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背负着双手,微笑道:“你们兄弟二人不少日子没见了吧……这样,我就不在这里碍眼了,秦王派人引我去见永历帝,正好,你们兄弟也唠唠家常、叙叙别情。maixi9”
孙可望目光一凝,随即笑问道:“吴王突然随我二弟前来,之前也没个照会……不知吴王见我皇所为何事?”
吴争笑道:“倒也称不上什么大事。”
孙可望脸色一沉,“如今我皇将一应事务皆交托于本王,吴王若有事,不如说于我听便是。”
吴争回头看了一眼李定国,依旧微笑道:“说与秦王听倒也未尝不可……只是,我怕秦王做不了主啊。”
孙可望沉声道:“我是秦王,位尚于二弟的晋王之上,有何大事是我不能决的?”
“如此甚至好。”吴争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同为反清,相望相助是为情理,可我军救援商城,已入河南汝宁、开封二府,收复沈丘、项城、新蔡等地,如今商城之困已解……怎么着,永历帝也得给本王一个交待吧,贵朝总不能行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事吧?”
孙可望一愣,这事他还真没想到,原以为吴王与李定国同来,是李定国请的外援,可不想,吴争是为与永历朝分地盘来的。
孙可望半信半疑地看着吴争。
吴争突然喝道:“怎么,秦王也欲和晋王一样,来个一推三不知?那本王把话撂在这……贵朝要是不给本王一个满意的说法,那得看灌水河岸我数万将士答不答应!”
吴争虽说较李定国、孙可望年少,可这种经历战场、手掌千万人生杀大权,养成的肃杀气势,这一声喝着实惊到了孙可望。
孙可望不由得向李定国望去,“二弟,这……这是怎么回事?”
李定国脸沉似水,“若说是钱粮,我也就做主了,可事关六、七座城池……只能请陛下首肯了。”
孙可望信了大半,既然二人不是同路的,那这事就好办。
让吴争去见皇帝,自己扣着李定国,想来不至于出什么事,就算吴争施诈,有李定国在自己手中,吴争总得投鼠忌器。
于是孙可望换了张笑脸道:“吴王多虑了,我朝岂能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事……这样,本王这就派人引吴王去见我皇。”
吴争闷哼道:“如此甚好……之前失礼,还望秦王不怪。”
“不怪……不怪,吴王有恩于我朝,怎会怪呢?”说完,孙可望冲门外大喊一声,“来人,引吴王进见陛下。”
趁着这个空隙,吴争与李定国眼神交流,李定国微微点头,吴争一笑,出门而去。
……。
朱由榔很意外,吴争居然来见自己。
“久闻吴王忠肝义胆、文武双全,朕一直想一睹吴王风采……哎,可惜……你瞧瞧,竟是在这般处与吴王见面……。”
朱由榔说着说着,由满面笑容转饮泣起来。
吴争不好去打断,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崇祯的堂兄弟。
朱由榔脸容清瘦,五官端正,三寸疏须让整张脸显得有些仙风道骨一般。
是可惜啊,已经不惑的朱由榔,原本真该是个有为之君。
得怪朱棣,抢了亲侄的皇位,却生怕后代重演这种恶事,于是将所有宗亲,都圈起来当猪养。
于是,这帮亲王、郡王不学无术,整日里游手好闲、欺压民众,反倒将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阴谋诡计练得是炉火纯青。
要是朱由榔当真是个中兴之君,吴争倒省事了,挟平天下之功,拥立朱由榔,封疆大吏那是少不了的,与其争那位置,令苍生苦难、流毒天下,还不如急流勇退,成就身前身后名。
但吴争此时,已经对朱由榔非常失望。
册封孙可望为秦王,置李定国于何地,置数十万为明浴血抹杀的大西军于何地,置二十万争战六载、付出了数万将士性命的北伐军于何地?
若一个背主弃义、首鼠两端之人,都可以位列百官之首,那等于在“啪啪”地打着天下忠义之士的脸。
忠诚不容亵渎!
这便是吴争绝对不会容许朱由榔染指大位的主要原因。
当然,此时,吴争还是有求于朱由榔的。
“吴王在东南沿海之壮举,朕日夜心向往之,时常恨不得插翅飞去苏杭,与吴王一述仰慕之情、畅谈天下大局……。”
吴争谦逊地应道:“陛下谬赞了……六年前,争只是个从七品哨官,嘉定一战,家叔率三千勇士明知力不如人,却死战不退,最后皆慷慨就义……争中箭昏迷,被僚属在决战前救出战场,才得以幸存……每每想起那场恶战,心中戾气便不可抑止,故立下誓言,当以毕生反清……!”
朱由榔听得津津有味,啧啧咋舌,感慨道:“若大明文武,多几个象令叔这般忠勇……何至于亡……细思之下,可谓肝肠寸断!”
说到此处,朱由榔昂头道:“朕也曾立下誓言,此生必以驱逐鞑虏、复我宗庙为己任……可朕知道,这凭朕一己之力实属于妄想,须仰仗象吴王这般的忠勇之士……。”
朱由榔一边说,一边目光炯炯有神地扫视着吴争。
吴争突然想笑。
自己可是建兴朝的吴王,而朱由榔一见面,就已经开始延揽了。
这不是挖墙角是什么?
这不是平空恶化两朝关系吗?
吴争心里微微一叹,都什么时候了,为上者还是想着巩固自己权力。
想当年,鲁王朱以海与隆武帝互相掐架,都不承认对方,相互斩杀来使,外族都打到长江以南了,一个临时的流亡政府,不想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居然还在争执谁是正朔,可不可笑?!
吴争不打算与朱由榔兜圈子、打哑谜了。
“陛下,我今日进见,所为一事。”
朱由榔脸色微变,他看出了吴争的生硬。
但依旧拭了拭眼角的泪痕,微笑道:“吴王尽管直说。”
“眼下局势,看起来我军与大西军高歌猛进,短短二年间,清廷连连失城丧地,可瘦死的骆驼尚比马大,这两年中,清廷的军力却未能大幅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