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205章 梅城召见

海上升明帝 第205章 梅城召见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1-09 12:34:43 来源:转码展示1

严州府城建德,又叫梅城,因南城墙临江一段筑成梅花形而得名。

从三国时始设县治开始,至此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这座临江靠山的古城,朱以海很喜欢,山清水秀仿佛世外桃园一般。

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汇合。

今天天气凉爽,朱以海直接在临江的城楼上召见严州本地的豪强大户们,吹着江风,翻看着账本,朱以海脸色不太好看。

一群本地缙绅大户们也都瑟瑟发抖。

监国给他们赐坐,但每个人都感觉那椅子上有钉子一般,坐立难安,半边屁股微微坐着,撅着身子难受也不敢怠慢。

实在是严州千户周富贵的脑袋还挂在城头上招苍蝇呢。

那一队又一队御营兵,可不是吃素的,新来的勇士镇刘穆总兵,也是个黑脸包公,对本地缙绅们的拜见送礼,既不见人也不收礼。

御营封城查账,查守御千户所的屯田,屯官府的官田学田等,查历年税赋钱粮的账簿,这不是要人命吗?

虽说流水的官,但吏却基本上都是本地,甚至往往还都是子承父业世袭相传的,更别说地主豪强们更是雷打不动的。

现在查账,这拔起萝卜带起泥,谁屁股也干净不了啊。

“严州是个好地方啊,山清水秀。”

朱以海放下账本,终于开口,众人一个个额头冒汗,唯唯诺诺。

“可是这些年,严州的人却出了些问题。千户所的兵没了,田也没了,年年的籽粒粮、月粮都出问题了,府县也一样,百姓头上各种负担连连加码,交的钱粮一年比一年多,可奇怪的是,官府的账面上,却总还欠缴,越欠越多。”

“但是,地方的这些官吏们却是一个比一个过的滋润,一个县衙书吏都能纳七房小妾。”

“家有几千亩地的地主,却从不曾纳过粮服过役······”

“你们说这奇怪不奇怪?”

底下人一个比一个慌。

最后大家都望向方可直,他是方逢年的族叔,方家本是严州遂安县人,在当地仅是耕读传家的小地主,不过随着方逢年的发迹,方家自然也就起来了。

这也是大明以来的特殊风气,考上秀才,算是迈出第一步,而一旦考中举人,不仅有了作官资格,而且立马就变的炽手可热起来,因为举人开始享有许多特权,比如优免等。于是会有许多人投献、寄名,主动为奴,或是把地寄于名下,然后给一大笔钱。

这就跟后世朱以海没事时考些资格证,然后放到一些公司里去,什么也不用管,按月拿钱一样。

那些田主把田寄到举人名下,便可免役,拿些钱给举人,仍然还十分划算。所以从举人开始,大明的读书人就开始成为人上人了。

方逢年在天启朝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可谓前途无量,虽然后来得罪了魏忠贤被削官,但崇祯朝立马得到重用,一路做到首辅。随着他官运亨通,方氏家族在严安那也是水涨船高。

名下的土地越来越多,投献、寄名的也多了,如方可直还在严州府城落户,在这里经营了许多田庄、铺面等。

“殿下,学生等愿立马填补各项亏空积欠。”

方可直咬咬牙,带头表态。

方逢年被免去辅臣之职,已经在邸报明发,方家的顶梁大柱也倒了,虽没定罪而是致仕,但明白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方可直也只能忍痛决定掏银子换平安了。

“亏空该补的都得补,往上倒查二十年,在府县衙门做过官任过吏的,都得填补亏空,这个账必须得平。就算没做官为吏的,可这些年逃税避役投机取巧,不仅投献、寄名等各种方式骗取优免,甚至在优免额之外应纳之税役,也逃避不服。”

大明朝的优免其实是个非常巨大的坑。

在洪武朝初定时,对于士人群体的优免政策其实不完备,适用范围和数额也没能统一确定。到了正统朝才开始确立‘止免杂差’的规定,但也未确定具体额度。

因为坑太大,所以后续不断有官员提建议,要用品级来界定数额。

在弘治朝,终于确立了免丁的具体数额,但未涉及免粮。

到嘉靖朝再次议定时,许多官员仍不满意,所以嘉靖十年,重定了优免则例,增加了免粮一项,但额度不高,仍不能让官员们满意,嘉靖二十四年,再次调整,也就是一直通行到了明末的通行版本,补充了丁、粮、田的互折算法,按品级优免。

可就算是这最终优免则例,也仅是额内限免,超出的部份,该纳粮的纳粮,该服役的服役。

一品免田粮三十石,免丁三十丁,至吏员免田粮一石,免丁一人。

假如一品之家有田粮四十石,人四十丁,则此十石十丁者,凡一切粮长、里长、水马夫、仓斗、库役重差、皆属编派,不准免除。

一个一品京官优免田额是一千亩,一亩准免三升,所以优免三十石,超出的额度仍得征,甚至仅是免田粮和正役。

止免均徭不免里甲。

比如说三饷,按理就不能免的。

举人和监生、生员都是一个额度,免粮一石二,免丁二人,比杂职、典吏等高一档。

致仕官则是原品七成额,闲住官原品五成额,外官是京官的五成额。

从洪武到嘉靖,这个士人优免条件不断修改,优免的范围和额度越来越高,但始终还不能让官员们满意。

甚至在朝廷的则例下,他们还想尽办法偷逃赋役。

比如一个举人,家里本就一个壮丁该服役,然后他接受亲戚或乡邻的土地和人,多一个丁,但也全免,甚至直接让有些人投献为奴,于是丁都不算,田地人口增加,粮役不增半点。

就算把亲戚族人数丁纳入户籍,已经超出额度,但他们往往也根本不缴纳。

反正就是这么牛。

地方的税赋大量拖欠,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拥有许多田地的有钱大户们,想办法优免额度,甚至干脆就不缴纳,官府又只敢往死里逼迫穷苦百姓,于是搞的民不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