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芳草堂记 > 第3章 一、冬生枣

芳草堂记 第3章 一、冬生枣

作者:倾听迷悟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12-18 15:38:31 来源:文学城

承煦元年,我登基为帝。此时国家百废待兴,我来不及与他人分享我成为国君的喜悦,爱重的妻子便忙着将潜邸迁入内宫,信任的臣子都被我一一派遣到地方上调查。泰安末年地方与中央上积弊的矛盾很快暴露到众臣面前。

三月,北方边境传来异族骚扰的消息。七月临暴雨,长江发生洪涝灾害,此后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官兵刚刚控制了疫情,修建好新的河堤,又传来朝廷赈灾的物质和银钱被奸臣小人贪污的消息。凡此种种,在位上我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对上天,我主持祭祀,期盼风调雨顺。在朝堂,我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士林间,我广开言路,重视科举……唯恐辜负群臣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戴。

我忙于朝政,经常夜宿御书房。妻子心疼我,禁止妃嫔前来打扰,又命身边信任的宫女每天准时给我送来补汤。有一天,坤宁宫的宫女来御书房送汤,我刚喝下,便发觉口中泛起一股焦糊味儿。多日的忙碌让我心烦意乱,我正要发作做汤的御厨,宫女连忙跪下说明“皇后今日煮汤看火时因太累了而支着头小憩,后因纯贵人和潘美人的宫务出了差池被婢子们唤醒匆匆赶去处理,临走前只来得及吩咐婢子给陛下送汤。婢子发现汤有些焦糊,却想到这是皇后娘娘的汤而不敢擅作主张,更不忍心叨扰已经疲惫不堪的娘娘,所以就直接送过来了。”我才知晓近期的补汤全由妻子亲力施为,正欲发作宫人的无能,宫女又说:“皇后做汤从不假他人之手。”第二天,我亲自去太医院挑选优秀的医女,命她们去坤宁宫服侍皇后。不久,坤宁宫传来皇后已有两月身孕的消息,而送来的补汤依旧没有断绝。

坤宁宫有一棵枣树,是先皇和太后的赐予。我的妻子当初与我成婚两年后没有身孕,今天的纯良妃和已逝潘贵人便是那时被先皇和太后选入我的府邸,和传旨宫人带来的侧妃封册一起送来的,还有这课枣树。登基后,我欲把枣树留在潜邸,不料妻子却一同将它移种她的宫殿中,细心打理。我为此感到不解,妻子却笑吟吟地问:“这是‘早生贵子’的意思,为何陛下偏偏不喜欢呢?”我回答:“我听农官说,万物生长皆有其对应的季节,错了时季,稻谷不会接穗,果实会小而苦涩。为取悦他人而栽种的反季花朵固然美丽,却只有短短的昙花一现,多么残忍呀!何不道法自然,顺应上天,硬要苦苦计较‘早生’呢?”妻子点点头,但她依旧细心照料枣树。

承煦元年12月,我正在御书房与大臣商讨城中居民过冬的注意事项,很快听到坤宁宫生产难产的消息。在寒风中,妻子的产室外,我来回走动,坐立不安。心中忐忑之际,抬起头,看见那棵枣树竟不知何时结出了硕果,大吃一惊,当下命左右上去爬树摘枣。太后见无法阻止我,不忍见我的失态,早早进入旁厅等候。待我拿到褐红色的枣,接生的妇人给我来报母子平安,我径直越过宫人闯入产房。刚生产完正休养的皇后看到我连连摇摇头:“怎么能让陛下来着血污之地污糟您的眼睛呢?”我反驳:“生儿育女是自然之理,母亲生育的地方,再神圣不过。”宫人把双生子抱到我的面前,二人啼哭不止。我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时手足无措,慌乱间竟将手上的枣塞到长子手里。触碰到新鲜事物,孩子停止了哭闹。可婴儿稚嫩的手无法紧握,很快枣又掉到地上,一时魔音再起,妻子和宫人都忍不住笑出来。

我给我的嫡长子取名宗琮,是继承宗祀的意思。我遵照妻子的建议给嫡次子取名宗琼,盼他能得一琼瑶玉宇。因为是快入冬时出生,妻子给他们的乳名分别取作冬生和寒生。

坤宁宫的枣树,两年来都开花无果,今晚秋近冬时方结籽。我请来经验丰富的农官查看,才发现竟是未曾发现的新品种,因和过往的冬枣树相似,所以被世人混淆。其枣甘甜可口,比之金丝蜜枣都不差,却因两年才会结一次籽,有种植的枣农误将良木作莠木,或将其遗弃在乡村的路旁,或砍劈成柴,添火炉灶。农官向我表达感谢,称“这多亏陛下的圣明呀”。我摇摇头,看向坤宁宫内正拿枣逗弄孩子们的爱妻,当着众人的面称赞道:“这是皇后的英明!”

