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吃瓜吃到自己身上

武英殿。

早朝散了之后,就只剩下两个内阁大臣,加上户部的尚书沈翼和工部的侍郎张敏。

待人都走的差不多了。

朱祁钰才开口问道。

“沈卿,如今殿中没有太多大臣,国库情况究竟如何,你但可直言。”

沈翼叹了口气,知道无论如何也躲不过,也便直言道。

“皇上容禀,去岁我朝各地田赋,税收,各项折加,共计有米麦三千四百二十万石,宝钞两千九百三十万贯,银一百二十五万有余。”

“这几年太上皇四处用兵,大军靡费甚重,算上历代先皇留下来的钱粮,如今国库当中,尚有米麦一千二百万石,宝钞五千七百万,银九十三万两。”

朱祁钰默然,他对于国库的底子,大约心里还是有数的,但是却也没想到,比前世的时候还差。

怪不得这些日子,每逢要出钱的时候,沈翼那张老脸都恨不得皱成一团。

国库是真的没钱了啊!

大明现在的税收,还是以实物税为主,米,麦,绢,丝,布,是税收的主体部分。

除此之外,茶,绵,铁,盐等物也用于税收,最后才是宝钞和银两,但是用的很少。

一千两百万石的米麦,按照如今四钱一石的市价,也就是不到五百万两。

至于宝钞,这玩意现在的市价,是一千比七,而且还在不断下跌!

事实上,现在除了朝廷当中课税的某些地方,百姓早就不用宝钞了。

五千七百万的宝钞,折算下来,连四十万两银子都不到。

加上剩余的九十多万两现银,也就是说,国库里现在所有的家当全都算进去,也就是六百万两左右。

而前世朱祁钰当政的时候,平顺的年景,朝廷一年的总支出,折算下来,就要六百余万两。

也就是说,现在国库里头的银子,也就只勉强够日常用度的,额外的支出,那是想都甭想。

朱祁钰皱着眉头,转而对着工部侍郎张敏问道。

“张侍郎,你是工部的老手,据你估计,边境城墙的修筑,加上倒马关重建,所需民夫,银两几何?”

工部的尚书现在还在外头监军,所以工部是六部当中唯一一个,还是侍郎当家的衙门。

张敏也是苦着一张脸,移步上前。

散朝之后,天子将他和户部尚书一块留下来,他就知道是什么事儿了。

问题是,这事情他也解决不了啊!

“回皇上,边境城墙的重修事小,先前从各地运来的条石,沙土等材料,各地应该都还留有不少,若是修补,勉强足用。”

张敏的话,让朱祁钰皱了皱眉头。

因为这其实就是在粉饰太平而已!

原本各个关隘当中的确留存有不少材料,但是土木一役之后,各关隘纷纷加固,那些材料已经被用上了大半。

各地运过来的材料,则是大半用到了京城工事的加固当中。

换句话说,张敏所说的勉强足用,实际上就是随便修一修,暂且能看得过去罢了。

不过虽然心中不满,但是他也知道,这是无奈之举,所以他并没有开口阻止。

于是张敏继续道。

“除了材料之外,问题最大的,是民夫和工匠!”

“工匠方面还好,先皇之时,扩充了匠户籍贯,工部在籍的轮班匠约有二十万左右,坐班匠三万五千人左右”

这也是大明的户籍制度之一,除了军户之外,大明还有相当一批的手工业者,被称之为匠户,专门负责朝廷派发的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生产工作。

所谓轮班匠,顾名思义,就是轮流服役,基本上每年或每三年当中,视情况不同,需要服役一个月左右,其余时间和民户相同,至于坐班匠,则是长期在官府服役的匠户,当然,也不是一年到头都在,而是每个月大约有十天的时间,需要为官府服役。

大明的匠户分布在各地,并不全都在京师,朱祁钰依稀记得,北直隶附近的匠户,大约有八千人左右。

其中只有三千人是坐班匠,剩下的五千人,全都是轮班匠。

“臣粗略估计,要重建倒马关,大约需要八千名工匠,其他各处隘口,视情况需一百至三百名工匠,至于民夫,倒马关重建预计需要三万余众,隘口加固,每处需要上千人左右。”

看着天子面无表情的脸,王永和硬着头皮,道。

“民夫倒还好说,可以就地征召,但是我京师直隶,坐班匠仅三千余人。”

“且这些人需负责各处官服派发的营建,织造,军器等事务,若是从各地征召的话,一则耽误时日,二则如今年关将至,恐劳民伤财。”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大明的户籍制度,不管是军户还是匠户,都是按需裁量。

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用到多少人,就留下多少人,其中辗转腾挪的余地非常之小。

大明专职的这三万五千名坐班匠,不仅仅是分布各地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就承担着各地官府日常的事务需要。

总不可能让他们放下手里的工作,全都去边将建城吧。

至于轮班匠,倒是可以征召,但是问题是,轮班匠的征召,并不是在每年的一个固定时间点,而是轮流征召。

也就是说,同一时间,服役的轮班匠大约在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要是现在都征召来了,那么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就不宜再重新征召,如此一来,很多正在进行当中的工程,势必就要搁浅。

何况,就像张敏所说的,要重建倒马关,就算是将北直隶所有的工匠汇集起来,也还不够。

可是要从外地征调的话,年关将至,恐怕没有多少工匠愿意背井离乡,而且也要耽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何况外地征调,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朱祁钰心里清楚,就在这两年,各地水患频发,需要用到工匠的地方很多,不能老是这样东挪西借的。

沉吟片刻,朱祁钰开口问道。

“前番朕巡视城防时,曾在京城当中见过不少民间盖房,干活的匠人,他们也是匠户?”

张敏没有多想,直接回答道。

“这倒不是,工部下辖的匠户,只是固定为朝廷办事的工匠,在民间,实际上有很多的工匠,陛下您是想?”

闻弦歌而知雅意,工部人手不足的时候,也曾经从民间征调工匠,所以张敏立刻就猜到了天子的想法。

朱祁钰轻轻点了点头,道。

“工部先行下发征调令,自可用匠户当中选调一部分,另外命户部拨银,剩余工匠,自边境各关隘百姓当中,就地征调,如今正是隆冬季节,不需农作,百姓当中的工匠,应当是可以受召干活的。”

“至于此次受召的民夫,同样拨付银两,给予酬劳,务必严令各地方官,不可擅自加役。”

天子的话音落下,一旁的张敏也松了口气。

这事儿说到底,其实无非就是银子的事儿,只要皇上肯拨银,从民间招募工匠这种事情,工部拿手。

至于去哪弄银子,那是户部的事儿,和他工部侍郎有什么关系。

不过他正要开口领命,却听见天子的声音再度响起。

“此次大战之后,匠户调用不足,实乃工部之过,回头你拟个条陈,在工部好好议一议,究竟该如何预防以后再有此事。”

“此外,既然此次可以拨银从民间征调,那么此事是否可以纳入常制,该如何纳入,回头议完了,给朕递个奏疏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