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珠山到洛阳,如景悉心照料若雪的日常起居。虽说文公子未定她的回期,可若雪一再提醒自己,如景始终是文公子府里的人,总有一天要回到大珠山去,而她也已欠文公子太多人情,不能再得寸进尺。
初到乐善堂的几日,如景每日花许多时间陪着若雪四处闲走,若雪默默记下常走的路径,日用物什的位置,用最短的时间熟悉环境、自理生活,三日后,如景告别若雪,离开了洛阳。
少了如景也就少了唯一可以说话的人,若雪的世界忽然安静下来,变得很静很静。
如同一束阳光照进窗棂,才能够让人发现空气中的浮尘。闭上眼睛,关上耳朵,心底深处的门便自动打开了,那里有一道人影时常浮现,他背影正直挺拔,面容却模糊不清,仿佛隔着千山万水,一直朝她走来,却走不到她的面前。
每当这个身影出现,若雪就无端端感到一种浓烈的哀伤,那哀伤就像迅速袭来的潮水,瞬间就能将她淹没。
乐大夫每日忙于堂内事务,上半日在乐善堂坐诊,下半日研制药剂,偶尔要上门探望病人,晚上还要研读医书。虽然繁忙,他仍会隔日抽出半个时辰替若雪进行针灸。乐大夫话不多,也许是他天生性格沉稳寡言,也许是嗓子被烟灼伤,不便多言。因为知道若雪也懂医理,即便交谈几句也都是询问若雪病情或者与之交流医术。
他对她不冷淡,也不热情,只是恰到好处的表达他作为医者的关怀,待人接物间无半分不妥。
无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位声望颇高的良医。让人可以完全的信任他,他说会让她恢复视觉,于是,她相信。
房内很安静,若雪半靠在榻上,右手掌心朝上,手下搁着一个小软枕。乐大夫每次针灸前,总会先为她诊脉。
手腕间传来温热的触感,他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压着她的脉搏,时而弹起,时而交替。他的动作细微且轻灵,不会让她有太多的压力。只是这次的时间比以往的各次都要久。
又过了一会,他才缓缓收回手指,替她拉好衣袖,问道,“姑娘以为医理的本源为何物?”
若雪没想到他会突然与她讨论医理,微愣了一下。古人说:不知易不以为大医,《易》是描述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理论,也是中医的基础。她回答,“医易同源。”
乐大夫又问,“生命的本源又为何物?”
若雪略想了下,回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而,天地之元气是为生命的本源。”
乐大夫点点头,起身拿上药包,“跟我走。”
若雪虽心有困惑,可是因为信任便没有多问,乐大夫将自己衣袖的一角交到她手中,若雪被他牵引着走出房门,这是自如景离开后的第一次。
他们走了一段路,又拾阶而上,接着,他停下,让她坐在石凳上,开始针灸。
若雪知道他们是在室外,耳边有风拂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有鸟雀啼叫的喳喳声,鼻间有药草的清香,有鲜花的芬芳。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可沙哑中又多了几分磁性,“姑娘也知万物生于天地间,就不该在治疗时有太多杂念,否则功亏一篑。”
若雪顿觉羞愧,无言以对。那个时常浮现的身影,那个面目模糊的男子,竟然在冥冥间左右着她的情绪,而她自己并未发现。乐大夫也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却已经察觉出她心绪的波动。
而后的半个时辰,两人都未说话,可是,因为身处天地之间,倒也不觉沉闷。
之后的十数日,乐大夫都是在同一处为她进行针灸。而若雪尽力配合,将感知投入自然中,刻意忽略心底的那个人。
随着夏日的到来,若雪的视力也逐渐有所恢复,双眼已有了光感,可以区分日夜,只是眼前仍似有浓雾笼罩,看不真切。
天气渐渐转热,清晨时分,乐大夫已经替若雪针灸。
若雪仍是坐在石凳上,静静的感受自然的气息。忽然,眼前白光闪现,那道白光亮得刺目,似要冲破所有的阻碍,浓雾在慢慢地散去,眼前的景象越来越清晰。若雪用力眨了眨眼睛,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四周是茂密的翠竹,脚下是高起的土坡,不远处是一汪湖泊,边上是药圃的曲径,若雪一边看,一边感动不已,从未觉得自然是如此的美好。
重获光明让她不可置信却又对周围充满好奇。待回眸时才发现竹林中的那个男子,他一身水蓝色的袍子,手指干净修长,晨曦的薄光,将他勾画出一个清远的轮廓。一瞬间,先前看到的碧水竹海,药圃□□,都成为衬托他的背景。
他在打拳,一套太极八卦,收放自如,举手投足间只觉风生水起,动时如脱兔,静时若处子,完美得无可挑剔。
他的身姿孤傲却俊秀,如鹤跃于泽间,轻灵跳脱。若雪看得很认真,看着看着,竟生出一丝错觉,这样的男子在他洒脱的表象下,却隐隐有着某种牵绊,就好象展翅的鹏鸟被无形的枷锁囚禁,欲高飞可终究被困在了地面。
男子一个华丽的转身,衣袍翻飞若水波流淌,黑发扬起,露出半遮面的白玉面具。
见她一瞬不瞬地瞧着自己,他停下动作,面具未遮的双唇,微微抿起,是猜不透的情绪。
若雪定下神来,微笑着唤道,“乐大夫?我能看见了。”
乐大夫并没有太多惊讶,甚至连笑容都没有,这一切仿佛都在他意料之中。他仔细取下她耳廓和头顶的银针,一根根放回药包。
面对若雪的感激,他只平淡无奇地回道,“不用在意,我也是受人之托。”
若雪想,这才是真正的医者吧,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