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和熹皇后秘史 > 第九十四章 逆龙鳞

和熹皇后秘史 第九十四章 逆龙鳞

作者:夏莫焱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0-12-12 12:48:17 来源:转码展示1

历朝历代,天子的龙体安恙,都是黎民百官最讳莫如深之事,尤其在不太平的年月,这更是危系整个朝代安稳的头等大事。xiaohua1000能体察一二的,大概只有天子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而刘肇的身体每况愈下之快,已经连朝堂之上的普通文武百官都无法隐瞒了。本来就清瘦的脸颊凹陷成皮包骨头,面色苍白的没有一丝血色,周身似乎都散发着一股令人不安的寒气。尽管太医院对皇帝的病情缄口不言,但渐渐的,宫里宫外流言开始暗涌。

长秋宫中,邓绥手中握着从冀州快马送来的家书,蛾眉紧紧蹙了起来。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邓绥一直坚信这一点,就像地动的时候,看似远在千里之外,实则震源或许就在眼前,而现在冀州所发生的不同寻常的变化,必然与朝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对一个王朝而言,庙堂,是永远的震源。

那么,又是什么事情,让蛰伏数年的匈奴人蠢蠢欲动呢?

答案显而易见。

看来,关于陛下病情的消息已经不可避免的流传了开去。自古以来,每个人都会对着天子山呼万岁,可是没有人真正相信有人可以万岁,即便是天子。所以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天子的生老病死并不是最可怕的,导致战乱和动荡的罪魁祸首,往往是天子骤然离世所带来的朝局动荡。因此眼下最令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的,也并不单单是陛下的病情,而是大汉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邓绥定了定心神,随即迅速的提笔写了一封回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到邓骘手上。紧接着,她将已蔡伦召入宫中,对蔡伦下了一道命令:从现在开始,宫中胆敢有私下议论陛下染恙之事者,无品阶者杖责百棍,有品阶者杖责五十,自皇后以下,莫不例外。希望能够暂时压制住宫内宫外汹涌的流言。但邓绥很清楚,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最根本的隐患,还是皇嗣的问题。就在她为此伤脑筋的时候,有人却和她想到了一起。

在邓绥接到邓骘来书的第二日,太尉徐防来到了长秋宫求见。

自吕氏之后,后宫干政便是宫中大忌。故天子健在之际,朝廷重臣单独谒见后妃是极不寻常的。对于徐防此番的来意,邓绥心里猜着了七八分。

得旨入宫后,徐防怀揣着忐忑进入正殿。邓绥宣其平身,随即屏退了左右,开门见山的问徐防道:“太尉所为何事要见孤,不妨直说罢。”

徐防也直截了当的回答道:“臣乃是为皇嗣之事前来与皇后殿下商议。”

“哦······”邓绥意味深长的应了一声,不动声色的问道:“太尉以为,皇嗣之事应该如何?”

徐防正色道:“臣为大汉社稷,恳求皇后殿下广纳秀女,并择取贤德之人,充实后宫。”

“孤不是善妒之人,况且,孤很清楚皇嗣一事关系大汉的根基,只是······”邓绥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不瞒太尉,孤已数次委婉相劝,奈何陛下······”

邓绥没有说下去,皇家宫闱之事,本不可对外臣透露,不过徐防已经敏锐的领悟到了她话中之意。众所周知,刘肇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未再踏足嫔妃所居的北宫了,大部分时间,他都是独自居住在他的广德殿里,也未曾未召幸过一人。

这些日子,邓绥偶尔还会见到刘肇,莫名感觉到眼前的刘肇,虽然面容不曾大改,却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总有一层若隐似现的悲凉,如冬雾一般笼罩着他,让他离身边的人,离这个真实的红尘世界,都越来越远。

一阵压抑的沉默后,邓绥将思绪拉回到眼下棘手的问题,她试探性的对徐防问道:“太尉以为平原王刘胜,如何?”

徐防却立即摇头,几乎不假思索道:“万万不可。平原王刘胜,虽宅心仁厚,可才思不堪大任,若将社稷交付于他,大汉危矣!”

其实,对于这个选择,邓绥曾经也在心里考量过,可她最终的判断却是和徐防一样,她接着不动声色的追问道:“那么,太尉以为宗室之中,是否有能堪大任之选?”

