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寒门新贵(科举) > 第26章 双喜临门

寒门新贵(科举) 第26章 双喜临门

作者:月白作秋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21 20:06:05 来源:文学城

“二弟,小弟,这么大一笔钱,我和你姐夫实在是……”

谢富道:“姐,姐夫,钱就是要大胆花出去才能生财,我也知道这样把钱给你们武断了些,但无论如何总是比放在钱庄吃利息强的,我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哪怕赔光了我也乐意。”

谢熠也道:“二哥跟着董掌柜当了一年学徒,有他们生意人的想法,你们就不用忧心什么。”

谢富更能进一步看穿谢容和赵正的忧虑,说道:“这钱对我来说也是小钱,明年也就赚回来了,而且我和三弟留了一些我们额外使用的,姐姐和姐夫真不用顾虑什么。”

谢熠:“实在不行,这钱算是二哥借给你们的,到时赚钱了还了就是。”

听他们两人这样一番话,谢容和赵正心里的忧虑果然减轻许多,在他们眼里,谢熠和谢富早就不是小孩了。

“既然是这样,这钱我们就收下了,若是赔了,姐姐和姐夫砸锅卖铁也还给你们。”

谢富笑道:“大姐不用这么说的,一家人互相帮着,我们一起把日子过好来。”

谢容连连说好,赵正便连夜更改了计划,原定在旱地那边先盖三间新房,现在增加到六间,至于购买织布机的事,得等到明年开春之后,由谢富和董昌浩商量着购置。

如此说定,翌日天还没亮,一家人就全都起来了,因为是地基破土动工,乡下人讲究吉利,要请风水先生过来“作法”,就是在地块四周插上木棍,贴上用红纸黑墨画的符纸,算是得了保佑。

赵正请了六个建宅挖土的师傅,招呼过早饭,连同谢熠三兄弟,扛着锄头挑子各种工具,就到地上开始热火朝天干起来,令人意外的是,隔壁赵家大屋的,也就是赵正的几个大哥,竟然也来了两个要帮忙,但是被赵正劝了回去。

这种人情他不沾。

如此,谢熠便跟着两个大哥在这边帮了半个月忙,中途董紫宁和董墨言又来了一次,带了许多肉和米过来。

然后就临近年关了。

这时地基早已完工,因为有了谢熠三兄弟帮忙,他们又带了牛车过来,这时已经在宅基地上开始垒砖了。

临近过年便先停工,谢熠和两个大哥回家去,牛车依然还留在谢容和赵正家这边。

过完年,陈氏留在家里,谢明和谢长福过去帮忙,说是尽量赶在开春春耕之前完工。

谢熠和谢富则回到镇上,谢富继续炼盐,谢熠照旧到书院上学。

对谢熠来说,这一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他十四岁了。

也正是这一年,他正式拜许益山为师,进入青川书院的甲班,开始全新的科举学习。

谢熠刚到书院一年便进入甲班,特别是他得到许益山取字收徒的事情传出来,自然引起不小的轰动,也有一些乙班和丙班的学生不服气,发出质疑的声音,说是谢熠私底下花了钱或者找了董墨言家的关系。

这在书院引起不小的风波,甚至有些先生和家长都提出质疑。

但是许益山既然收了谢熠做关门弟子,自会帮着谢熠料理这些事。

所谓姜还是老的辣,许益山将谢熠去年的年终考卷要回来,让惠正阳在书院门口张贴起来,于是所有进出青川书院的学子都看到了谢熠的答卷。

要知道,这考卷可是县试的四书题,还有一道试贴诗,许益山将谢熠的文章和试贴诗公布出来,并且他亲自在旁边增加了批语,点名谢熠才进书院一年,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那些质疑的学生瞬间缄口,便是甲班的老学长也都心服口服了。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许益山这棵大树,谢熠可谓如鱼得水。

许益山是举人出身,还曾经三次去京城参加会试,前前后后历经十数年,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这些经验对谢熠来说可就无比珍贵,相当于有一位先行者在前面领路,谢熠少了很多弯路。

最最重要的是,许益山除了学问功底深厚之外,他还可以让谢熠借用“潜规则”。

这是科举考场上的一个“公开的秘密”。

拿最开始的县试和府试来说,县试主考官是知县,府试主考官是知府,这两场考试能否通过全凭知县和知府的个人判断,那么当知县和知府得知谢熠是许益山的关门弟子时,不用多说,县试和府试基本就稳妥了。

当然,这不是作弊,谢熠也用不着借许益山的面子才能通过县试和府试,只是说有了许益山,他的科举之路会好走很多。

如此,谢熠在许益山的敦敦教导下,疯狂汲取科举学识,他的文章越发厚重,他的书法越发齐整,他的诗歌越发灵动,当一个人选择用诗书装点自己的时候,他就会透露出才气,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抵如此。

到得年中,也就是兴宁八年的五月份,谢熠跟许益山请了三天假期。

当天傍晚,他提前回到炼盐房和谢富集合。

谢熠进门便问道:“怎么样?”

