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东厂观察笔记 > 第11章 仰见春台(四)

东厂观察笔记 第11章 仰见春台(四)

作者:她与灯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12-14 21:19:26 来源:文学城

杨婉听他这么说,抿唇犹豫了一阵,终于还是开了口。

“我……多嘴问一句,他……”

“他还好。”

杨伦直接住她的问题,拍了拍衣袖,转身带出,叫请太医。

***

这一年说来也怪。

初春一直都是干风天,但是翻到二月,雨水却突然之间多了起来。

这种天气并不是和适合血肉伤的将养。

邓瑛也不想过多得走动,几乎是整日整日地呆在太和工地上。

太和殿的重建工程备料就备了四年,原制的工程图是张展春主持绘制的,由于主体是木制结构,一旦遇雷火,延烧的势头几乎不可逆。邓瑛在复建太和殿之前,曾与众工匠们一道,对图纸进行了多次修改,而今放在毡棚(1)里的图档,已经堆了半人来高。

连日大雨,图档受损,需要用大木料的工程也都没有办法完成。

工匠们得闲,大多坐在毡棚里一边躲雨,一边闲聊。

桌椅脚跟都在发霉,但也把老木的香气逼了出来。

有人沏了滚茶,用小炉子吊着,众人分来热热地喝上一口,身上的潮气好像也没那么难受了。

邓瑛端着茶碗,站在人堆里与工匠们说话。

这些匠人大都来自张展春的香山帮(2),与邓瑛熟识十几年的大有人在,他们都是靠手艺吃饭的人,与宫廷和朝廷的牵连不算多,没有那么多顾忌也就更敢说,但他们没什么大局观念,想对邓瑛表达些什么,好话又说不出来。反怕多说多错,因此在邓瑛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邓瑛知道,这些人远比他自己更在意他内心的平复。

但他也明白,“平复”这件事,对他自己和这些人来说,都很漫长。

于是,除了工程上的事,他偶尔也会和他们谈及自己在内廷的日常生活,来缓和彼此之间的“芥蒂”。

“我前两日还在想,宋师傅送的茶,要放过今年惊蛰才拿出来喝。结果今日大家都被雨绊在这儿,就索性拿出来了。”

送茶给他的匠人听了这话很欣喜,忙道:

“您喜欢就太好了,今年地里又出了新的,就是年初家里女人生病,没及得上去摘。我前几日赶回去叫了村上的人帮忙,终于收了一半下来,赶明儿家里的女人身上好点,叫她再给大人送些来。”

他唤邓瑛“大人”,刚说完就被旁人扯住了胳膊。

一堆眼风汹然扫来,扫得他顿时面红耳赤,张着口愣住了。

自悔失言,不敢再看邓瑛。

邓瑛笑了笑,在旁过他的话,“我还怕你们进来做工,就不稀罕家里的田地。”

那人见邓瑛不怪罪,自己更后悔,也不敢大声说,低头悻悻接道:“是,再少也是祖业,不敢不守着……”

气氛有些阴沉,棚门也被风吹得咿咿呀呀作响。

外面的雨气很大,木香土腥都带着春寒,邓瑛的身子一直养得不是很好,尤其是脚腕,早晚畏寒惧冷,站久了便不舒服。

但他还是习惯在这些匠人当中站着。

这也是张展春几十年的坚持。

他曾对邓瑛说过:“营建宫城和在外带兵是一样的,没有那么复杂的人心算计,大家的目是一致的,只要你能让他们安心,他们就能一门心思地扑在自己的事情上。大厦之稳,莫不出于人心之定。但要做到这件事,光精进自身是没有益处的,你得有‘终身为士,不灭文心’的毅力。有了这样的毅力,才能记住你该有的担当。如此,你带领着他们建造的殿宇城池,才不会是一堆楠木白骨。”

张展春说这话的时候,邓瑛还很年轻。

不免要问,“那要如何,才能守住‘文心’呢。”

张展春对他说,“不管身在何处,都不能忘了,你是十年书斋,苦读出身。尽管你不喜欢仕途上的人和事,走了和杨伦这些人不一样的的路,但你得记着,你真正的老师,始终是大学士白焕,你和杨伦一样,活在世上,要对得起自己的功名和身份。”

邓瑛成年后才慢慢明白,这一袭话中的深意。

累世的师徒传承,同门交游,不断地在辩论,阐释他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这些**撑起了读书人大半的脊梁骨,他们是王朝的中流砥柱,也是大部分社稷民生事业的奠基人。

杨婉早年也在自己对明朝的初期研究里,对所谓的大明“文心”进行过一般性的阐释。

有了辩证法介入以后,她不得不去看其中迂腐的一面,但是在她后来对邓瑛的研究当中,她认为“文心”这个概念,一直都是邓瑛行事作风的支撑点,甚至是他最后惨烈结局的根本原因。

