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海晏河清[快穿] > 第56章 第 56 章

海晏河清[快穿] 第56章 第 56 章

作者:偶尔悲伤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2-03-03 16:47:00 来源:文学城

回来的路途同样不平坦,两人的心情却与来时并不相同。

董宴清从来就是没什么压力的,这会儿却愈显轻松,甚至哼唱起一首林樾没有印象、但很显然从风格上辨析,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歌来。

西北最广阔的蓝天下,那首不知名的歌儿,就这么轻快地敲击着他的心。

董宴清……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这个姑娘,他应当都会或快或慢地被吸引吧。

林樾想,对比如今,他上一辈子也算活得浑浑噩噩了。穿越回到八十年代,他不仅当了几年兵,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遇到了对他来说不管什么时候相遇都会心动的人。

好像没什么不满足的了,只希望这条他想走的路,能更顺一些,他能够记住自己原本的目标,在那条路上不走歪,真的为人民服务。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上一辈子的林樾是个富二代,什么花花绿绿没见过,来到八十年代确实从军营开始的,偶尔他也会怀念过去,但主要是想念以前的美食和舒适的现代生活,暂时却不会想着要是自己有钱、要是自己有权,能有什么样光鲜亮丽的生活。可以后呢?等他真的有了钱、有了权呢?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像现在一样那么坚定。

这种时候他却莫名相信,董宴清会一直坚定初心。

就像她哪怕从未来回到过去,以自己的成绩完全可以去最顶尖的学校、最好的专业,留在首都或其他大城市,却坚决选择了回到贫穷的家乡一样,林樾相信,董宴清这个人比他聪明太多,再加上也是从未来回来的,如果她想要什么,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想赚钱、想站在高处,都对她来讲,都很简单。

可她真的放得下,选择农业,扎根于大西北,从滴灌技术开始,从番茄开始,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其实哪怕是农业、哪怕在西北,她所主导的滴灌技术研究一旦成功,属于董宴清这个人的前途本就不可限量。如今她只是临戈一个农业办副主任,但她还能往上升。

要知道,董宴清如今的学历在这里,这年头的天之骄子可不是说说;她在关系方面也不会差的,毕竟20世纪的华国大学,毕业后同学间的情谊还是挺深厚的。有学历、有关系,还有真本事,她要是一心从zheng,绝对不会差。

结果那天她怎么说来着?话里话外意思都是她不想在这条路上继续走,她只想专心研究,低头种地。

她还曾经说说,选择农业,理由是总要先让人吃饱饭。

不知道她在原本的时空是做什么的,大约也是个醉心科研的人吧。只是那时候国强民富,她大约是可以做些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国家缺的尖端科技;可现下,因为人民还尚未吃饱饭,所以她选择每天来往于田埂间,面朝黄土背朝天。

这种人真的……

好迷人啊!

于是林樾也稍微放松起来,董宴清的歌声停了之后,他也难得地——或者说,自从穿越到八十年代之后,第一次哼唱起属于原本记忆中的歌曲。

尽管这首歌在这里也已经发行了好些年,但他在这里是个没什么文化的退伍兵,按理说是不该会唱外语歌的。

“I see the wind,oh I see the tree,

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

I see the clouds, oh I see the sky,

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

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注:来自约翰·列侬《oh my love》)

董宴清大约没听过这首歌,却也跟着轻轻打着节拍,满眼笑意。

————————————————————————

如果这条路一直开下去,那也很不错。但他们走在归途,总有一个目的地。

他们也总要回到现实,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临戈秋季的播种已经告一段落——对于临戈来说,可以耕种的土地很珍贵,能用作新技术试验田的也只有临时开垦出的新地方了。

这次成规模播种的,也是之前在镇政府后面那块地里成功过的番茄品种。临戈不像疆地,这里穷得叮当响,也没有兵团作为后盾,所以容不得半点损失,连一滴水都显得很珍贵。

只是这次耕种,好歹都给新开垦的土地披上了塑料大棚,好在秋天天气逐渐转凉的时候,保护那些嫩苗苗。各种数据也得到优化,用水和农药的量都得到更好的安排。

临戈镇政府到底还是努力帮他们申请了省级试验田的名头,弄了块牌子,多少有了些资源,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还顺带有了点麻烦。

