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男生们终于熬完了作文,但是不过好像这个词更贴切一些吧,应该说终于写完了这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作文。
他们好像在那一下午的时间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现在终于写完了,内心无比喜悦。
他们没顾得上洗澡,就全体裸着身子躺在了被窝。
他们就立刻睡觉,他们好像熬了一夜的拉布拉多,耷拉着耳朵,有着浓浓的困意。想睡个不停。
他们那一群人会在被子,脑子里想入非非,那个东西,他们现在也是……生理期到了。
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小老弟,老是不停的直立,心情无比焦虑。
【“男性”生理期】
“男性生理期是指有时候出现焦虑的男性,只不过界限比较模糊,时间上不一定是月月都有,而且并非人人都表现明显。通常来说,部分体质弱的男性生理期比较明显。”
“1.焦虑
男人生理期来的时候,也会和女人一样,表现出坐立不安的状态。坐立不安是男人内心焦躁的表现,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烦躁,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2.生闷气
这个时候他们会很郁闷,从而借酒消愁等。因为当男人心里不痛快的时候,他们要么找狐朋狗友一起外出喝酒玩乐,要么自己一个人独自抽闷烟,而且时不时长长地喘粗气。
3.找不到目标
在这个时间里,男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所需。生理期间的男人,不了解自己,更难以了解别人,所以不要让他拿主意了,让他消停一会吧。
4.冷淡
他突然变得冷淡,甚至冷漠,见了你不主动说话。当你试图接近他时,他感到不习惯,还会给你不好的脸色看,认为你影响了他。这个时候,女人不要认为男人已经不爱自己了,而是要多去理解他,多鼓励他。
5.脾气大
平时的他细心呵护着你,不让你受半点委屈,不让你掉半滴眼泪。可是,他变了,他时不时地发火,或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忧心忡忡。那欢快的笑脸再也难以出现在他的脸上,整天都是愁眉莫展。
男人生理期的时候心中会有浇不尽的火,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成为导火索,点燃它心中的熊熊大火,怒发冲冠。所以需要去多顾及一下他的感受,不要引起他情绪上的波动。”
然而晚上,他们梦中屡次遇见情人。睡的不亦乐乎,像吃了糖果的小孩子,非常听话。但是他们老是踹被子。南下刷题都刷的心情是郁闷。
南下有点想把酒言愁。
到了翌日,他们听到了一个让他们无比悲痛的一个可怕消息。
让人能立刻跪下的东西。
那就不用说了。
“考试”
这一代名词,让人无比的心痛,更心痛的是这考试制度居然是中国人发明。
还有他们在英语中最害怕的“完形填空。”居然也是中国人发明。
考试制度,这个东西有人让刘朝晨去查一查。
网络上是这样写的:
“这东西,‘考试制度’原名‘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历史背景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五年(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汉代各科察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区别在于: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是决定性的。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察举并不是两汉仕进的最大渠道。从汉初以来”任子“、“赀选”、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进行。一般士人往往时先征辟为州郡吏员,才由上司向中央察举为秀才、孝廉等等。但是,一般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在南朝,南齐时,秀才科的策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这说明考试已经比过去严格得多。南梁时,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其考试办法为“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已经明确提出了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的规定。
在北朝,北魏、北齐“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可见,北朝当时的考试办法已经分科别类的实行,并且监督考场,不合格的举人当场就遭受斥黜。”
他们开始纷纷吐血,因为这是刘朝晨作为班长,去借了老师的电脑,来搜到的,然后又打印了下来,传给每个人看。
他们彻底绝望了。
是真的真的绝望。
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们只遵循一个原则。
“不会的题,放弃下一道,考试时间不够,不会就瞎选。”
但是不错的,他们班的月考成绩还可以,除了南下……其他人都及格了,让人们惊叹的是,刘朝晨居然排了年级第十名。赤羽排年级第一他们,他们早已司空见惯,刘朝晨一般都只能排到前三十名,居然排到了前十名,但是也不能说前十吧,至少是第十名。
比如数学卷子的其中一道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项式2xy的次数9
B.x x/a 1不是多项式
C.x-2xy 3y是三次三项式
等想是3/2πr的系数是3/2。”
这道题让很多人很不,尤其是学渣,你起来就像一堆乱七八糟的符号。这道题答案是B。那很多人心态都崩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
幸亏住宿在校内,不然男女混合双打。
抽刀断水水更流,君子报仇十年晚。
玉桂包商林一股,走读凌肖百德安。”
有很多人在考前拜了观音菩萨,考试完后,他们都那个啥了,我去给老祖宗上香。
祝愿自己能得到一个美好的成绩。
这一种奇葩的行为让很多人不解。
但是这种风范立刻马上风靡全校。
老师们见了都不为吃惊了一下下。
那一群初一的还是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些学长们,还有学姐们要这样。
他们整个高二年级的人,考完试后心中不为忧伤,有一句诗很适合配他们当时的心情“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但是现在心中还是有些叹息,但是不知道这是为啥,他们这一群人都考及格。
他们不为很开心。
那些老师们现在也还在商议着南下的这份试卷。
徐霞不为感叹道:“完美的避开了所有准确答案。”
如果说徐霞的话,他不是徐晓的姐姐,而是徐晓的丈夫。
徐霞虽然看起这个名字娘里娘气,他真是长相简直配不上这个名,说腹肌有四块,脸上还有很多胡子,家里据说有矿,脸上还扎扎的,他们这一群人。都是觉得徐晓是因为徐霞家里的钱才跟他结婚。但是徐晓的才学,他们是不得不佩服。
李石道:“是啊,字好看,这东西的确,高考不会丢,但是他卷子最多只能得五分吧。”
正纸脸上有点忧愁的道:“对呀,是。”
一开始李石和正来报道的那段时间。
大家都觉得他们父母,有点起名太随便。
他们一读他们的名字的时候不为直接笑了起来。
“李石”谐音“历史”
“正纸”谐音“政治”
让他们公然大笑。
他们两个人也脸红。
他们的名字的确有一段时间,他们也觉得名字是谐音,只不过是他们恰巧那个姓氏,所以名字便这样靠谐音来起的。
他们老师来搜了一个学校的历史,说起学校,他们说的不是自己的上班的教学生的学校,而是学校是什么时候有开始有的。
他们在网络上搜到的是这个: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中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语文课代表正好要给语文老师送语文作业,恰巧,看了一眼老师,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一下子惊到了。他立刻马上想吐血。
在商的时候就有了,他也知道以前的学校名叫国子监。
他要发疯,那么早的时候就有了。
他觉得风是苦的,太阳是辣的。今晚的月亮是凄凉的。
“不会的题,放弃下一道,考试时间不够,不会就瞎选。”这一原则变成了这些学生们,考试的最强标准。
No,no,no!
学生们这个只是实在不会做的情况下。不然他们不会这样做的,会遵循“三短一长选最长,三长一短选最短,长短不一就选B,参差不齐就选的D,不会时候就蒙C,考试时候C无敌……”如果只有三个选项的情况,对,是的,没错,他们的确会瞎蒙。
“不会的题,放弃下一道,考试时间不够,不会就瞎选。”这一原则就是他们最低触的原则。
学生们想说一句话但又不敢说,他们在心中说:老师,不要小看我们这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