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灵异 > 狐朋仙友 >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儿(1)

狐朋仙友 番外 上古洪荒那些事儿(1)

作者:独坐前轩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1-03-08 08:16:05 来源:转码展示1

嗨,大家好呀,快过年了有没有想我啊?放心,正文一定会缓慢的更新下去,今天且容我先水上几章番外。

其实,老早就有意向想写一下专门介绍上古洪荒世界的番外,之所以老是推迟写作计划,主要是因为上古之时人类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今天已经大相径庭,如果不用详实资料将一切都坐实,这篇番外很容易变成杠精撕x大型现场。

好,闲话结束,下面进入正题。

要想了解上古洪荒世界,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哪些古书可以取信,而哪些资料只能当笑话看,要不然很容易就把自己看晕乎了。

举个例子,关于上古洪荒世界,一直流传有‘四凶’这个说法,然而‘四凶’到底是哪四凶,那真是众说纷纭。

比如,成书时间最早的《山海经》中,虽然没有‘四凶’的说法,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这一类奇怪异兽都有记载。

稍后出现的《左传》里首次出现四凶一词(‘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等到了汉代,《史记》里记载的四凶又有了四个人类爸爸:‘帝鸿氏不才子混沌,少皋氏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不才子梼杌,缙云氏不才子饕餮。’

再往后的书就更花花了,比如宋人罗泌写得《路书蚩尤传》中,居然描写饕餮有首无身,乃黄帝所断刑天之首级。

好家伙,这都不到原先身体的一半了。

你觉得四凶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呢?

我觉得‘四凶’应该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奇怪异兽,只不过《山海经》作为一本博物学着作行文之时述而不评,这才由后人根据《山海经》中奇怪异兽的描述,概括归纳了四个‘怪兽老大’(四凶)出来。

然而联系上下文,《左传》中记叙的四凶并不是什么怪兽,而是四个相当有本事的人类。

这些人后来得罪了舜而遭到流放,然而即便孤身前往异域,这四个汉子犹能抵御魑魅魍魉之类怪物的袭击……以御魑魅。

这就有意思了,怎么四凶是人是妖都分不清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十分有趣的领域,即所谓历史全是由记述者持某种主观态度表述而形成,其本身存在一定非客观的因素。

简单点说,历史就是个任人化妆打扮的小姑娘,谁都可以在其脸上涂一笔。

众所周知,商代末代君王是纣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纣王两个字很可能和纣王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话说这句话怎么像绕口令?

大众熟知的那个‘纣王’姓殷,名叫帝辛,而“纣”这个字,其实是周朝人根据自己的习惯,给殷帝辛起的谥号(评价称号):杀戮无辜曰‘纣’。

甚至周人连商朝之前的夏朝末代君主都不放过,给人家起了一个‘桀’的谥号:残暴无行曰‘桀’。

人家明明姓姒,名履癸,然而要是不查资料,谁知道夏桀是姒履癸,商纣是殷帝辛呢?

这俩倒霉蛋的真名无人记得,反倒是谥号被后人广泛流传,而谥号本身就带有相当主观色彩的东西。

‘杀戮无辜’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纣’呢?

还有,是不是只有亲手直接杀死才算杀戮无辜,间接害死算不算杀戮无辜?

如果间接陷害也算数的话,殷帝辛的确间接逼死了贤良耿直的比干(将比干贬为奴隶,逼其自杀),说他杀戮无辜没有问题。

可哪个封建君主敢说自己手上没有无辜者的鲜血?

远的不说,周朝本身就出了个‘烽火戏诸侯’的幽王,使得犬戎攻破镐京,连累镐京百姓死伤无数,这难道不叫‘杀戮无辜’?

再者,唐太宗在玄武门亲手用弓弦勒死了自己哥哥,这该不该叫‘纣’?

周人在殷帝辛身上很苛刻,逼死亲叔叔就是‘纣’!

