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东京风华 > 第4章 鬼新郎

东京风华 第4章 鬼新郎

作者:悍刀客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10-06 00:16:13 来源:文学城

老妇领着几个丫鬟快步走到顾九面前,一双精明的眼睛上下打量她,眼角层层皱纹叠起,笑得亲热:“九姑娘,奴婢是大娘子身边的人。”

顾九懒懒地抬了下眼皮,转头看向明月:“这大娘子又是何许人也?”

当年顾九被留在江陵府时还尚在襁褓之中,别说这位冯嬷嬷,就算是她爹顾喻站在她面前,她也识不得。

冯嬷嬷笑容僵了僵,又很快恢复如常:“是奴婢考虑的不周,当初九姑娘被宋老郎中接走时还不记事,这也不打紧,等姑娘去了汴京,届时自然和家里人都亲热了。”

“汴京?”顾九看着冯嬷嬷,好笑道,“我何时说我要去汴京?”

听到“被宋老郎中接走”这几个字时,她已是有些不耐烦,不曾想这老货后面的话更让她恼火。

冯嬷嬷笑道:“九姑娘这些年都不在顾家生活,主君和主母都想得紧,其他几位哥儿和姐儿也是常常念着姑娘。只不过主君怕宋老郎中舍不得姑娘,所以一直没来江陵府接姑娘。后来得知宋老郎中走了,主君又想着姑娘要服孝,这才拖至今时让奴婢来江陵府接姑娘回汴京。”

“一晃多年,九姑娘竟然这般大了,模样出落得也水灵,”冯嬷嬷语气逐渐哀伤,说着说着,竟然挤出了几滴浊泪,“主君主母若瞧见姑娘,定是要疼爱的很。”

顾九面无表情地看着这老妇好一顿声泪俱下的表演,敷衍地拍了两下手:“怪不得嬷嬷会是顾府的老人,这般能言善道,只做一个下人,怕是委屈了。”

说罢,她也不管冯嬷嬷脸色如何,继续道:“嬷嬷还是请回吧,我生在江陵府,长在江陵府,这就是我的家,我哪儿也不去。”

顾九抬步绕过冯嬷嬷一行人,往自家宅院走。

“姑娘可要想好了,”冯嬷嬷高声喊住她,“主君可说了,若是姑娘回府,宋小娘的牌位就能入白云观受香火。”

顾九倏然停步,转过身,拧着眉看向老妇,沉声道:“你们到底在我身上打的什么算盘?”

冯嬷嬷了然一笑:“九姑娘说这话可就让人寒心了,主君这番做,全是因为挂念姑娘。”

顾九冷冷地盯了冯嬷嬷一会儿,她那皱如枯树的脸上挂着假笑,瞧不出一丝端倪。

“知道了。”

她收回视线,淡淡地扔下这三个字,推门而入。身后的冯嬷嬷扯着嗓子,着急嘱咐:“九姑娘,那明日便启程了。”

明月恶狠狠地瞪她一眼,临关上门之际,骂了句“老货”。

冯嬷嬷脸色瞬间难看至极,揪着手中的帕子,骂骂咧咧,全然不见适才的好脾气。

进了屋,顾九冷着脸坐在木桌边,明月忙走过去,有些担忧:“姑娘真要回去?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我知道,”顾九揉了揉眉心,“可你觉得他们让人千里迢迢地从汴京赶到江陵府,还是大娘子身边的老人,不把我带走他们会罢休?”

怕是到时候,再卑劣的手段也用上了。

只是......

顾九皱起眉。

他们这般费尽心思地想要她去汴京,究竟为何?

-

次日一早,冯嬷嬷便带着人来催。顾九收拾完东西,出了院门,一眼就看到停在门口的马车,冷不丁地,忽然想到了沈时砚。

她在心底轻笑了声。

没想到昨日刚与他道不见,今日自个就要也去汴京了。

顾九踩着轿凳上了马车,冯嬷嬷伸手将紧跟在后面的明月拦下,道:“明月姑娘去后面坐吧,这里有我陪着九姑娘。”

不等明月说话,顾九一把撩起帷帘,半个身子挡在冯嬷嬷面前,假笑道:“嬷嬷不了解我,我这人有一爱好,就喜欢漂亮脸蛋。这一路山长水高的,嬷嬷也不想我吃不下饭吧。”

