文轩带着无奈的心情坐了快船,奔赴南京。

东宫的詹事府里,那些文官已经被朱标放假,现在里面坐着十几个国士院召来的科技官。

“何青,有没有让肥料更简单便捷的法子,毕竟北方不少百姓连肥料也不会沤制,实在不行就先停下修直道的问题,好好的说说北方恢复之事。”

朱标穿着一身月黄袍,站在窗口前吹着风:“今年的种子和土豆种子,拨一半给北方,那里多以旱地为主,六月收麦,秋时收大豆,这土豆送过去两筐,切成块,如今四月种下去还来得及,百姓过冬不成问题,再久些就错过了。”

“殿下,不如就以陕西和山西一带为土豆试种。”

“你们都听好了,那些粮种和土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误一次可以原谅,二次便要受罚,要抓紧恢复。大明百姓要靠你们。

这几日不要回国士院,院里有人负责,你们就给孤好好的研究这北方的山山水水,石草树木,孤只给你们五天时间。

饭菜御膳房会有内廷的人安排送来,吃住不必愁,好好把农书各类给研究透了,记下了?”

“回禀太子殿下,我等一定记下,必竭尽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