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确实没有让郑森太吃亏。gsgjipo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东藩岛的东宁城,正式被更名为承天府,郑森以延平郡王之名义入驻承天府,成为第一任东藩安抚使。
这很荒诞,因为郑森是永历朝的官,却被吴争一个义兴朝的吴王任命了。
可没有人去质疑,因为这里的吴争,拥有着对整个东藩岛的生杀予夺之权,甚至包括那些受红毛雇佣的土著治安军。
而吴争与李定国的会盟,让吴争有了任命郑森为东藩安抚使的大义。
当然,这需要郑森自己的同意,可郑森能不同意吗?
吴争的“威逼利诱”,以结果非常明显,如果郑森不接受李定国和吴争的整编,那么,郑家步军和水师将成为无根之萍,两方弃之不顾的结局,就是郑家步军被闽粤清军围攻、水师被番人联合舰队击溃。
当然,郑森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永历帝上告。
可永历帝此时绝对宠信救他于危难的李定国,又怎么可能去帮这个听调还不听宣的郑森呢?
郑森有选择的余地吗?
没有。
所谓存在即有理嘛。
虽然远在海外,但正如吴争所说,确实是名正言顺的一方诸侯了。
自此,三方对于东藩岛主权和利益的战争,终于以最后和平谈判解决的方式平息下来。
所有海商,都为之大松了一口气,在三方水师、海军的共同巡航下,南海海贸变得益发繁荣起来。
郑森麾下步军随后被大西军整编,水师被吴争整编,王一林的陈钱山水师正式更名为南海水师,触角渐渐南扩。
当然,郑森还是带走了一部分军队,数量还不少,有二万人左右,随他入驻东藩,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土著需要被王法教化嘛。
在江南开始进入休养生息之际,大西军开始了扫荡湖广、闽粤清军残部。
与其说,是李定国一人在战斗,不如说是北伐军换了身衣服,在与敌搏杀,广信卫在高一功的率领下,从湖广一直打到福州。
其部屡战屡胜,所向披靡,在当时,高一功部因为军服的左袖上比大西军多一条红绸缚臂,被世人称为“红绸军”,一时风头无量。
三个月,仅仅三个月,也就是这年年底时,湖广、闽粤清军残部被一扫而空,黄河以南,洞庭湖以东,半壁江山正式易手,世人皆称北伐之日不远矣。
……。
义兴三年年末。
新君朱莲壁改元为建新,定次年为建新元年。
无独有偶,北方清廷也有大动作。
刚满十四的小福临祭天告祖,正式亲政。
福临亲政之后,随即颁布诏令,以嗣睿亲王多尔博封藩兖州、英亲王阿济格封藩雍州。
同时,福临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
还有,擢升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为吏部汉尚书。
擢升太常寺少卿汤若望为太常卿……等等。
福临还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汉、满民族矛盾的措施,推行洪、范等人一直灌输给他的人皆平等的主张。
可惜的是,虽然小福临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的设想、计划被无限期地搁浅。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圣旨出不了宫门。
也对,这朝堂之上,洪、范等汉臣虽然权倾朝野,但京城之中,掌握最大兵权的还是满人。
想要颠覆满、汉地位,不是一张嘴,抖嗦几下就能解决的。
关于利益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厮杀,不见硝烟,却比硝烟更烈。
不过,年少气盛的福临,终究没有按捺住他心里对多尔衮的憎恶。
在他亲政后不久,就忍不住动手了,原吏部满尚书谭泰,被福临以结党附逆之罪名,下狱论死抄家。
结党附逆,结谁的党,附谁的逆?
自然是摄政王多尔衮了,满朝文武个个心知肚明,由此,没有一个人敢出声,也不愿出声,谁会傻得为一个死了的人去得罪皇帝?
但一样没有一个人落井下石,因为多尔博就藩兖州,手中十万大军,那可不是吃素的,谁能保证,万一自己在京城落井下石之后,能不能见到明日的太阳?
多尔衮死后形成的权力真空被三方迅速抢占。
福临自然是瓜分最多的受益者。
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位居第二。
济尔哈朗有幸位列第三。
但有一人,占了好大的一个空子,那就是钱谦益。
这老滑头对柳如是用情倒是很深,可惜,柳如是被多尔衮抓捕之后,下落不明。
就连最后刚林、祁充格收了钱谦益大笔的银子,私纵了钱谦益,柳如是也一样没有音讯。
局中人都猜测,柳如是怕是死了吧。
钱谦益“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也是,对他来说,“悲伤”总该有个度吧?
忠诚也该有个底线,譬如对“大明”。
见缝插针,抱住福临大腿的钱谦益,于是就得了一个大便宜,从礼部侍郎(其实已经被多尔衮私下黜落,半年多没去上班了),直升为礼部汉尚书,可谓一飞冲天啊。
时人都感慨说,这真是个黑心肠的“不倒翁”。
天下大势,以一种无法看懂的变化按它的轨迹运行着。
但总得来说,从这新的一年开始,华夏遍地的烽火渐渐开始熄灭,混战了近十年的土地上,难得有了一段与民休养生息的舒坦日子。
只有西北方向,不管是建新(义兴)、永历、清廷都无法左右的大顺军残部,依旧在与清军厮杀,为得就是土地、人口,不过规模都不大,清军也就阿济格部在参战。
虽说是“和平”了,可没有人认为是真正的太平了,就连杭州府坊间的卖油郎都知道,北伐,就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相较于当年吴争带数百人回到绍兴府时,民众的迷茫和无助,此时的民众哪个不自信满满,似乎,光复顺天府,易如反掌,就在弹指之间。
可谁能真正明白,光复之后,又该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