谢富道:“东西都买好了,爹和大哥在牌坊那边等着咱们。”

谢熠道:“你这边呢?”

谢富:“也安排好了。”

谢熠点了点头,再不多言,和谢富一起去牵马,由于这半年间谢富已经得到董昌浩赏识,时常带着他去往县城府城,谢富为了方便,自己也买了一匹马。

谢熠和他便各自牵马到青川镇牌坊。

谢明和谢长福已经在等了,他们的牛车上装了大大小小半车的东西。

父子四人不多说什么,一起返回黄泥村。

当晚和陈氏吃过晚饭,陈氏里里外外准备好明天的贺礼。

第二天一大早,将贺礼装上牛车,另外带了鸡鸭家禽,一家人便离开黄泥村往七里村去。

原来,今天是贺谢容和赵正家的乔迁之喜——经过这大半年的工期,除了中间春耕一个月停工,谢容和赵正家这边已经建好了六间新房,另外加了两间偏房,用作厨房和杂物间。

这次谢熠一家人就不用经过赵家大屋了,而是直接绕路来到谢容和赵正家的新房。

六间都是整整齐齐的瓦房,和原本的三间茅草屋对比鲜明,如此一来,谢容和赵正那几个还蜗居在赵家大屋的大哥大嫂,倒显得无比局促了。

因为谢容和赵正自己就盖了一座新的赵家大屋。

这些七里村的人都心知肚明,亲戚朋友也都看在眼里,只是大家伙看破不说破罢了。

谢熠一家人到时,谢容和赵正的新居已经聚满了人,基本都是赵正家这边的亲戚和同村乡邻。

看见谢熠一家骑了两匹马,拉了一辆牛车的东西来,自然引起诸多瞩目,种种议论。

“赵正结了个好亲家啊!”

“容婶子有个好娘家。”

“你们是不知道,前两年他们家有多难,赵家这边啊……”

声音压低了,无非是说赵家对谢容和赵正不公平,现在谢容和赵正自己建了新房,从赵家大屋那边搬走,赵家人脸上如何不好看云云。

谢熠听得只言片语,只是一笑置之,这些对他来说已经重要了,重要的是谢容和赵正过上好日子。

而谢熠也明白,当一个人,一个家庭经济状况变好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先前那些冷漠、嘲讽、诋毁也就自然而然土崩瓦解了。

当然,对他来说这仅仅只是开始,后面他还会带领这两个家庭走得更高,更远。

谢容和赵正亲自出来迎接了他们,两口子给谢长福和陈氏奉茶,其他来帮忙的人也给谢熠三人倒了茶。

谢熠等人才坐了一阵,董墨言和董紫宁也到了,谢富提前把消息跟董紫宁分享,他现在和董紫宁是无话不谈,董紫宁得知之后,也背了一份礼物,拉着董墨言一起来了。

“哎呀。”

董紫宁感慨起来,“我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跟谢熠说姐姐和姐夫家迟早盖新房子的,这才两年多点就一语成真了哈哈。”

谢容道:“那也是董掌柜照顾我们家二弟三弟,我们也跟着沾了光。”

董紫宁道:“还是姐姐和姐夫自己争气,我们家是锦上添花,而且依我看,还是谢富和谢熠帮了我爹呢。”

众人开始笑了起来,谢容只是说董紫宁的嘴还是像以前一样伶俐。

不过董紫宁可没有说夸张的话,因为谢富接替谢熠炼盐之后,董昌浩终于用细盐这个杀手锏把生意做到了县城上,在县城上开了一个盐铺,从年初开始,他就和谢富在青川镇和县城来回跑动,后来更是把董墨程派过去当了大掌柜,现在已经站稳了脚跟。

当然,这些事董紫宁不可能在这里公开说,只是和谢富、谢熠在心里知道就行了。

在屋里聊了一阵,谢容和董紫宁留下来帮着招呼其他客人,赵正便带着谢熠等人去看将来的布置。

“将来这三间房都用来放织布机,也可以囤放丝绸和布匹,毕竟这些东西比较贵重,若是不够,我再加盖两间草屋,这都不是难事,反正地皮是足够用的了。”

赵正领着他们到另外三间房来看,他们已经提前把织布机和其他物料、用具都搬过来了。

当初地基是谢熠三兄弟帮忙打的,自然这样布局的好处。

谢富说道:“那新织布机的事情就要提上日程了,姐夫打算买多少架?”