明月没忍住,掩唇低笑。

冯嬷嬷脸色铁青,压着火,甩袖离开。

从江陵府沿京西北路行驶,约莫十几日的车程,顾九她们才来到汴京。

马车行至城门缓慢停下,顾九撩起窗牖,看到长龙一般的队伍从城门口往外延伸。一队身着盔甲的士兵正站在城门口,查着行人进城的路引。

轮到她们时,一个士兵检查完路引后,走过来搜查她们的马车。

“今日怎么查得这般严?”冯嬷嬷低声嘀咕。

旁边人压着声道:“宣化坊那出了接连出现两具无头女尸的命案,还都是新妇。”

听到是宣化坊,冯嬷嬷刚要松口气,后半句又让她身子一颤,下意识地瞟向车厢。

顾九察觉到她的眼神,轻飘飘地扫了一眼,冯嬷嬷又像没事人一般低下头,走到一边等士兵检查完后放行。

顾九短促地皱了下眉,总觉得这人神情有些古怪。

无头女尸跟她有什么关系?

不等她多想,马车驶入城门,汴京城的繁华热闹一股脑地涌入眼帘。

纵横交错的街市整饬有序,路上车水马龙,房屋鳞次栉比。各种摊贩整齐地分布两侧,叫卖声绵绵不绝,商铺招牌旗帜随风飘扬,有脚店、肉铺、酒肆、绸缎庄、胭脂铺子......

顽童的身影穿梭于各个角落,嬉笑打闹着,不知何为愁云。结伴的行人并肩畅谈,面上恬淡惬意,醉心于游玩赏乐。烟花柳巷中,伴着燕语莺声,乐妓唱着欲语还休的词,绵长的调子藏着九曲长廊般的心绪。茶坊酒肆里,丝竹管弦声此起彼伏,扑鼻勾人的菜香向路人招手,无声诉述着整个世间的佳肴奇味。

明月见顾九看得出神,不由笑道:“九姑娘可是要移情了?”

顾九“啧”了一声,放下窗牖:“倒还真是我井底之蛙了。”

如果说身为荆湖北路首府的江陵是繁都,那大宋的都城汴京就是华胥之国。

顾府的宅子位于兴国寺桥附近的墩义坊,马车停下,冯嬷嬷在车外喊道:“九姑娘,我们到了。”

顾九掀起车帘,一眼便看到站在黑漆木大门前的人群,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上神情不一。

这阵势看得顾九眉梢轻挑,在心里猜测他们葫芦里卖的到底是毒药,还是火药。

顾喻领着一众家眷上前,看着眼前这个十几年未见的庶女,伸出手要扶顾九下车,俨然一副慈父的做派。

“钰清,这一路舟车劳顿,受累了。”

听着这个陌生的称呼,顾九垂下眸,避开顾喻的手,干净利索地跳下马车。

“是挺辛苦的,”她面上挂着不冷不热的淡笑,“那就劳烦爹爹给安排个住处了。”

顾喻的手僵在半空,嘴角的假笑敛了几分。

旁边的常氏见状,连忙道:“九姐儿放心,这自是已经安排妥当。眼下你刚回府,还与你的姊妹兄弟们不熟,来,咱们进去慢慢聊。”

顾九猜出了她的身份,笑了笑:“我原以为大娘子和父亲把我接回来是有事需要我,倒不曾想还真如冯嬷嬷说的那般,是挂念我这个命硬的棺材子。”

此言一出,众人脸色皆变,尤其是顾喻,已然皱起了眉,像是在压着火。

顾九轻轻扫视这心怀鬼胎的一大家子,继续道:“若是如此,还请大娘子和父亲兑现承诺,将我阿娘的牌位供在白云观,我也好回江陵府。”

“你不能走!”

常氏身后侧的一位年轻小娘子忽然开口。

顾九看向她:“我为何不能走?”

常氏一见要坏事,连忙去扯顾兰萱的衣袖,给她使眼色。

顾兰萱瘪了瘪嘴,不太情愿地收了声。

常氏上前拉住顾九的手,柔声道:“是这样,你父亲和我想着你已早过了及笄,却还未待嫁闺阁,所以我们就为你……寻了一门亲事。”

什么玩意儿?