别看临戈是块被戏称为鸟不拉屎的穷地方,但哪怕在西北,也总能找到不怀好意的目光。

董宴清刚回临戈的第一天,就发现有人绕着试验田大量,有大人有小孩,不过他们还算眼熟,是临戈本地人,老李同志也有安排人管着,所以她就没太在意。

如今临戈的试验田,都归临戈镇农业办主管。因为地方比最初那一片荒地大了不少,多出的新开垦土地还在远离镇政府的镇西,靠近卫生院的地方。

地方大了,原本农业办那些小兵也不够用了,好在现在zf有专门拨款,雇佣当地农民打理试验田的。也因为地方大了,所以老李主任安排了值班表,确保每天都有人去两边看着,甚至每天有人睡在那儿。

在华国农民质朴的想法里,国家要做的事自然是为人民好的,国家圈起来说是试验田的,也一定是好东西。因此试验田的牌子自从挂出来,一些人会过来想方设法看一看学一学,一些人则是当成什么圣地似的,甚至有人跪拜,当然,也有看起来贼眉鼠眼的,大约是连实验田的大棚塑料和水管都想偷……

其实这都很好理解,老李他们见了几次后,也就不怎么管了,只要求别破坏大棚,教育了那些想偷东西的,晚上也会安排人睡在实验田附近临时搭建出来的小屋子,并且专门配了一条狗。

他觉得这么防备,不让实验田被破坏,不让这次的实验被破坏,就够了。所以,那些跑来围观的,见他们没有动手的意思,老李也就都不管了。

可董宴清回来后,不管有没有要求,至少身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她日日都要去两片试验田里看的,几天下来,总觉得奇怪。

她回临戈也有四五天了,见了第一天看见的某个村民三次。这人眉眼间有些滑头,衣服也穿得比较特别,不过几次下来确实没见动手偷东西,只是总背着手走来走去,不知道得还以为在视察工作呢。

小地方自然也有小地方的好,人少、互相都认识,所以董宴清没费什么力气就打听出了来人:

那人姓马,叫马亮,是临戈当地比较有名的混子。他也算是临戈见过世面的人了,原本家里有块在临戈当地算不错的好地,但他吃不得种地的苦,所以那块地一直是他父母在耕种。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马亮曾经去沿海的外省待过几年,不过一直没混出什么名堂。他前两年回临戈了,啥也没带回来,就是穿得愈发“流里流气”。

回家后,他也没有老老实实种地或者进个什么厂,靠着年轻时勉强学的那点木匠手艺,做做零工混日子。但他花钱大手大脚,据说是有10块钱得可着20块钱花,所以始终攒不下钱,也没姑娘看得上他, 30来岁这样的单身汉,在临戈这个80年代的内陆小镇,着实“不像话”。

当然,董宴清倒是不会对人生活方式、结没结婚、单不单身指指点点,她在意的只有一点。

这么个人为什么会对试验田感兴趣?他应当是不打算种地的,大约也瞧不上种地这种辛苦活,从打听出来的言行来看,这马亮,也不太可能为父母种的那块地打探技术。

这种事,可不得警惕起来?

更何况……董宴清发现,他绕着田打转的时候,姿势比较奇怪。有时候他会背着手边走边念念有词,看到人走近了就立即闭嘴,装模作样夸两句这塑料大棚看着真气派;有时候他就蹲在田埂,愣愣地盯着大棚里面瞧;还有一次,董宴清见他绕着水管看了两眼。

也正是这次看到他瞧水管子,董宴清把人拦住了。

她狐疑,却没证据,抓着人也只能借由试验田重要、闲杂人等不要靠近的理由把人教训了一顿。

在这种事情上,再谨慎也不会出错……所以看着马亮离开的背影,董宴清皱着眉想了想,最终还是去找了老李和林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