双生子出生时,西北风比往年要凌厉。有民众过冬准备不足,大雪压垮了他们的房屋,他们因此缺衣少食,流离失所。各州长官建立临时的收留所,却因为今年南方洪涝,收成不足,又有九月大军拨寨,粮食的储备颇为吃紧。幸好在秋天时收获了不少枣,枣甘甜美味,亦可入药,温补身体。又有人听闻皇室发现了新品种的晚生枣,在野外找到后,充实了当地的民户。依靠枣这一果实,在各州郡的长官的努力下,百姓度过了难关。州郡长官来报时,我点评道:“枣性坚强,我们的百姓也如枣一样自强不息。”

等到农官向我请示给新发现的枣取名时,我对众臣说:“我近日在坤宁宫发现一种新枣,它两年不结籽,幸得皇后耐心栽培等待,于今年晚秋近冬时,朝结硕果。其果实甘甜绵软,极易果腹,却因世人的急功近利,而不曾发现它。同理,治理国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倘若我们急于求成眼前的功绩,而不懂得耐心踏实,谈何收获呢?不注重长期规划,国家谈何长治久安呢?今年全国各地接二连三的急报,我与诸君皆慌张应对,东漏西错,百姓固然自强不息,却不是我们能开脱的原因。我在皇后诞子时发现了它,或许正是上天的授意我儿给我们带来的警示。有如此皇后和嫡长君,是国家的幸运。农官请求我赐名,我不敢居功,便以我儿的乳名,取名‘冬生枣’吧!”

于是我在朝堂上向众卿分枣,又趁机大赦天下,颁布“修生养息”之策,轻徭役,减赋税,鼓励民众开垦荒地。世人由此得知国家降生了嫡长子,其福祉伴随着冬生枣传遍了九州大地。众人评价道“皇上分枣,是关心民生福祉,这国家的未来可以被期待了”。由此各地乡民士气大振,国家的元气逐渐恢复过来。

宗琮小时候顽皮活泼,喜欢在外面跑步嬉戏。他擅长爬树,听闻自己出生时的秩事,不过三岁,便试图攀爬坤宁宫的枣树,让宫人整日提心吊胆。妻子头疼不已,又不忍压制他生来活泼的天性,只多加叮嘱宫人们万事以皇子事为先,在枣树下铺满厚软的棉絮和绸缎。

承煦四年七月,西南有不少官员占用农场,他们圈地跑马,致使当地农庄没有办法完成夏天的农务。当地官官相护,官员横征暴敛,百姓的冤情无法上达天听,又忧心耽误夏活后秋季的粮食收成,最终激起当地百姓的愤慨,愤而发起叛乱。八月底,朝堂收到来自西南的急报。九月初,我带领群臣前往皇家园苑狩猎,观看军事演练。有从一品五营统领之女许如诗擅骑射,面容姣好,明艳大方,随其父出来狩猎。我一方面当众宣布纳许如诗为贵人,封号:锦,赐住广阳宫主殿。另一方面又亲授虎符,命许统领前往西南平叛,不日启程。

锦贵人为世家女,自幼被父亲当男儿教养。她射骑出众,矜贵自傲。刚入宫去给皇后请安时,她看到身着粗布短衫,正努力练习攀爬的宗琮,还有围绕宗琼嘻哈的仆从,一时脱口而出:“哪来的粗鲁小儿!”甫一出口,锦贵人便意识到他的身份,自觉失言。只见宗琮从树上下来,直接穿着脏兮兮的粗布短衣走到她的面前,表情严肃认真,破烂的衣裳也遮挡不了他凌然的气质。他施了一礼,问:“你是来拜见母后的新贵人?你似乎对我的衣着有不同的看法?”锦贵人清楚他是皇子,但并不慌张,她不卑不亢道:“皇子殿下,世人尊卑有别,身份不同,而服饰不同,此所谓礼也。殿下身为皇子,却不穿石青色的长衫,缀朱纬,绣金纹,佩玉坠……反而和平民百姓一样,短褐穿结,形似乡野小儿般在这里攀爬树木,糟蹋花草。管子曾说过‘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臣妾因为您的衣着口出妄语,不是臣妾不知尊卑,而是臣妾入宫前不敢想象皇子是这般模样。”

