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庶长子 > 第 170 章 御门听政

红楼庶长子 第 170 章 御门听政

作者:天下白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18 21:18:43 来源:转码展示1

在贾珂北上追击鞑靼人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写了一封信,让亲兵送给在开平镇的范康,把事情经过告诉他。maixi9让他带自己全权处理,向朝廷报捷的事情。

贾珂并不放心节度使王涛,上一次王涛可以放弃他,这一次就可以夺他的战功。贾珂也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现在的王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武勇,只知道苟且专营,别看他现在投入了王子腾名下,如果是为了当官,他可以随时把王子腾踢到一边。

范康接道贾珂的书信之后,在书房里思考了一阵。然后当机立断写了一封报捷的战报,马上命人已八百里加急向京城送去。

就在报捷文书还在路上的时候,京城里却乱作一团,自从收到800里加急军报说是宣府镇被围,危在旦夕的时候,京中消息灵通的大户,就开始秘密转移财产,分散家中重要人员。以防鞑靼人攻破宣府镇,领兵直下京城。

皇帝这两天和朝臣也是满脑子官司,大家一起商量,从什么地方调兵,需要多少粮草?

这一天和以前一样,皇帝准时来到了乾清门,“御门听政”。这已经是连续好几天了,那皇帝年岁大了。能这么勤奋,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

这里为什么不是早朝,而是“御门听政”呢?其实所谓的早朝只是影视剧中为了表现皇帝勤政而臆造出来的,中国古代各王朝基本上就没有出现过早朝,如有重大事件皇帝会召集相关大臣在太和门、乾清门或者乾清宫商量对策,听取大家的意见。所以叫,“御门听政”。到了后来人们就把“御门听政”理解为平常意义上的早朝。而“御门听政”的时间大约是在9:30~11:00,在这个时间再怎么算也不能说是早朝。

皇帝进入乾清门的时候,三位大学生和各位大臣便已经到了。

皇帝看着下面的大臣问道:“怎么样了?你们商量出个结果了没有?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调兵?粮饷怎么调派?这都快十天了,总得有个章程吧。”

大学士李潞出班回道:“启禀陛下,现在鞑靼人十二万骑兵汇集在宣府镇城下,按照我朝士兵的作战能力,没有二十万兵是无法解宣府镇之围。”

皇帝听了他的话点点头,然后又对他们说道:“朕知道这些,但是你们也得赶快拿出个章程来。虽然前一段时间派了一万人前去救援,但那只是拖延时间。如果再不抓紧宣府镇一旦被攻破,到时候京城也就危险了。”

李潞作为资历最老的大学士,一直算是内阁的头号人物。所以有些话都必须他来说。

李潞再次对皇帝解释道:“启禀陛下,我们已经决定从山东、河南等地调集兵力,然后在通州会合。在派与统兵大将节制诸军,再去救援。否则恐怕会被鞑靼人各个击破。”

皇帝听了他的话,倒是觉得有几分道理。鞑靼人的骑兵来去如风,兵力太少了,直接就会被对方吃掉。只有把兵力集中在一处,才有可能击破鞑靼人。

而旁边的兵部侍郎雷英听了李潞这话,马上出班反驳:“启禀陛下,大学士这话完全是按照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李潞对于这个雷英心里是别扭的不行,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他都要提出反对意见。但是你还不得不说,他说的一定还真有道理。所以李潞一直容忍着他。现在听他又出来捣乱,你站在一边也不说话,倒要看看他能说出什么道理来。

皇帝听他这么说,也沉着脸问道:“我看的话李潞很有道理,你说说有什么不可行的?”

雷英毫不畏惧的回禀说道:“皇上把兵力集中到一起是好的,但是怎么行军?粮草怎么运输?部队的用水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这几十万人还没有到宣府镇自己就全散了。”然后又不屑得看了看在场的众人,继续说道:“你们以为古人都是傻子,不知道合兵一处,要兵分三路或者兵分五路。那是他们没有办法。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部队行军就得拖出100多里。这么多人的饮水,光凭几口井能够解决得了?这还只是大部队的行军,还没有加上运送粮草的辎重部队。到时候恐怕就是三十多万人了。”

他的这一番话说完,把在场的所有人都说愣了,他们只知道古代战场上,总是因为分兵几路而被敌方击败,所以总想着合并一处再前进。可是刚才雷英但一番话把他们都问愣了。二十万人的后勤估计可不是个小事,雷英刚才说了几个问题,他们还真没有考虑。

皇帝听了他这话便问他道:“那依你该怎么办?”

雷英胸有成竹的对奏道:“在境内时咱们分兵几路?然后在保定会合。在保定派遣大将统一指挥。然后再分兵。有几路进发,最后再一次在宣府镇会合。那样做不但会和时间加快不少,而且每一路的行军速度也比以前快不少。以后到达宣府镇时,在汇集一处与敌军决战。”

李潞站出来问道:“如果分兵几路,总有被鞑靼人分别击破的危险。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这有什么难办的,几路大军间隔不要超过10里,互相之间多派探马,一旦发现鞑靼人攻击其中一路,其他两路迅速支援,被攻击的部队,立即节寨防守,等到其他两路大军到来,在与敌人决战。”雷英自信的说道。

皇帝听了他这么一番话,心里琢磨一番,觉得比李潞的方案要靠谱些。心里面下定决心,“朕以为雷爱卿的办法,甚和朕的心意。朕看就这么办吧。”

李潞这时候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还是在通州会合的好。按照侍郎雷英的方法行军,在通州会合,由通州去宣府镇,这样对京城的安全更好一些,如果在保定会合,万一宣府镇已经陷落,大军远在保定,在赶往京城恐怕会制京城于险地。”

雷英这一次没有反驳,而是站出来说道:“李大学士的考虑,比微臣想的周到。现在我想了想,在保定会合确实有些不妥。在通州不但能保证京城安全,一部分士兵还能走水路,节省体力和运费。到达通州再分几路前往宣府镇也不迟。”

皇帝今天的听政非常满意,在众人的集思广义下终于形成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大军分几路在通州会合,然后有选定的大将统一指挥,再分几路前往宣府镇。如果宣府镇已经被攻克,敌人前往京城而来,正好与大军在半路上相遇,到时候择地与敌人决战。

如果敌军没有攻克宣府镇,到时候救援大军在宣府镇城下汇合,里应外合定能大破鞑靼人。

那么接下来就该商议统军大帅的人选了,对于这个人选大家一起看向皇帝,这个人必须由皇帝做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