等轮到其他人就格外宽宏,姬公湦(周幽王)惹出国都被异族攻破的乱子,最后硬捏着鼻子给了个‘幽’的谥号:好淫无德曰‘幽’。

要按这个标准,历史上一大半皇帝都得是‘幽’,后宫佳丽动辄数十上百,‘幽’,必须得‘幽’!谁人不‘幽’?

好了,例子举到这里就可以了。

作为读者的你们只要知道一点,那就是周朝人喜欢凭主观给前人起谥号或者说外号的习惯被后人继承发扬了下来,动不动就在史书上给人起外号,以至于后人往往只记得这人的外号。

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张嘴骂别人是乌龟王八蛋,这和前人骂那些和自己有矛盾的人是‘四凶’,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左传》中的记述并没有错,舜的确将四位有能力但与己不合的大臣流放边疆,只是后人根本不记得四位大臣的真实姓名,只记得他们每人都头顶一个四凶的外号。

显然司马迁不满足于这点。

于是,《史记》在《左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给流放四大臣各找了一个氏族出身:帝鸿氏、少皋氏、颛顼氏、缙云氏。

然而问题是黄帝的父亲少典出身帝鸿氏;后来黄帝长子少昊创立少皋氏;再后来少昊的长子(黄帝长孙)创立颛顼氏;大禹出身缙云氏,而他是黄帝玄孙(非长子少昊一系)。

我要是黄帝,得变成鬼怪去咬司马迁:“小子,你啥意思?合着坏人只能出在我家是吧?”

而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很多时候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某个人拍脑袋想像出来的。

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亲身经历吧。

几年前,我和几个初中同学聚会,无意间说起当年学校组织的一场7人制班级对抗足球比赛。

然后我们几个就为当时谁是上场主力,谁在场下替补争执起来了。

好家伙,一共6个人凑一起喝酒,不但回忆出5个不同答案,居然还有一个孙子干脆忘了这场足球比赛。

后来经过多方寻找,总算找到一张比赛结束后所有参赛队员集体合影,这才搞清楚到底谁是上场主力。

至于当年都有谁在场下替补,已经是无从考证的未解之谜了。

历史也是这样。

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动乱与战争,当事者不是参与其中,打得一头是血;就是携家带口四处迁徙躲避。

那个年代没有战地记者!

一切都要等战事尘埃落定之后,再由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找亲历者逐一回忆,再综合所得信息撰写记录。

这些事后记录就带有很浓重主观色彩了,毕竟史官在战后能找到的基本都是战胜方的亲历者,自然会帮着胜利者说话。

其实这点还算好的。

要知道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就是周朝人首先设立的,在周之前的古人根本就没有记录历史的概念。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古老的文字,最古老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多年。

然而国际公认的中国历史,只能追溯到公元前800年,与最早的甲骨文之间差了700年!

这算怎么回事?这剩下700多年被谁吃了?

问题就出在刻写甲骨的商人身上了。

与周人不同,商人不喜欢记录历史,他们只对占卜感兴趣:“今早起床左眼皮直跳,找巫师占卜为吉兆,果然上午一出门就猎到一头梅花鹿。”

文字虽然古老,但是商人刻在甲骨之上的基本全是占卜吉凶的卜词,其中可以提取出来佐证历史事件的内容太少,以至于商朝中前期的历史往往流于传说。

行了,前面罗里吧嗦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明一件事,即我所采信历史资料的优先级。

没有文字佐证的传说基本不予采纳,至少也得有本古书白纸黑字的写:“女娲之肠,化为神人,处栗广之野。”

同一件事,如果有两本书同时记录,那么以正式史书或者《山海经》这样的博物志为准,普通人写得笔记小说基本不予采纳。

如果两本正式史书(博物志)对同一件事记述有冲突,那么以成书在前时间最接近那件事的为准;比如《山海经》、《左传》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四凶的记载,以时间最早的《山海经》为准。

这就是我创作小说时采纳资料的标准,凡是认同这点的请继续往下看,不认同的就请点右上角那个小红叉,真没时间跟人抬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