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汉末孤峰 > 第392章 背后一刀捅

汉末孤峰 第392章 背后一刀捅

作者:冬天里的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11-13 21:48:37 来源:转码展示1

诸葛亮是自己屁颠屁颠地来找刘备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三顾茅庐。kanshushen

关于原本的历史上有没有三顾茅庐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已经快要打起来了。《出师表》上说有,但《魏略》和《九州春秋》上都说压根就没那回事,说是诸葛亮自己去找刘备,吃了饭之后,别人都走了,他诸葛亮还是赖着不走,硬是要找刘老板聊聊,聊过之后,才引起刘老板重视的。

不过,在这一世,没有任何争议了。

诸葛亮在用计摆脱了黑冰阁的“强请”之后,便意识到了危险。觉得此时此刻,只有呆在军营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诸葛亮就通过徐庶的关系,见到了刘备。

而刘备呢,见到诸葛亮后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因为,正是由于诸葛亮的那一封书信,才使刘备有了今天的成就!

刘备二话不说便让诸葛亮做了左军师,也就是首席谋士,而徐庶则为右军师。

酒过三巡之后,刘备对诸葛亮道:“如今宛城钱粮丰足,本将想要再多征些兵马,你看如何?”

诸葛亮反问道:“主公想要再征多少兵马?”

刘备道:“当下钱粮不缺,再征三万五万皆可。”

诸葛亮道:“乱世争霸,自然是兵马越多越好。不过,属下以为,主公当下没有必要急着扩军,当务之急,乃是疏理民政。只要疏理好了民政,那刘镇南(镇南将军刘表)手上虽有二十几万大军,亦不足为虑也。”

这话说出来,就是要献计的开场白了。

刘备福至心灵,赶紧谦虚地说道:“还请孔明先生教诲。”

这话说得有多低调?

想想吧,刘备贵为皇叔,成名多年,手握重兵;但诸葛亮此时还是一个年方弱冠的青年学生,而刘备却对诸葛亮以先生称呼,还请诸葛亮“教海”。这种态度,怎不让诸葛亮感动?

诸葛亮感激地看了刘备一眼,却也并没有在这称呼上纠结,而是直接说道:“夫争霸天下,不惟强军,当军事与民政并举,军强且民附,才是王道。军事与民政,就像将军你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有两条强壮的大腿,才能站得直,走得稳。”

“言之有理!”刘备先点了个赞,接着又问道:“在民政方面,孔明先生有何良策?”

诸葛亮道:“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荆州百姓的现状。现在的荆州,因为战乱较少,使得大量百姓因避难而来到了荆州,这些前来避难的人,几乎占了荆州人口的一半。

但是,这些避难的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统计和安置,现在基本上都还是黑户口。所以,将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户齐民”,把人口弄清楚,再把人口安置好。这是治理民政的第一步,试问,连人口都没“编户”,又怎么谈得上治民呢?”

刘备点了点头,表示“严重支持”!

接下来,诸葛亮又道:“在完成了将军控制的宛城及宛城以西各县之后,将军就可以逼迫刘景升了。”

刘备问道:“孔明有何妙策逼迫刘镇南?”

诸葛亮道:“其实很简单,将军现在不差钱,直接宣布免税,不仅宣布对将军控制的地区免税,还要直接“越权”宣布对整个南阳郡免税。”

刘备道:“这合适吗?本将并非南阳太守。”

“这有何妨?”诸葛亮道:“宛城乃是南阳郡的治所,将军居宛城,虽无太守之名,却有太守之实,既然刘景升不给将军太守印授,那咱们就自己弄一个好了。反正这天下,自制印授者已经多得数不清了,再多一个南阳太守的印授,又有何妨?”

徐庶在旁边,也开口劝道:“主公干的是免税的大事,此令一出,谁不高兴?不论是士族或百姓,都会支持主公免税的决定,毕竟,没有人会跟自己的钱粮过不去,除非那人是傻子。有了百姓的支持。将军就是真正的南阳太守了。至于刘景升,他同不同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备强忍着心中的快意,装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道:“不妥不妥,这样一来,恐怕刘镇南就要与我彻底翻脸了。这实在不是本将所愿看到的就情啊!本将这心中,实在是过意不去啊!”

说罢,刘备眼巴巴地看着诸葛亮和徐庶,那意思,分明是希望诸葛亮能为“以客欺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徐庶见状,开口说道:“义有大小之分,兄弟之义为小义,国家之义为大义。今刘景升虽对主公有恩,但其才能不足以为天下拔乱反正。主公以救汉室江山为己任,又岂可拘泥于“兄弟小义”而舍弃“国家大义”,这个借口……呃,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吧?”

“这个……这个理由是很充分。”刘备道:“可还是难免让“不明真相”的人所诟病啊。能不能有更好的法子?”

诸葛亮道:“可用矫诏,假称天子密旨。”

“天子密旨?”刘备心中一动,对诸葛亮道:“本将在许昌时,曾得到天子衣带血诏一副,若用衣带血诏为辅,再伪造一副南阳……不,一副荆州牧的圣旨,则名正言顺矣。只是……”

说到这里,刘备又故做不忍道:“只是衣带诏若是被本将泄露出来,许昌城中的董承等人就麻烦了,恐怕连天子,也会很麻烦。若让世人知道本将为夺荆州而公然泄密,更会诟病本将的不忠不义。”

“主公仁义!不过,请主公听我一言。”诸葛亮道:“董承等人,乃无谋之辈,又岂是曹操对手?董承等人欲行蚍蜉撼大树之事,本就难逃败亡一途。主公暗中泄密,并非背叛,最多也只能算是废物利用而已。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如此良机,切莫错失。”

徐庶也跟着劝道:“行大事者,在小节上岂能样样顾岂?我们只要让董承等人抢先发动,让天下能都知道有衣带诏之事,然后,主公再假借天子血诏而取南阳郡乃至荆州,都名正言顺矣。”

刘备还是有些犹豫。觉得还需要更多一些理由来自圆其说。

诸葛亮见状,满脸疑重地问道:“主公可知今日之险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