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风物有信 > 第6章 第六回

风物有信 第6章 第六回

作者:江照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8-14 18:00:40 来源:文学城

杜渝一路飞快,只盏茶功夫,便来到崔氏院外。她长舒口气,抬脚进门,只见几个侍女正在院中清扫积雪,院中的枇杷树下的雪堆已有半人高了。

“十七娘来了。”开口的是崔氏身边最得力的侍女,唤作簪娘。崔氏本打算杜漓成婚时,作为侍妾给了杜漓的。

杜渝对她莫名不喜,连理都懒得搭理。

崔氏是虔诚的信徒,她知晓此刻崔氏必在佛堂礼佛,便在偏厅靠着凭几,接过侍女递上的八棱乐伎鎏金杯,一口一口嘬滚烫的牛乳。

约莫等了两刻功夫,崔氏从佛堂出来,一进门瞧见她这副模样,不由苦口婆心,道:“好歹也是姑娘家,略知礼些,便那般难么?”

杜渝仰起头,甜甜一笑,道:“还是阿娘这里吃食称心。”

崔氏心头一软,便不再训斥她,吩咐簪娘去拿些甜口的点心,又亲自给杯内注满牛乳。

母女二人对坐了,崔氏才开口,道:“我本以为,你在殿下那里怎么着,也得三两日才得回。你家来,可曾与殿下说道?”

杜渝若无其事的模样,笑道:“那是自然,我与殿下说了,殿下赐我鱼符,可随意出入长公主府。”她献宝一般从腰间荷包取出鱼符来,递给崔氏细看。

崔氏已知朝堂之事,心知这鱼符代表为何,手抚过细腻的鳞片,冰凉划过指间。末了,叹息一般:“苦了吾儿。”

杜渝随手拿了回来,仍旧收回荷包,宽慰道:“阿娘这般说,约莫也是认可的。儿虽为女子,也愿在此时刻,为家里做些什么。”

崔氏颔首,道:“阿娘并非迂腐之流,只……郑氏今日来人,约定三年后,择一吉日,为你与崇梵完婚。”

“阿娘,你不会应了吧?”杜渝大惊失色。

茂国公郑致淳嫡长子郑结,字崇梵,是名正言顺的世子。杜、郑二氏同为江南大族,嫡系却有近五十载未曾联姻,这门婚事还是杜老国公在世时定下的。如今郑致淳已官拜户部尚书,郑结在太学进学三年后,于礼部主客司任员外郎,为官一道得礼国公景绍看中,着意栽培,前途可谓无量。

若非杜漓意外亡故,今次回京,杜渝也知晓这婚事是难以推脱的。郑结她小时候也见过,年长她八岁。记忆里是个纶巾书生样,总以自己才学过人而沾沾自喜。

崔氏道:“你待崇梵无意,这我也知晓,还未回信呢。”她眼见杜渝面色顿缓,摇头道:“只这婚事,乃你祖父所定,你要如何推脱?小池,我可与你推延,但你要知晓,事到临头,杜氏是容不得你放肆忤逆的。”

杜渝咧咧嘴,低了眸,口中却道:“躲得一时是一时。再说了阿娘,现下哪有功夫理会这些个细枝末节!”

说话间,簪娘和侍女奉了饭食,将食案铺得满满当当。

食物的香气四溢,杜渝这才觉得腹中火烧火燎。她挥挥手示意簪娘不必伺候,自捏着竹箸大快朵颐,只片刻便是满唇的油腻。

那安西战场上带回的毛病,看来是无论如何改不掉了。

自打杜漓丧生,崔氏心中哀极,直到杜渝归来,才有舒缓。丧子之痛,虽未有一日离散,但日子长久,她也知晓,不能耽于痛楚,置旁人不顾。

崔氏口中提点了两句,但见她吃得香甜,也不愿再说,只在一旁耐心为杜渝布菜,自己没进几口。等杜渝满足地打了个饱嗝,崔氏递上丝帕,道:“得亏是在自己家中,下回记得慢些吃。”

杜渝做了个鬼脸,挨着母亲坐稳,手却牢牢抱住崔氏右臂。

崔氏握了杜渝温热的手背,道:“我想了一天,这千牛卫便是龙潭虎穴,你也得闯上一闯。”

杜渝眉头一凝,道:“阿娘,方才先生也是这个意思。但我有些不明白,阿娘可与我细说?”

崔氏眼见爱女于此道生疏,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道:“殿下熟于政务,且门下遍布朝野,此为优;殿下从未涉足军中,如今满打满算,仅七郎一人,御林军之精锐不过三千在手,此为劣。”

杜渝疑惑不已,李依详谈在先杜从谦提点在后,她是悟了些许怪异之处。面对自己母亲,她终究问了出来:“阿娘,为何……你们对圣人如此防备?圣人有哪里不好么?”

崔氏望着她澄澈的眼眸,心下酸痛——这些腌臜之事,谁能料到,会落在小池肩头?或许这便是世家大族躲不掉的宿命,让无数可怜孩子陷入漩涡,终身不得获出。然而小池此时若袖手,来日唇亡齿寒,下场只会更惨烈。

“并非圣人不好,圣人勤学好问礼贤下士,用功勤俭,是个难得的明君。”即便斟酌多日,下面的话,崔氏也觉得难以开口。

“但若如今大权尽在圣人之手,非但杜氏,崔氏、景氏、郑氏……咱们这四姓皆难安身立命。”崔氏话音方落,杜渝拧紧了眉头,问道:“阿娘,这……是为何?难道之前咱们得罪圣人了么?”