这个问题来的太过突然,且暗藏玄机。对于一个外臣而言,如果他贸贸然推荐任何一个宗室之子,都难免会有结党营私之嫌。徐防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可是他自忖在如今这般紧要关头,不容他做一个明哲保身之人。

沉吟半晌后,徐防目光如炬的直视着邓绥,言辞坦荡的回答道:“清河王之子,刘祜,天资过人,勤而好学,是为宗室之中佼佼者。”

“喔······”邓绥若有所思的应了一声,心中恍惚一沉,面上仍然不动声色,淡淡回答徐防道:“孤知道了,太尉放心,孤会向陛下进言劝谏的。”

听闻邓绥此言,徐防心中好似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作为宦海沉浮数十载的一介重臣,对眼前这位年纪轻轻的皇后竟有一种莫名的信赖之感。

徐防拜辞而出后,邓绥略有些疲惫的靠在软塌上,陷入了沉思。

清河王之子刘祜,是个不错的孩子,邓绥早有耳闻。据说这孩子不满三岁,便能熟读四书五经,年满五岁就可出口成章,文采不输清河郡一干风流才子。又听闻其对父王母妃极为恭顺,对待下人宽厚仁和,年纪轻轻,便已显露出不凡之态。如今,这孩子也快满十二岁了,如果他是陛下所出,那么立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他毕竟不是陛下所出,虽然清河王乃陛下胞兄,但邓绥不能不记得,他也是曾经的皇太子。不到万不得已,她知道刘肇绝不会选择将江山交给清河王之子。

“秋蓉,现在是几时了?”邓绥起身问道。

秋蓉应声走了进来,答道:“回皇后,现在酉时刚过。”

邓绥吩咐道:“最近桂花开了吧,去采些来,让御膳房配着紫山药、茯苓等物,熬煮一点清淡甜羹,晚膳时候随我送到广德殿。”

刘肇半年前下了一道口谕,后宫嫔妃,未得宣召,非有紧急要事,皆不得入广德殿叨扰。这其中,也包括皇后。故而秋蓉有几分诧异,今日并未见陛下传召皇后,莫非是有什么紧急之事。秋蓉心中忐忑,却也不便多问,马上招呼侍女们出去院中采集。

草草用过晚膳之后,邓绥命御膳房呈上熬煮好的桂花羹,用晶莹剔透的琥珀碧碗盛之。估摸着刘肇晚膳用毕,此刻应在批改奏疏之时,邓绥便略施粉黛,匆匆往广德殿来,秋蓉捧着精致的食盒紧随其后。

及至广德殿门外,邓绥不出意外的被内侍拦了下来,若是其他妃嫔,内侍便直接挡了回去,可来人毕竟是皇后,不敢轻易怠慢,便悄悄通报了朱奉。朱奉听闻皇后前来,立即快步走出殿来,跪迎道:“老奴恭请皇后圣安。”

“朱常侍快请起,”邓绥客气的将两鬓斑白的朱奉扶起,问道:“陛下可用过膳了?”

朱奉毕恭毕敬的回答道:“回禀皇后殿下,陛下约莫半个时辰前用过晚膳,此刻正在批阅奏疏。”

邓绥微微一笑道:“近日天气转凉,桂花新开,孤让御膳房熬了桂花羹,可滋补温润,还有劳朱常侍向陛下通传一声,孤想亲自呈给陛下。”

朱奉立刻便明白了,献羹只是个说辞。但皇后一直以来都是极有分寸之人,这番不请自来想必是有紧要的事。于是朱奉也不敢迟疑,应喏后转身进殿通传。

刘肇近日体力愈渐不支,奏疏批阅的极慢,可即便如此,不过一个时辰,便有昏昏欲睡之感,此刻正斜靠在御榻上,闭目养神。

朱奉轻手轻脚的走到刘肇的身旁,没敢吵醒他。

“何事?”刘肇虽然闭目,却难以真正入眠,往往一点点动静就会把他惊醒。

朱奉低声回禀道:“陛下,近日秋风寒凉,皇后殿下特意采了宫里新开的桂花,熬了一碗桂花羹呈给陛下,滋养暖脾,此刻已送至殿外。”

刘肇淡淡应道:“端进来吧,替朕谢谢皇后。”

“陛下,”朱奉轻声道:“皇后殿下是亲自送过来的,现在就在殿外候着呢。”

刘肇缓缓睁开略有些惺忪的眼睛,脸上没有一丝喜悦,也没有一丝惊讶。

“皇后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刘肇轻叹一声,还是吩咐道:“罢了,让她进来吧。”