宗琮后退一步,大方施了一礼,道歉道:“没想到贵人如此有见地,是我失礼了。”锦贵人不敢受这一礼,连忙还礼。宗琮又说:“只是我不完全认可您说的话。圣人曾说,不要对百姓要求完备的礼仪,这并非是圣人轻视平民,而是懂礼知礼的人对无礼者的宽和体谅正是圣人所倡导的‘礼’。乡野间有短褐穿结的贤士,忧心社稷。朝堂上亦有衣冠楚楚的小人,中饱私囊。他们二者谁是真正懂礼守礼的人呢?若以服饰来看我该对谁礼相待呢?我们礼让白衣贤士,驱逐佞幸权士,可见服饰只是‘礼’的外在,德行方为‘礼’的内在呀。我不会追究您的出言不逊,正如圣人不会追究难以了解完备礼仪的庶人。我知道您并非不懂礼仪而只是不知情下所作的冒犯,也希望您能原谅我对您的拜访一无所知下所作的冒犯。”

这一席话让锦贵人羞愧万分,一直在旁边观看的皇后走过来,一边让宫人带大皇子下去换衣服,一边又亲自将锦贵人迎进宫去。面对皇后,锦贵人羞赧无颜:“是妾对‘礼’的理解狭隘了,把殿下与乡野小儿作比。即便真是乡野小儿,妾也失了宽和体谅的仁德。见礼有失,还自恃聪明教育皇子,不敢请皇后与大皇子殿下原谅。”皇后笑着摇摇头:“你心直口快是因为心系皇家威仪,出言教导也是为了让琮儿明白事理,何错之有?世人都会介意他们的身份而不敢指出他们的缺点,我身为母亲又会不自觉对他们溺爱纵容,陛下日理万机,也没办法时时看顾他们。有你这样直言不讳的庶母,我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责怪你呢?”

锦贵人由此感激万分,自此在宫中遇见宗琮,对于宗琮言行有所指摘的地方皆直言不讳,用详尽的道理去说服他,宗琮有不认同的地方便会和她当众争辩起来,即便宗琮后来成为太子也没有改变一点。宗琮十分讨厌这位庶母,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对她的厌恶。让人意外的是,宗琮和锦贵人生的孩子十分亲近,对他的三皇弟照顾有加,一时让投机的人摸不着头脑。锦贵人每年过生日,宗琮都会送亲自摘取的冬生枣作礼物,旁人不解何意,贵人也不多加解释。她总会细细把送来的枣晒干,闲暇时拿去与皇后一起分享。

妻子曾对我说:“琮儿聪慧过人,机敏善辩,小小年纪就对‘礼德’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国家有这样的嫡长子,你可以不用担心了。”我立他为储君后,对他仍一贯亲近庶母一事感到担忧,说:“许如诗身为庶母,妄图指点太子可谓越俎代庖,实在不合礼法。”妻子宽慰道:“陛下,太子知礼懂礼,明辨是非,他不会因为对方年长就采纳他的观点,也不会因为对方学识丰厚就放弃自己的思考,这是太子喜欢与有见识的人讨论问题的原因。太子年少的时候就深知对‘礼’的尊重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贵人不用华服美食笼络太子,向来对太子的缺点和错误向来不假辞色,对太子的质疑从不回避,不惧流言与太子当众争论。这是在关心太子言行是否符合储君要求,皇室未来的大宗是否足以稳定,这难道不是在维护最重要的礼法制度吗?即便采取的方式有无礼逾矩之嫌,也不应该拘泥于礼节,弃道义而不顾呀。”我的心里仍有意见,后了解到锦贵人盛气凌人,更曾试图谋害皇嗣,我虽因皇后进言而不曾处罚她,对她也冷淡下来。皇后摇摇头,对她比往日更加亲厚了,多次给广阳宫送去赏赐。