赵正道:“先买五架,多了我怕你姐教不过来,这些新的织布机村里的人还不会用,等你姐教出了几个熟手,后面再买一批,这样也保险一些。”

谢富:“好,我回镇上和董掌柜商量,尽快跟县城上的布商谈妥,月底应该可以送来。”

赵正:“这件事多劳你费心了。”

谢富:“不说这个。”

他们一群男人在外面看,屋子里面的女人也聊了起来。

陈氏问谢容:“阿容,别怪娘多嘴,你嫁过来也三四年了,新房也建好了,是不是跟阿正考虑要个孩子了?”

谢容是大姐,比谢明还大两岁,谢明今年是十八,谢容就是二十岁了。

谢容道:“娘,我正想跟你说这个事,上个月阿正请隔壁村的大夫来看过了,大夫说是喜脉。”

陈氏又惊又喜:“这……怎么现在才说?上个月就该派人跟我说一声了。”

谢容道:“一直忙着收拾新房,想着等你们来了再说。”

陈氏:“几个月了?”

谢容:“算日子应该有四个月了。”

陈氏:“那马虎不得了,你怎么也不早说?招呼客人的事让别人来。”

随即她又想到赵家这边的兄嫂一个两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那婆母别说照顾谢容了,不添乱就算烧高香,便说:“要不你跟阿正说一声,等新房这边贺完了,你回家来,爹娘照顾你?”

谢容笑道:“也不用这样,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知道,要真回家去了,阿正两头跑也方便。”

陈氏想想也对,她考虑事情向来周到的,只因关心则乱,听谢容说有了身孕一下慌乱了。

她便说道:“等过了秋收,娘过来住。”

到时谢容大了肚子,有她照顾方便,要是把谢容交给赵家那些人,她是无路如何不放心的。

谢容道:“家里不忙就行。”

陈氏道:“安胎还是得看镇上的大夫,你现在四个月了不好走动,过几日我让老二从镇上请个大夫来。”

谢容道:“都听你的。”

陈氏开始交代谢容各种禁忌,什么忌口,什么多吃,样样都吩咐清楚。

最后谢容说道:“大弟今年也十八了,他的亲事是不是该考虑了?”

陈氏道:“我年初就跟你爹商量过了,也找你大弟说过,他说都听我们的安排。”

谢容:“你和爹是怎么想的呢?”

陈氏:“我请隔壁村的四姑帮着留意,选好了两户人家,一个是白盐镇合水村的李家的二姑娘,今年十七,模样很是周正,性格也好,另一个是咱们镇王家庄王铁匠家的大姑娘,年纪大点,十八岁,脾气冲一些,听说能帮家里打铁。”

谢容听了,说道:“咱们家现在状况好了,也有了自己的田地车马,可以考虑镇上的姑娘。”

陈氏道:“你大弟这个人你不是不知道,就爱跟我们操弄田地,找镇上娇养的姑娘,他反而不中意。”

谢容:“也是,那到底怎么说呢?”

陈氏:“让他自己选,回去我就跟四姑说,请她把两家姑娘带过来。”

谢容:“这样最好,人家姑娘也能看看咱家什么环境。”

陈氏道:“嗯,我和你爹也商量了,家里也要加盖新房,不像你们这样盖全新的搬了,而是多加三间瓦房,毕竟老二老三也大了。”

谢容点了点头,这时董紫宁从厨房那边提了热水进来,刚才她帮忙烧水倒茶去了,听见谢容和陈氏说了个话尾,便问:“什么事这么高兴呢?”

谢容和陈氏也拿她当外人,把事情都跟她说了,董紫宁听罢,惊喜道:“真的?恭喜姐姐和姐夫了!今天真是双喜临门,我待会告诉谢富他们去。”

谢容和陈氏听她张口闭口提的是谢富,也知道自从谢富去了青川镇之后,向来跟董紫宁要好,她们也是从董紫宁这个年纪过来的,女儿家的心思便多少看出几分,母女俩对了个眼神。

谢容问道:“紫宁姑娘今年十六了是吗?”