崔氏道:“并非得罪了圣人,而是长安城中,三省六部之内,除了咱们杜氏和景氏,崔、郑家的子弟多居要位。圣人即便胸怀无限,但他要政令通达,如何肯屈居四姓之下?如今四族已然议定,护殿下辅政,等咱们重新在州府布置妥当,以退为进还政圣人,以保全族之平安。”

杜渝愣了愣,道:“那我们为何不依附圣人?”

崔氏道:“先帝是四姓看着长大的。”

杜渝并非驽钝之人,片刻间便明白其中缘由,也很快明白四姓与李依,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她望着崔氏,几经犹豫,才道:“那……十三娘今后……”

“噤声!”崔氏忙拦住了,啐道:“小池,殿下永远是殿下,你们儿时再熟悉,这等称呼,你非皇室中人,不可再用!”

“殿下既已为杜氏媳,自然能保则保。”崔氏低声说罢,又嘱托道:“这些日子,你勤去礼公府上,多与七郎学学。只来往留神,莫让人在背后言语。”

景氏出身寒微,本无实力比肩郑氏,何况崔、杜?至诚年间,景岳以科举入仕,因博闻强识,脾性得昭宗青睐,亦是魏灵芝门下弟子,后留在著作局任佐郎。因上元赏灯,与杜氏女慈恩塔下相识。

彼时一为寒酸书生,一为国公嫡女,本无交结可能。孰料次年上元后,魏灵芝证婚,竟得杜氏女委身景岳。

景岳仍安心于著作局,因其笔意颇佳,多写官员传记,渐渐有了名声。他用笔浑厚,时人公认颜鲁公之意他独得九分,长安贵人多以景岳书先祖墓志为孝。

及至纯德年间,景岳得仁宗赏识,始得重用。这一路平步青云,更因仁宗微服私访之际救驾有功,一步登天加封国公爵位。景岳以礼治家,仁宗便以礼为爵号,调入中书省,没几年便行令公之责。及至宪宗景云年间,更为东宫太傅。

时人这才赞叹虞国公眼力颇佳——景岳寒酸之时嫁予爱女,一来可谓雪中送炭,二来也成就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话。况且景岳得势之后,一生钟情发妻,始终未纳一妾。更因杜氏体弱,膝下也只得景绍一子。

景岳出身寒门,一生耿直守礼,秉性儒烈。景云十年故,宪宗择贞为谥,陪葬仁宗泰陵。其子景绍仍袭国公,发妻唐氏亦为书香门第。景绍虽得父才,品行亦端正,但论私情,却与景岳相去甚远。纯德十四年,景绍再纳杨泉县主,立为侧室。

如今景绍膝下子女长成者六人,嫡长子景和体弱多病,三子景秘才疏在外为官,四女景稀嫁入郑氏,嫡六女景程更嫁与先帝宣宗为后,与景秀一胞孪生,姊弟情深。八子景穆还未及冠,仍在进学。

今礼公府内院分立南北,景和奉母至孝。但因其体弱多病,景绍唯恐其天不假年,已暗中另择世子人选。景秀德才兼备,但景绍偏宠侧室,对景穆多有垂怜,也是着力栽培。

想起这些乱事,崔氏只得长叹:“恩棠处理起朝政,手段老辣,绝不拖泥带水。奈何齐家一道,去贞公远矣。”

杜渝离开长安时,还不太懂得这些。如今看懂三分,亦是不胜唏嘘。她道:“礼公难道真要放着七哥,改选那个八郎么?八郎从小便走歪途,早已坏了贞公的遗风。”

崔氏瞥了眼愤恨的杜渝,道:“这些话,在我这里说了便罢。出了门可不能胡言乱语。振博那孩子,我看有天泽福佑,会越来越好的。不过亏的唐氏妹妹得了这么一对孪生儿女,又皆成才,否则礼公的后院,就更难平了。”

杜渝道:“那……太后如今,便只能一辈子待在宫中了。”

崔氏眸色也黯淡了几分,道:“一入宫门深似海。宪宗……择了个程儿,到底是存了善意。只可惜……程儿福薄,膝下半分子息俱无。好在景秀执掌金吾卫,偶尔还可去仙居宫探望一二。否则这深宫枯寂,她曾经是那般跳脱的孩子,只怕……”

只怕其后,无非是叹景太后寿数凉薄。

杜渝头靠母亲肩头,景程那一张酷似景秀的脸庞,也清晰起来。

景岳,就是淮水的景岳。杜氏,就是苏州府的那个杜氏(折枝照江出现过,不在苏州便在杭州)。景绍,字恩棠,嗯,感恩明棠。初时景岳不知明棠,后来暗中查访得知,为独自以此为字,仅此而已。

注:令公,中书省中书令别称。

著作局,撰碑志、祝文、祭文和管理官员传记材料的部门。著作郎从五品下。

已改,处理其-处理起 保住-抱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六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