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之山海志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湖风冷吟吴越(二)

红楼之山海志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太湖风冷吟吴越(二)

作者:曾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27 05:00:36 来源:转码展示1

“不提这事了,我听说门下给事中王秉滔上了折子,要求在两浙和江南选六到八个州,改稻为桑。jiujiuzuowen朝堂上为了这份折子吵翻了天。”

“是的,吵翻了天。”刘玄缓缓地说道,“这王秉滔是魏相的门生故吏,天下人都以为这改稻为桑是魏相的主意,实际不然。”

“四郎看出什么端详来?”

“改稻为桑,最堂皇的理由就是增加茧丝和丝绸出产,大赚南洋、西洋诸海商的银子,增加税银,填补历年来国库亏空。这般说来,得利最大的是谁?”

“杜阁老,不对,国库历年的亏空跟他没有丝毫关系,他这一年多来,设法找了不少财源,填补了不少亏空。算下来,得利最大的应该是韩相。”

“没错。在杜阁老之前,执掌户部和国库度支的正是韩相,差不多有六七年之久。”

“韩相这是作什么?犯得着赌上一世英名吗?”潘籍说得没错,要是改稻为桑做好也就罢,对于韩东国也就是锦上添花。要是没做好,那他的宰辅前途和后世英名就全都完蛋了。

“韩相怕是迫不得已。当年他接掌户部和国库度支时,那就是个烂摊子,加上太上皇仁德好颜面,不忍行苛酷之法,结果不管韩相如何左支右绌,那个窟窿还是越来越大。”

“四郎说得没错,杜阁老要不是有圣上支持,烟溪先生、周阁老、谢大人等人,还有四郎你鼎力相助,户部那本烂账和大窟窿,他也是难补好。可是韩相这一着,是不是太急了些。”

“不急不行啊。卢相和魏相怕是坚持不了两三年了,韩相想再进一步,户部那个烂窟窿必须尽快补好,否则会有人就此抓住不放,弹劾韩相。”

“那怎么是魏相的人出面上了这份折子?”

“应该是达成了什么协议。他们老旧臣子里,也就韩相还能撑住场面,又能得圣上相容,所以必须保住他。要是他被贬出了内阁,老旧臣子的势力怕是要散了,到时现在稳定的朝局怕是要生出什么乱子来。圣上不愿看到,周师叔和恩师也不愿看到。”

“四郎的意思是而今朝中为改稻为桑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的。现在反对最凶的那伙人,是文则先生和富掌院一伙人。只是他们才不管改稻为桑真的有害还是有利,他们只是想趁着这个机会,逼宰辅阁老们让步,把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位置让给他们。”

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汪、曹两位老大人年纪大,身体又不好,也没得力气跟人撕逼,一向是以和为贵。所以此前都察院的实权掌握在左副都御史周天霞手里。

去年他突然擢升礼部尚书,还入了阁。这左副都御史一职就卸了下来。而汪曹两位老先生没几年要荣休致仕,所以清流另一派的欧阳毅和富时景就想着如何掌握这风宪兰台。现在天上掉下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肯定会利用了。

“这事闹得!”潘籍叹了一口气道,“朝中只是吵闹,为何不问问地方的意见呢?其实两浙漕司谢大人,是坚决反对改稻为桑的。”

“淳之为何这般说?”刘玄奇怪了,谢志清负责两浙的钱粮财赋,改稻为桑,增加税银,对他而言也是好事,为何坚决反对?

“我因为署理着两浙市舶司的事,跟谢大人沟通得比较多,每月都要奉公晋省,跟他商议许多事宜。听他提及过这改稻为桑,直斥为祸国殃民的邀宠之举。”

“谢大人为何这般说?他没跟淳之你解释吗?”

“没有明说,但我从侧面和相关话语中听出,他应该是担心两浙还在善后生息,粮食原本就还不够吃,又搞个改粮为桑,只怕会生出大乱子来。谢大人担心,这个举措立意就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只想着急功近利,早出成果,下面的人就阿谀奉承,不管不顾地一味苛酷。而两浙刚逢大乱,人心原本就不稳,这么一闹,不出大乱才怪。我还听说他为这事给圣上递了几份折子。”

“谢大人担心的极是。如此看来,他倒是个勇于任事,有担当的好官。现在成了两浙漕司,就当为两浙百姓着想了,不再只为那些税银而不顾其它的了。”

刘玄赞许道。他知道,或许谢志清更担心改稻为桑,祸及州县,严重影响今明两年的田赋。要知道两浙转运使不是市舶使,不是只盯着那些税银,田地粮赋也是大头。这一块亏空了,他也是吃不了兜着走。但谢志清能够想到这些,敢于提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此事有些难。朝廷要办北洋水师,要编练新军,吕师叔去年冬上了在湘西和川南试行改土归流的折子,圣上和内阁已经允了。着我二舅为湖南藩台,负责湘西的归流,授了吕师叔为四川右参议署按察使,负责川南的归流,开春又把我大舅调任巡抚湘鄂川边十五州,节制军务,以为后盾。现在高丽又来乞军复国。你算算,这里哪处不要花银子?”

“韩相这时机拿捏得太准了。”

“所以他把户部坑成那个样子,照样拜相入阁,你不服都不行。”

“那可怎么办?真要在两浙试行改稻为桑,我担心会出乱子的,州县那些昏官奸吏,你不是不知道,有了这么好的立功贪钱的机会,还不使劲地敲骨吸髓?要是两浙又生了乱子,不仅谢大人受牵连,我们这伙子也一个都跑不了。”

“我知道,”刘玄也是头痛。两浙他有一堆的好友故吏在那里,万一真有事了,他们肯定会受牵连,他好不容易才攒起来的班底,只怕要玩球了。

“我也一直在想这事,其实解决之道不是没有。此前我在严州给了重明的援助,可以改一改。这增加财赋的事情,就得靠商场上的手段去弄,靠官吏去弄,一是立足点不同,考虑的就不同,二是官吏许多人只懂贪钱立功,不懂经济。”

潘籍一听,又惊又喜,“我就知道四郎有办法,你跟我细说下,等我回去路过杭州,跟谢大人好好谈谈,有他支持,就好办。”

没错,谢志清既是圣上亲信之臣,又是两浙打理钱粮财赋的主官,在两浙改稻为桑,三省内阁再如何都绕不过去他。

“其实改稻为桑,最关键的是让百姓有饭吃,有了粮食,百姓们也就安心了,不会去管是种稻也好种桑也罢。要是再多些余利,只怕还会抢着去种桑养蚕。”

“四郎的意思是让商社先把粮食赊给百姓,让他们用桑叶或茧丝来抵换。而且多给些利,让他们觉得种桑养蚕比种地更划算,还不用承担天灾歉收的风险,自然就会踊跃了。只是粮食赊给他们了,万一还不上怎么办?”

潘籍也是聪明人,刘玄一点就明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