董紫宁点头道:“是啊。”

谢容:“那你和我二弟同岁。”

董紫宁笑道:“对,我和谢富同年的,他刚好比我大六个月。”

谢容点点头,和陈氏对了个眼神,这就说明董紫宁和谢富练年岁八字都对过了。

母女俩看破不说破,点到为止,只让董紫宁歇着陪她们聊聊天,不用到处乱跑,外面安排了人招待。

董紫宁乐得跟她们聊家常,跟她们说了一阵,然后跑出来找机会跟谢富说了,谢富知道之后再传到谢熠等人耳中,他们几个便合计着买些什么东西送给谢容,最后得出结论,由董紫宁回家之后问她娘和大嫂,然后大家一起凑钱给谢容买来。

这真是双喜临门了。

下午开宴席答谢宾客,在新房院子里头摆了十多桌,谢容和赵正平时对村里人都不差,赵家那边又都急着“回心转意”,因此就是宾客迎门,坐满了整个院子,好一番热闹不在话下。

到了晚上,董紫宁非要留下来住一晚,就让一位住在镇上的宾客给董昌浩稍去消息,董紫宁和董墨言留下来过夜,谢熠三兄弟便也不走,只是谢长福和陈氏赶着牛车回去了。

当晚几人帮着谢容和赵正收拾一番,宴席之后洒扫搬运之类的活计不少,有他们在,谢容和赵正轻松多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正是如此。

当天晚上主要是谢容和赵正说了后面的打算,在织布作坊上的事,谢富和董紫宁给了他们不少意见,术业有专攻,谢熠在这里就不多掺和,只是静静倾听,由得谢富发挥,看见谢富说的头头是道,他也衷心为这个二哥感到高兴。

翌日清晨,在这边吃过早饭,谢熠三兄弟为了送董紫宁和董墨言一程,便走青川镇的路,先将董紫宁和董墨言送到镇上,他们三兄弟再回家去。

谢熠和谢富都有三天假期,两人便跟谢明一起回去。

到了家里,吃晚饭时陈氏便开口了。

“你们三个都大了,家里虽然也够地方住,但往后要是来个亲戚朋友什么的,就显局促,我和你爹的意思是多盖三间瓦房,你们三兄弟一人一间,也不用像你们大姐家那样全部翻新重建,你们觉得怎么样?”

三兄弟相互看了眼,最后目光都锁定在谢熠身上,虽然谢熠年纪最小,但在家人心目中,谢熠是读书人,而且是带领全家“发家致富”的那个人,这种事上自然听谢熠的意见。

谢熠昨天听董紫宁说了谢容和陈氏要给谢明说亲的事,知道谢明该娶妻成家了,他们家里确实需要几间新房。

“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不过我和二哥经常不在家,我俩住一间就行了,另一间爹娘你们住。”

谢富也说道:“三弟说的没错,就先盖三间,等明年或者后年,我把钱攒够,我们把老房全拆了,盖一栋新屋,要比刘员外家的还阔气。”

陈氏道:“我们家才几口人,不用那么铺张,够住就行了。”

谢富道:“行行,反正到时候盖房子的事交给我,我来筹划。”

陈氏问谢明:“老大,那加盖三间瓦房的事就这么说定了?”

谢明道:“二弟三弟都这么说了,我自然同意。”

陈氏道:“好,明日让你爹去请风水先生过来看日子。”

谢富道:“我回去再取些银子,长坤叔进镇再让他捎回来。”

陈氏道:“这钱你们都不用出,我和你爹这两年也攒了些,这三间房算是爹娘给你们盖的,不用你们的钱。”

谢富呆了呆,望向谢熠,谢熠道:“听娘的。”

谢富“哦”了一声,低头扒饭。

这件事便也说定了。

在家住了两日,谢熠和谢富返回镇上。

谢熠照常是到书院读书,谢富就忙碌一些,他一边炼盐,一边跟着董昌浩学生意,一边帮谢容和赵正操办那五架织布机,一边也料理着家里盖三间新瓦房的事,不过他向来八面玲珑,并且享受这种连轴转的状态,将事情办得井井有条,很快就帮谢容和赵正那边落实了五架织布机。

与此同时,谢明的亲事也有了着落。

陈氏请四姑帮忙说媒之后,先后将李家二姑娘和王家大姑娘带到了家里,两位姑娘都和谢明见过面,陈氏给了红包,再通过四姑探听口风。

这些年谢家“发迹”的事情虽然不说传遍整个青川镇,但只要有心打听,都能知道谢家这几年蒸蒸日上,而且谢家的口碑在乡邻之家很是不错,因此两家的父母都乐意和谢家结亲。

两家的姑娘对谢明印象也都不差,谢明这种敦实的庄稼汉子,看着就让人踏实。

难题落到谢明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