得到准许的邓绥带着秋蓉走进了内殿。说起来,她已有大半年未曾踏足广德殿了。暗沉沉的烛火映照下,这座天下最富丽堂皇的宫殿,看起来竟有些落寞不堪。

刘肇直起身来,无言的示意邓绥坐在一米之远的软凳上。朱奉从秋蓉手上接过了小巧精致的食盒,一股桂花的清香瞬间在内殿弥漫开来。

真好,朱奉心想,这里许久没有闻到这种沁人心脾的味道了。

不知是琥珀的荧光,还是桂花的清甜,竟也勾起了整日厌食的刘肇些许的食欲,他破天荒的喝完了半碗甜羹,脾胃间果然多了些许温暖舒适。

邓绥柔声道:“往后,臣妾让御膳房每日都为陛下备一碗甜羹,天气凉了,陛下千万要保重龙体。”

“皇后有心了,”刘肇脸上仍然还是没有什么表情,淡淡问道:“皇后还有其他事情吗?”

邓绥递了个眼色,朱奉和秋蓉都识趣的退了下去。她知道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极有可能会招致刘肇的反感,但她不得不说。

“陛下不觉得这几年来,宫里的人似乎少了许多?”邓绥自问自答道:“特别是吴贵人去岁病故后,宫里愈发冷清了,不如······”邓绥略略停顿,余光探看着刘肇的神色,只见刘肇的目光并不在她身上,而是投向旁边,似乎也没有打断她的意思,便接着道:“不如从民间择选一二佳人入宫,服侍陛下,充实后宫,陛下以为如何?”

刘肇用带着几分诘问的语气道:“皇后什么时候也喜欢热闹了?”

邓绥愣了一下,随即不失分寸的回答道:“臣妾失言了······陛下您看,马上就是岁旦了,民间百姓有句俗语,新年新气象,臣妾想着,皇宫是不是也该添几分新气象了······”

“朕不想劳民伤财。”刘肇抛下一句冷淡的托词,似乎想要终结这个话题。

邓绥却显然是有备而来,和声细语道:“那就不必劳民伤财,其实宫里也有不少佳人,德容兼备,只是陛下这些年日理万机,无暇恩施。臣妾打算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请陛下移步御花园湖心亭,让这些宫人采女们各展才艺,陛下可坐观秋荷,赏乐舞,消遣一二,陛下以为如何?”

只言片语间,邓绥便让刘肇无从拒绝,可是对如今的刘肇而言,秋荷,乐舞,佳人,都不过是乏味的意象。他抬眼看向邓绥,沉沉问道:“皇后不如直言,你,徐防,你们所有人忧虑之事,无非是皇嗣罢了,朕说的对吗?”

邓绥站起身来郑重的回答道:“皇嗣之事,始终是社稷安稳的大事,况且如今边境尚未十分安稳······”

“不必说了,这些朕都知道。”刘肇冷冷的打断了她。这些话,变换着不同的辞藻,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他已经听了无数遍了。他厌恶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仿佛是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要安排他的身后之事。他最信赖的臣子是这样,现在他曾经最喜欢的女人也是这样。这让他更加厌恶。

这样的话,邓绥也不是第一次说,只是以前,当刘肇面露不悦时,她不得不识趣的停止劝谏。可是如今刘肇日益孱弱的身体,还有来自冀州城外虎视眈眈的匈奴人,让她不得不继续说下去。

“陛下,您见过血流成河,白骨森森吗?”邓绥的双眸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声音温柔却又沉重:“臣妾见过,在塞外的沙场,那些穿着汉军甲胄的年轻人,一个又一个,倒在匈奴人锋利的长刀下,也许千里之外,某个僻静的村庄里,他们的父母,还有妻子,正在望穿秋水等着他们归来,而他们残破的躯体却永远留在了远离故土的一片不毛之地······”

“别说了,”刘肇用有些疲弱的语气缓缓打断了她,嘴角拂过一丝讽刺的苦笑:“看来朕若不纳妃不生子,就成了汉室的千古罪人了。”

邓绥低下头去,轻声道:“臣妾不是这个意思······”

“你的提议,朕允了便是。”刘肇冷冷的丢下这句话,随即缓缓闭上了眼睛,摆手道:“朕累了,皇后请回吧。”

邓绥默默起身跪安,她知道此时此刻,刘肇大概已对自己厌烦至极。就在退至殿门时,刘肇的声音幽幽在背后响起:“皇后,莫要忘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也请转告邓骘,朕,还在呢······”

像是一盆冰水陡然浇灌了下来,彻骨的寒意从头顶蔓延到全身,邓绥声音微微有些颤抖着答道:“臣妾,谨遵陛下教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