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富矿 > 第247章 一个养三个

富矿 第247章 一个养三个

作者:总是觉得累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1-03-24 21:42:48 来源:转码展示1

刘新宇在杨东升耳边嘀咕了一阵。

“这么突然?”杨东升看了一下自己的表格,他还有一个胸透没照。

县人民医院只安排了一台x光机用来做体检,胸透视门口排了一条长队,杨东升刚才就是看排队的人多,这才先去检查其他项目。

“本来不想这么张扬的!”杨东升走到队伍最前面,掏出几张100的,冲队伍最前面的几个人晃了晃,“谁愿意跟我换一下位置?”

赶到市油缸厂,刘康的师弟正在门口等他。

厂门口贴着红纸,很多职工挤在一起看。

杨东升自然不用跟他们挤,刘康的师弟把杨东升带到一间办公室,给他看了原文件。

看完文件标题,杨东升就是一愣。

原本说的混改,现在却改成了直接卖。

瓜州在改革方面一向都是拖苏省后腿的存在,这一次怎么走在前面了?

杨东升看向刘康的师弟,“这是你们争取的?”

“不是!”刘康的师弟摇头,他已经看过了文件。

混改的话,还有国家股份能够起到监督作用,他们就算争取,也是争取不要完全卖给私人。

继续往下看,这份文件主要有这么几个意思:一、要承担厂子所有的债务;二、一个职工也不能辞退;三、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不能低于120,优待退休人员。

“油缸厂的负债是多少?”杨东升问。

“不知道。”刘康的师弟摇头。

“你们油缸厂有多少人?”

“在职的不到500,退休的有1400多吧!”

“这么多!”杨东升吃了一惊。

这样算起来,岂不是平均1个在职的要养3个退休的?

说起来东升一矿的历史比油缸厂还要长的多,但是矿务局还在,那些退休工人都归了矿务局养。

“轴承厂那边呢?”杨东升问。

“轴承厂那边具体是多少,我不太清楚,但是他们的人比我们多!”

“退休的也比你们多?”

“是!”

一天跑下来,天已经完全黑了

杨东升心里已经对两厂的情况,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油缸厂和轴承厂在职职工加一块大约有1000出头。

杨东升不怕这1000多人,只要是干活的,别说一个月120,一个月1200,杨东升都认。

但是那些已经退休,一天活没给杨东升干的,却足足有3000多口子。

我们国家从1986年才开始对国企实行合同制,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之前退休的不在少数。

何况养老只是个小数字,真正的大头是医疗。

以我们国家的预期寿命,这些人还有几十年好活,肯定会活过医改,那时候每年的医疗费,可就太吓人了。

再加上拖欠上游企业的物料费,还有水费、电费,又是好几百万。

杨东升现在真的不想买油缸厂、轴承厂。

这时传来一阵敲门声。

打开门,只见门外是刘康的师弟,还有一个50多岁的男人。

“杨总,这是我师父!”刘康的师弟将男人介绍给杨东升。

工业企业师父带徒弟是惯例,无论你学历多高,只要去了一线,就会给你安排一个师父。

杨东升当年刚进矿上的时候,去井下实习,矿上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师父。

在这些老国企,极为看重这层师徒关系。

前世杨东升他们公司一把手就有一个师父,小学都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却在公司生产处当副处长,据说经常一整天都见不到人,偶尔来了也是一张报纸混一天,照样领工资,领奖金。

哪天如果杨东升也发达了,他那位师父恐怕也会随之升天。

“你好!”杨东升主动向那人伸出手。

这是一双粗糙的大手,杨东升注意到这个人的食指缺了一截,其他几根尚算完好的手指,关节也都严重变形。

这种情况,杨东升在机械厂见过。

这个年代操作机床的工人,退休的时候,如果能10跟手指齐全,会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

“杨总,我冒昧的问一下,您是不是不想买油缸厂了!”刘康的师弟开口了。

“不是我不愿意,老实说吧,实在负担太大!”

杨东升说了一下自己的担心,当然像医改这样还没发生的事,杨东升是不会说的。

“杨总,如果我们保证不报医药费,你能不能买油缸厂?”那名老工人忽然开口道。

“为什么?”杨东升一愣。

“油缸厂已经好几年一分钱的医药费也没给我们报销了!”老工人苦笑了一下。

杨东升心说原来是这样。

没有了医药费,最起码他们还有份退休工资可拿。

“你们不要,但是市里要求必须优待退休人员,传到市里怕还是会成为我的错误,我倒是有个方法,你们愿意不愿意听一听?”

“您说!”

“我想一次性买断你们的退休工资和医药费?”

“买断?”

“是的!我们按照现在的物价、医药费的价格,按照你们的年龄,国家公布的预期寿命,算上通货膨胀率,我一次性向你们买断。你们拿着这笔钱,去做点小生意也好,买股票,买房子也好,要远比依靠公司更保险!”

以这个年代的物价和医药费价格进行买断实在是太合适了,而且预期寿命也比后世低。

这样做虽然损了点,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杨东升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企业负担。

老工人还没说什么,刘康的师弟先说了,“杨总,退休工人未必是厂里的负担!就像我师父,虽然退休了快十年了,但是厂里每次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得把他请回来……”

“等一下!”杨东升从刘康师弟的话里,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你师父什么时候了?”

这个工人看起来也就是50岁出头的样子,怎么会退休快十年了?

“我师父当年为了给儿子腾位置,四十几岁就办了病退!”

顶替父母接班的政策始于1956年,大规模顶替接班是1978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才开始的。

为了给子女腾出位置,很多个年富力强的工人不得不提前退休,导致的结果是工人素质急剧下降,1986年国家不得不废止了这一政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