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动漫杂谈(精修版) > 第22章 【社会现象分析】对完满关系的深入思考

01

谁穷谁有理,谁弱谁有理的来源

中国的人际关系社会,本质是互害型社会。

这要追溯到集体主义的源头。

因为我们的文化认为占据资源多的人是有罪的,它使得其他人的资源变少,所以谁占据的资源多,谁就“有罪”。

体现在竞争上就是:我害怕竞争会被别人恨死,我不竞争。但是同理你怎么可以去竞争,还比我混的好,我恨死你了。

阉割自己竞争也阉割别人竞争。

这个逻辑发展到后面就变成:

我主动阉割自己竞争的**,我不竞争,我压缩自己,我不占资源为大家做贡献,我是善良美好的(圣人形象也大致如此,只有一个共性是“阉割自己一切**”)。而你竞争,你占资源,你是有罪的,所以你是要被唾弃的。

这个逻辑的体现就是“谁穷谁有理,谁弱谁有理”的来源,一个经典的中国现象。

感觉同时也是“枪打出头鸟”的来源。

在我们的文化里,只有“为了集体利益作出我个人利益的牺牲”这一种方式才能出彩,被歌颂。

如某某某为了救某某某跳河结果淹死了,见义勇为,三好市民……

而个人主义其实是自己占据资源,是需求有罪的体现,所以是和集体主义极端对立的。

所以如果是体现你自己获益的出风头方式,反而会被嫉恨批评,因此才“枪打出头鸟”。

集体主义是要求所有人做圣人,但是也就同时意味着,这其中会滋生更不堪的东西也不足为奇。

有点意思。

02

什么叫容人之量

你不必赞同我所有的话。

我也不必赞同你所有的话。

虽然我们有分歧,但是我们允许它客观存在且在彼此之间来回流转。

流转的宽裕度越高,我们的自我愈强大,气量也越大。

03

和自己相处的智慧

最近看了一本书,感觉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入了一些。

我们一直说要追求自我,而自我分两种,一种是真自我,一种是假自我。

以他人感受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叫做假自我。

以自己感受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叫做真自我。

而中国的听话教育,盛产假自我。

其本质原因是:孝顺这一传统美德的本质是“成为父母期望你成为的人”而非“你自己希望自己成为的人”。

而听话教育下长大的人,由于非常在意父母的感受,同样也会非常在乎别人的目光。

哪怕国人普遍有全能自恋,他们的自恋也多半属于虚体自恋,也就是以外界物质条件为媒介建立起来的自恋。

只有我现在比别人表现的好了,我条件比别人好了,我漂亮/我怎么怎么样了,我才觉得我很棒。

这也是中国人标志性的心里特点,用我们更熟悉的话,叫做“面子心理”。

中国人总会把面子看的重于一切,其本质在于我们的假自我是以他人感受为核心建立的。

而这种自我通常脆弱而破碎。

里面提到一个观点我深感认同:

嫉妒是不好的,□□是不好的,怎么怎么样是不好的……

我们的文化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在以绝对的道德文化对人进行要求,从舆论的极端二元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我们的文化是反人性的。

我们的道德楷模圣人其本质上是一个阉割一切**无欲无求只为了他人存在的形象。

这还能称为“人”吗?

就算你压抑否认,人性的舒展本身就会告诉你,那些可怕糟糕的情绪都是切实存在的。

而我们一直在和它们对立而非达成和解。

有时候明明没做什么却觉得很累,这是因为压抑这些也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能量。

书中提到说:为什么不去拥抱这些情绪呢?

文化是人定的,而情绪又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的文化里认为攻击力是不对的,可是攻击力是生命最原始的特征之一。

扼杀攻击力就是扼杀活力。

就好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你压抑的狠了,它们也不会消失,只会愈发庞大。

学会和自己相处的第一点,我认为就是接受这些情绪都是自己的,拥抱它们。

因为被“看见”,被“接纳”,魔才能变成神。

04

关于完满关系的三个阶段给我的深入思考

心理学上,一个人要达到一段完满的关系,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1 1=1”,即我与你是一体的,你和我的意志要是一体的,我和你时刻粘腻在一起,我们彼此不分离。

第二个阶段叫做:“1 1=0”,即“我的一切不幸都是你所招致”。这个逻辑可能部分人不能理解,其实很多人会发现如果你问“你的理想型对象是什么?”很多人多半在回答“我将来想成为的人”,其逻辑完整表述是:

你是我想成为的人,但是我又害怕成为你,所以一切的不幸都是你所招致。

在这个阶段,双方会见到彼此最丑陋不堪的模样,即真实自我。

第三个阶段叫做:“1 1=2”,即我们达成和解,同时我会尊重你是不同我意志的个体,我不会把你当做我个人的附属,你可以不按照我的意愿行动,但是我的心会永远与你在一起,我们之间不是控制与受控制的关系。

这三个阶段被称为“一段完满关系的三个阶段”。

首次看到这个理论,是在《巨婴国》中。

当时看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非常震惊:

因为它与第一阶段是截然相反的存在。

可以说,第一阶段的统一意味着我和你几乎要合为一体,我们亲密无间,我们彼此不分离。

可是在第二阶段,却表现出视你为仇人一般的凶狠,我们无比痛恨彼此,我们想要杀死彼此。

似乎只有这种程度的狠绝后,我们才能抵达第三个阶段。

我对第三阶段没有很深的概念,只知道绝大多数人很难来到这一阶段,那是个未知的领域,但是我却能模糊地感知到那个领域确实存在。

第二阶段让我想到他提到母婴阶段中建立信任的那个时期。

婴儿在同母亲建立关系的时候,客体心理学家将婴儿对母亲□□的使用称为“客体使用”,而这一使用由于仍然出于“我”与“非我”的关系期间内(即婴儿对世界的认识从“我是宇宙,宇宙就是我”转化为意识到母亲等抚养者的存在,但是由于此时他没有“人类”或者“母亲”的概念,会把母亲识别为“非我”这样的存在,并且此时在婴儿的概念里,由于“我就是宇宙”因此“非我”就是我,但是“非我”服从于婴儿的意志,即“我是宇宙,同时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但是你服从于我,我的意志占支配地位”),婴儿对“非我”的驱使可以用“无情”来形容。

其实第一次看这个理论,我是有点惊讶的。

婴儿刚诞生的时候,他的感觉处于混沌未分化的时候,婴儿此刻的心理是“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只要我心一动,这个世界就必须按照我的意志去转动”。

这个状态叫做“我即神”。

但是婴儿的神感是假的,是由于他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母亲提供满足,而对于婴儿来说,被照顾的好需求被满足,就能维持神感。

但是下一个阶段开始,他进入“我”与“非我”的关系。

他开始认识到母亲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母亲究竟是谁。

这个时候婴儿的心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一个物体,他不是我,也就是“非我”,他一直在给我提供需求和帮助,但是因为我就是宇宙就是神,所以我就是他,他就是我,他的意志也服从于我,我仍然占支配地位。”

而随着婴儿继续长大,他才会继续认识到更多,对世界的认识从“我”与“非我”的关系变“我”与“你”的关系。

即你和我都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你的意志不以我的意志而转移。

而在这之前,在“我”与“非我”关系期间内的时候,婴儿由于神感,所以他支配一切,包括母亲的□□,而婴儿的这种支配是掠夺且无情的。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一种概念叫做“原始嫉妒”。

原始嫉妒,来源于婴儿对母亲□□内所有营养的纂取,又被称为“独占心理”。

它的含义表现在“巨婴”心理上就是:凡是别人比我好的,无论是哪个方面,好了多少我都要嫉妒。

常见例子如:我可以交很多朋友也可以祝福他们过的好——但是他们不可以过得比我更好。

但是我这里主要不是讨论“巨婴”一词,所以这个概念引出是为了说明婴儿对母亲的□□,也就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客体”,对这个客体的使用是榨干全部养分,即“无情使用”。

而上面提到的完满关系的第二阶段,我觉得与这个“客体使用”无比相似。

而更相似的在之后。

第三阶段的完满关系:我们达成和解,同时我会尊重你是不同我意志的个体,我不会把你当做我个人的附属,你可以不按照我的意愿行动,但是我的心会永远与你在一起,我们之间不是控制与受控制的关系。

而婴儿在“客体使用”这一阶段过后,也就是“我”与“非我”的关系变成“我”与“你”的关系的时候,他会开始意识到母亲的存在。

而母亲是包容了他“客体使用”的存在。

也可以这样理解:婴儿的客体使用,是在试探这个抚养者究竟是善是恶。

我前面提到先前婴儿认为“我即神”,但是他发现他的需求之所以被满足其实是因为母亲,而在确认这个抚养者是在帮助他,是善意之后,婴儿会做一件,我曾经说过,我认为是“奇迹一样的事情”。

婴儿会把“我即神”中的“神”的映像投射给母亲。

即“母亲是神。”

此后发现爸爸比妈妈更强,把“神”再投射给爸爸,老师,社会……随着长大,“神”的映像越来越淡薄分散,最终完成成长。

而“婴儿投射神的映像给母亲”这一举动的含义意味着:我把我的生命交托与你。

这就是最早的“信任”关系建立,它发生在母婴之间。

而一段完满关系的第三阶段要经历第二阶段,似乎和母婴建立信任关系的阶段无比切合。

我忽然有这样一种想法:每个人都在寻找能经受住这样“客体使用”的存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放心的把“自己的全部都寄托与你”。

因为一段我们渴求的完满关系里,我们需要的和我们付出的代价往往同婴儿是一致的——

即一旦失败,粉身碎骨。

而一旦能找到这样的存在,我们的心灵就有了归宿。

而爱情的本质,是在世界上寻找血亲之外的一个能抗过“你的试炼”且你能抗住“他的试炼”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