后锦贵人遇害身亡,我了解到她被其他妃嫔构陷一事,又在调查中发现她曾多次对许府中人试图接近太子的行为进行斥责,心中愧疚不已,将其追封为锦妃。宗琮领着三弟在锦妃灵前大哭:“我的弟弟永远失去了他的母妃,而我永远失去了监督我、爱护我的庶母,我受她指点骑射,却无力替她宰杀歹人。古人常说‘以人为镜,可正衣冠’,我作为嫡长子,上有母亲怜爱,皇祖母宠溺,下弟弟们的敬仰,下人们的谄媚讨好。书房的先生因为我的聪明和身份对我诸多忍让,即便严厉如父皇也不曾对我说重话,动辄赏赐有加。如果不是庶母冒着大不敬而时常监督我的言行,每每从母亲那儿听闻我犯错,便不惧我的身份与我争辩道理,用刺耳的言论提醒我,我或许会‘衣冠不正,臣下不肃’,难当储君之名吧。”

直到这时,我方知何谓“日久见人心”,后悔我对人过早地下判断,又因为偏见而没有及时看清眼前人的本心,等到斯人逝去,空嗟叹。秋风寒凉,我走到坤宁宫,看到长子与次子出生时的枣树,冬生枣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却再没有少年攀爬摘果,也没有试图对少年训礼的女子。

(1)《芳草堂记》“冬生枣”关于宗琮自己的东西是很少的,主要是他的身份和国家政治间的联系,文中也着重围绕着“礼”这个字去展开,这一点是从头贯彻到尾的。文中帝后虽然恩爱,但首先仍是以国务为要的,正如皇后虽然心疼皇上,但是为了宫务,还是可能会煮糊汤。而皇上虽然心疼妻子,也没有一时感动就抽时间跑去坤宁宫见她,而是给她挑了医女送过去,但是皇后确实更爱皇上多一点,还是会给他按时送汤过去。

枣树事件,“我”心疼要被父母催着要孩子妻子,主张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看缘分吧。可是皇后很清楚孩子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宗族社稷,国情礼法,所以她虽然得知我对她的维护很开心,在耐心等待的中,也在细心培育,也是暗指她有在调理身体。这才在“我”登基初期,手忙脚乱解决问题时,妻子也生下嫡长子也一举稳定了整个国家的社稷。

故事继续发展,儿子出生后,“我”并没有急着立大皇子为储君,可是很显然,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储君之位只可能是宗琮,所以宗琮的皇子地位就相当微妙了。许如诗是世家女,与宗琮初见时的矛盾,固然和许如诗本身的性格有关,其实也涉及到我登基临朝后提拔的世家代表和未来储君的矛盾问题(毕竟此时还是没有立储的),嫡长子的确是一个非常优势的地方,可是储君的选择牵扯到方方面面,即便是嫡长子,但若不能让群臣信服,那么也会出现问题的。那一番论“礼”,算是一种暗自的较量吧。不过二人后面相处得不错,在这里的宗琮与许如诗的关系不要理解为嫡子和庶母之间的关系,把他们理解为师徒关系比较好,许如诗算是宗琮半个老师,她管人家皇后的儿子那是有皇后授意哒,也是皇后钦定的监督教导主任。所以“我”应该是不需要太担心才对。

(2)“冬生枣”在全文里一直是“警示”的意思,因为晚生的特性,它很可能会被目不识珠的人混淆,错过,又或者因为人耐心不足,没有办法收获到枣树的果实。本文对“冬生枣”意义延伸的两个方面都写了,前者是许如诗和宗琮的故事,后者就是“我”对治理国家的领悟。我其实在游戏里很讨厌许如诗盛气凌人的性格,她就给“我”生了一个儿子,然后我就再也没去过广阳宫了,写之前都没想到会给她加这么一场戏。

(3)“不要对不懂礼的人苛求完备的礼仪”是“礼不下庶人”的翻译。宗琮向许如诗道歉那段话,看似客气其实在反讽,就是在讽刺即便真是乡野小儿,许如诗当人面说话怎么不客气,看似是重视礼节,实际却是不够体谅可能不知道完备礼仪的人,失了仁德,对“礼”的理解也狭隘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一、冬生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