顾九太阳穴重重一跳,气笑了。

且不说这自作主张的决定有多莫名其妙,要真是有好的亲事哪能轮到她。

-

皇宫,徽猷阁。

雕花朱红门顶端,悬着金边黑底的匾额,上面篆刻四个烫金大字“正身明法”,笔势银画铁钩,遒劲有力。殿内,金碧辉煌,两尊鎏金麒麟铜炉各置书案两侧,沉香袅袅,绕梁不绝。

身着明黄龙袍的少年站在案边,垂目执笔,认真地练字。

忽然,一个内侍急匆匆地入殿传话:“官家,宁王到了。”

赵熙猛地抬头,象牙狼毫笔下的字成了一团浓墨。他当即撂下毛笔,忙不迭地走下台阶,然而还没等他出殿,一抹白色出现在视线中。

少年堪堪停止脚步,看到沈时砚的那一瞬,眼眶渐红:“......皇叔。”

沈时砚撩起长袍,要行跪拜礼:“微臣惠州沈时砚,参见官家。”

“皇叔,”赵熙连忙上前握住沈时砚的胳膊,阻止了他的动作,“你我叔侄间,不必这些繁文缛节。”

沈时砚看着眼前少年已逐渐褪去稚气的五官,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感受,只是眉峰微展,慢声道:“微臣谢官家恩典。”

两人往殿内走去,赵熙命人搬来椅子,让沈时砚落座。

赵熙问了些沈时砚在惠州的生活,又担忧这路途中可遇到些别的岔子,沈时砚只道平安。

“皇叔这一路奔波劳累了,”赵熙忍住鼻腔中的酸楚,叹声道,“怪朕没用,如今这般年岁却还是需要皇叔的帮助。”

沈时砚:“为官家效力,是微臣职责所在。”

赵熙抿了抿唇,眼底划过一丝落寞。

沈时砚仅比他年长五岁。少年沈时砚虽贵为亲王,本应离宫自立府邸,但先帝不舍这位幼弟,便留他住在皇宫中,由太子太傅亲自授书,与当时储君的待遇一般无二。

而彼时他生母家世平凡,身子孱弱,待赵熙四岁时就病逝了。后宫又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泥潭,失去生母的呵护,又没有家族撑腰,幼时的赵熙在这偌大的深宫中举步维艰。

后来赵熙有次被其他兄弟戏弄,在腊月寒冬的风雪天被人推入湖中,染了风寒,高烧不止。等他再次醒来,却是在沈时砚的寝殿。身边内侍告诉他,是这位小皇叔救的他,并且恩求官家准许他留在自己身边。

自此,直至沈时砚离京南下,赵熙一直和他生活在一处。

一别七年,如今相见,却多了数不尽的生疏。

赵熙在心里叹了口气,不想破坏这难得的重逢,找了话题:“皇叔前些日子上述江陵府一事,朕已经安排新任官员去处理了。”

两人又关于此事简单聊了几句,沈时砚起身告辞:“官家,微臣刚上任,府中还有宣化坊的案子要处理,就先退下了。”

出了徽猷阁,没走几步,一个老内侍迎面走来行礼。

“王爷,大娘娘念着您,请您去她那里说话。”

沈时砚说:“本王府上多事,今日怕是不便了。”

顿了下,他淡笑道:“劳公公给大娘娘捎句话,臣这一路北上,多亏了大娘娘的照顾才能安然回京。”

老内侍身子一激灵,半个字也不敢多说,退到一边。

沈时砚来到宣德门,在外等候的流衡跳下马车,将白狐裘给沈时砚披上。

沈时砚坐进马车,倦容淡淡:“岑庆那边有什么动静?”

“没什么异常,”流衡回道,“入京之后我一直让人盯着他,不曾出府。不过,有一件别的事——岑庆要纳妾。”

闻言,沈时砚轻笑了声。

汴京岑氏是高太后的母族。而岑庆这人贪淫好色,仗着高太后的权势没少干欺辱良妇的腌臜事。如今已是半截入土的年纪,竟还念着这档子事。

沈时砚问:“可是强娶?”

“不知,”流衡道,“听人说是礼部郎中顾喻的一位庶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