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和熹皇后秘史 > 第九十七章 弥留

和熹皇后秘史 第九十七章 弥留

作者:夏莫焱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0-12-12 12:48:17 来源:转码展示1

公元一百零五年腊月二十一日,洛阳大雪。jiuzuowen

雪是从半夜开始下的,鹅毛一般,洋洋洒洒,了无声息。第二天清晨,宫里的人们推开门,惊见一片银装素裹。宫院内的地砖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积雪,踩下去能到小腿肚那么高。宫殿的飞檐朱栏,全部被雪覆盖,变成了清一色的雪白。老树枯枝上也压着沉沉的雪,一有人从底下走过,积雪便扑簌簌从枝桠上落下来,仿佛下了一场梨花雨。

洛阳城几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宫里的老人儿们纷纷感慨。

大雪覆盖的不仅仅是宫墙砖瓦,还有通往广德殿的路上隐秘的踪迹。

在这个大雪纷扬的夜里,刘肇召见了三个人。

子时三刻,一辆马车从太尉府出来,由东便门进宫,一路未作停留,直至广德殿外,车中人俯身下车,迎着漫天飞雪走进大殿。

朱奉早已佝偻着腰在殿外守候,见到太尉徐防走上前来,一声不言语,迅速将他引至内殿,径直走到龙榻之前。

徐防也已数日未见龙颜,如今一见龙榻上的刘肇,便已知油尽灯枯,不禁怆然涕下,跪伏于龙榻前不能自已。

刘肇在朱奉的搀扶下艰难的坐了起来,也只能勉强靠于枕上。他虚弱无力的吩咐道:“爱卿不必多礼,朕时日无多,今日召你入宫,是有要事相托。”

徐防连连叩首哽咽道:“陛下千万不要这么说,陛下真龙天子,万乘之尊,必能化险为夷,眼下最要紧的是保重龙体啊······”

刘肇有气无力的打断了他,轻轻的说出四个字:“徐防接旨。”

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而肃穆。侍立一旁的朱奉早就准备好了,他从容的将手中金黄色的锦帛徐徐展开,声音刻意压低却又十分清晰的念到:“太尉徐防,褆躬淳厚,垂训端严,兹擢升太傅,教,统领军政大臣,钦此。”

徐防错愕片刻,他明白这是皇帝在交代后事了,皇帝要将大汉最高的军政大权加诸于自己身上,他强压住心中的悲慨,庄重的拜道:“臣,接旨。”

在接过锦帛的那一刻,徐防分明感觉到了千钧的重量。然而此时此刻,他纵然战战兢兢,亦必须承受这千钧之重。

“太傅,”刘肇唤道,同时努力将沉重的双眼睁开了一条缝,直直的盯着徐防,一字一句道:“朕,大限将至,新帝年幼,边塞不稳,朕,放心不下啊······”

“陛下,陛下啊······”徐防泣不成声道。

刘肇眼中亦含着泪,艰难却又坚决的继续说道:“今日,朕将军政大权交付于你,将新帝,也托付于你。因为朕深知你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从不徇私之人。所以,朕要你对朕立誓,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你,都要以大汉天下为先,以力保皇嗣正统为先,全心全意辅佐新帝······决不,决不可,令旁人,染指江山社稷······”

“陛下······”徐防深深拜倒在地,涕泪纵横道:“老臣,谨遵陛下旨意,以大汉天下为先,以力保皇嗣正统为先,全心全意辅佐新帝,绝不令任何外人染指江山社稷,若违此誓,当天诛地灭!”

刘肇支棱着沉重的身躯,看着徐防三跪九叩郑重领旨起誓之后,神情也恢复了一些平静。方才那几句话,似乎已经耗尽了他如今所剩不多的几分心力,此刻他已经无力支撑,便沉沉的躺倒下去。

朱奉见状,随即将哽咽不止的徐防扶了起来,“太傅大人,陛下累了,该歇息了,老奴送您出去。”

徐防紧咬着牙,面向着龙榻,一步一步缓缓的退了出去,他的眼睛始终紧紧盯着那张龙榻,他心里明白,这应该是自己最后一次面圣了。

丑时二刻,刘肇召见了他在弥留之际要见的第二个人,郑众。

五年前郑众被特赦后,作为一个被剥夺了所有权利的普通内侍,在宫中颐养天年。他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因为新任中常侍蔡伦对他尊敬有加,故而宫里上上下下并不敢轻慢于他,但又因为他始终与那个获罪的废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宫里所有人又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这五年来,他深居简出,像一只老龟,沉默的蛰伏在角落里,没有人知道在他那双秃鹫般的三角眼中,究竟隐藏着什么。

郑众没想到自己苦等了五年的机会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降临。

当他从广德殿走出的那一刻,他紧紧握着手中的锦帛,那双黯淡了五年的眼睛再一次迸出了狼一般的寒光。

这是刘肇的第二道圣旨。郑众被加封为“大长秋”,名为皇后的管家,实则另有深意;更为重要的是,刘肇恢复了郑众曾经最重要的权力,那便是统领羽林卫,这就意味着,整个皇宫的安危又重新交到了郑众的手上。

鹅毛般的大雪依旧洋洋洒洒,郑众轻轻掸了掸落在肩头的雪花,蹒跚着向自己居住的北宫走去。前面小内侍打着灯笼引路,借着影影绰绰的灯光背后看过去,这个老人佝偻的后背似乎挺直了一些。

一路上,郑众始终紧紧攥着那卷终将改变他的命运的锦帛,同时不断回味着刘肇对他说的话:

“子幼母壮,大将军邓骘又是皇后的亲兄长,朕担心大汉重蹈当年窦氏乱政的覆辙。朕封你大长秋,今后皇后的一举一动,你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了,万一皇后有任何异动,你可调动羽林卫,拨乱反正,务必力保社稷不落入外姓之手,朕赐你的圣旨,也是密旨,万一之时,你可以凭此密旨行事。”

刘肇见的最后一个人,是邓绥。

彼时已近卯时,大雪纷纷扬扬了大半夜,推开门迈出第一脚,积雪便没到了小腿的位置,秋蓉立即吩咐长秋宫的宫人们清扫道路,却被邓绥责怪道:“都什么时候了,哪里还来得及清扫道路。”

于是两个小内侍打着灯笼在前面开路,秋蓉搀扶着邓绥,深一脚浅一脚的赶往广德殿。到了殿外,远远便瞧见朱奉守在殿门口候着。邓绥将斗篷解下交给秋蓉,吩咐她在殿外等候,随即独自一人在朱奉的引导下走进大殿。

一进到内殿,透骨的寒意便令邓绥忍不住战栗,那是死亡的冰冷气息。

龙榻上的刘肇,平静的躺在那里,久病的人枯瘦的只剩下了一把骨头,脸上看不到一丝活人的生气。

邓绥立在榻前良久,方见刘肇幽幽的将眼睛眯起了一条缝,随即用枯骨般的手指轻轻的点了点龙榻。邓绥会意,轻轻走上前来,在龙榻旁边坐了下来。

她已记不得多久没有这么近的看着刘肇了。此刻仔细看着他,那稀疏的白发,瘦骨嶙峋的脸颊,深深凹陷发黑的眼眶,苍白的没有一丝血色的双唇,全不似一个正当壮年的人,倒反而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邓绥的鼻子忍不住酸了一酸,胸口像是压上了一块巨石,堵的难受。

昏暗的灯光下,邓绥看不清他那半睁的眼睛中流露的是什么神色,是厌恶,是仇视,或者是否还有一丝残余的温情。只听得他沙哑无力的声音打破了死一般的沉默。

“这些日子,朕怠慢了皇后······”

邓绥眼眶中不停打转的泪瞬间崩落,她默默的握住了那只枯瘦的手。

“朕知道,”刘肇吃力的说道:“你的心,从来没有在朕这里,朕不怪你······没有做好朕的妻子,朕也不怪你······但朕相信,你一定会做一个好皇后······”

话没说完,就被一番剧烈的咳嗽打断。每次这样的咳嗽,都牵动着他的五脏六腑一阵剧痛,喉头血腥的味道越来越清晰。

邓绥的心随着揪了起来,她无助的握紧刘肇的手,她感受到生命正在从他的身体中一点一点抽离。

“以后,你将会是大汉的太后,朕,将大汉和新帝都托付于你,新帝年幼,你要将他视如己出,好好养育他,为了大汉,为了天下,也,为了,为了朕······”

弥留之际,他对邓绥说的最后的话,全是为公。

邓绥含泪拜别刘肇后,心情沉痛的离开了广德殿。

她知道,这一次,是死别。她走的每一步,都踩在过去的回忆上,回忆中十二年前那个玉树临风的年轻帝王,那个将她宠到了骨子里的俊美少年。她的心忽然撕裂般的痛。

天已蒙蒙微亮,下了一夜的雪在佛晓时分终于停了下来。

朱奉轻手轻脚的躬身走到龙榻前,踌躇着欲言又止。他极不情愿去打扰刘肇,这可能是他最后平静的片刻了,但是他又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开口,不然一切可能就晚了。

“来了?”正在朱奉犹豫着要开口的时候,没想到龙榻上幽幽传来了刘肇沙哑的声音,看来他并未睡着,但从他的声音听得出来,此时此刻的刘肇已是气若游丝。

“来了。”朱奉喉咙梗住了一下,应答的声音显得有点含糊不清。

“带过来吧。”刘肇艰难的说出了四个字。

“喏。”朱奉抹了下眼角,凄惶的应着,同时退后两步,向着殿门旁伺候的内侍打了个手势。

没过多久,只见一个身着素色绣袍,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女人,战战兢兢的走进了内殿,她的怀里抱着一个用紫红色绣金丝锦被严严实实包裹住的婴孩。走到距离龙榻两米开外的地方,女人停下了脚步,踟蹰着不敢向前。

朱奉走上前来,从她怀里接过了婴孩,低头一看,只见一个百日左右的男婴,正在襁褓中熟睡。肉肉的小脸蛋白里透红,半张着粉嘟嘟的小嘴,虽然闭着眼睛,但也看得出眼睛细长,睫毛浓密,是个俊俏可爱的孩子。朱奉不由心头一热,小心翼翼的将男婴抱紧,走到龙榻前。

“陛下,”朱奉将怀里的男婴向刘肇的眼前凑近了些:“你看这孩子长得多漂亮,像您,像您小时候啊······”

刘肇艰难的睁开了眼睛,他的身体已经完全无法动弹,只能努力将眼睛睁大一些去看看这个孩子,可是他的双目早已因为久病而浑浊不清,此刻这孩子就在自己眼前,他却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他有些失望的闭上了眼睛,缓缓道:“带下去吧,好生照料着。”

“喏。”朱奉将婴孩重新交回奶妈怀里,吩咐内侍将其带了出去,心里默默的长叹了一口气。

刘肇沙哑低沉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最后一道圣旨可拟好了?”

朱奉连忙转身应道:“拟好了,拟好了。”

刘肇的嘴角微微颤抖着,用尽最后一分力气吩咐道:“将所有嫔妃、大臣们,召集到广德殿,宣旨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