他就是不喜欢站在宦官集团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要做与自己身份不合的事情。

但怎么说呢。

杨婉抽风的时候,偶尔也会因此产生很抓马的想法。

“太监皮,文士骨”,这和“妓(和谐)女身,观音心”一样禁(和谐)忌又带感,稍微发挥一下,就可以写它几万字的**小文学。

她爱这种有裂痕性的东西,比起单一地罗列史料,这些缝隙能让人类精神的微风在其中自由穿流,更能彰显大文科当中的“人文性”。

可惜这一点,她还没来得及跟邓瑛碰上。

邓瑛是用他本身的性格,在内化那个时代里如深流静水般的东西。

因此他的进退分寸和杨婉是完全不一样的。

正如张洛不喜欢杨婉,是觉得杨婉的分寸感,凌驾于当时所有的妇人之上,这让他极度不安。

而在邓瑛身旁的人,却从来不会感觉到,他的品性当中有任何刻意性的修炼。

“我在狱中数月,很想念这一口茶,若还能得新茶,那便更好,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劳烦到你家中人。”

邓瑛主动提及之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事。

说话的匠人听完之后,立即明白过来,这番话是想让他放宽心。

他心里头本来就有愧,忙站起来拱手道:“这怎么能是劳烦呢,我这秃噜嘴,啥该说的都说不出来,也可以不要了,直接拿泥巴给封了算了,以后,只管留着手跟着您做工,给您送东西罢了。”

众人听完都笑开了。

邓瑛也笑着摇头。

那茶烟很暖,熏得他鼻子有些痒,他抬起另一只手,用手背轻轻按了按鼻梁。

没在内学堂当值,他今日穿的是青色的常服,袖口半挽,挂在手臂处,露着即将好全的两三处旧伤。

“您身上还没好全吗?”

气氛融洽后,人们也敢开口了。

邓瑛看了看自己的手臂,点头道:“好得差不多了。”

说完侧过身,拢紧身后的遮雨帘子,转身续道: “我……其实也没想太多,虽不在工部了,但现下与大家一道做的事,还和从前是一样的,你们若是肯,从此以后可以唤我的名字。”

“那哪里敢啊。”

其余人的也随之附和。

将才那个说话的人转身对众人说道:“我看还像之前在宫外的时候一样,唤先生吧。”

邓瑛笑着应下,没有推辞。

棚外是时响起了一声雷,众人都站起来拥到了棚门前。

天上蓝雷暗闪,云层越压越低,那雨看起来根本没有停下来的预兆。

邓瑛抬头,望着雨中才盖了不到一半的琉璃瓦,负手不语。

“先生。”

“嗯。”

“今年这雨水多得不太寻常啊。”

邓瑛点了点头“是。年初那会儿没有雪,开春雨多,也很难避免。我将才过来前,看楠料(3)被雨水濡废了一大半。”

“是啊。”

工匠们面露愁色,“得跟衙门那头提了。南面的斗拱已经造好了,琉璃厂被来的来料我们现在都没看见,这雨再这样下下去,主梁的隼,又得再修一次了。”

正说着,徐齐从工部衙门议事回来,一身雨气,神色不好,模样有些狼狈。

匠人们纷纷让到一边行礼。

徐齐看了他们一眼,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摆手说,“你们歇你们的。”

邓瑛放下茶盏,走到徐齐面前行了一个礼。

“正在议琉璃厂的事,大人……”

徐齐打住他,“你也不用催促,横竖这两日能见得到款项。”

说完喝了一口茶,觉得粗得厉害,心里气本来就不顺,索性搁下茶杯,借茶发泄“茶这样,人也是这样,都是惹得满口酸臭还吐不出来。”

邓瑛站在一旁没出声,徐齐则越说越气,不妨开了骂口。

“被砍头的吃朝廷,砍别人头的也吃朝廷,邓瑛,”

邓瑛还在想琉璃厂的事,一时没及应答。

“你还不惯被称名?”

徐齐不快,难免揶揄。

“不是。”

他说着又拱手,“大人请说。”

徐齐放下茶盏问道:“你之前在工部的时候,是怎么跟内阁处的?”

邓瑛平声应道:“开年内阁与六部的结算和预算,其实我们不用参与过多。”

徐齐抬眼,“何意。”

邓瑛走到他面前回话道:“父亲伏法以后,山东的田产至今还在清算,司礼监和其余五部都在等最终的账目,这两年盐务和海贸都算不得好,所以不论今年如何统算拨派,都得等山东巡抚的呈报进京,待那个时候,我们提报三大殿重建的实需,才能探到户部的底和内廷的真实的意思,现在说得过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番话有些长,他说完忍不住低头嗽了一两声。

徐齐没有想到他会亲口提清算邓颐田产的事,有些诧异,开口问道:“你们邓家在山东的霸举,你之前就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是。”

邓瑛平和地回应,“十年未访。”

十年未访。

到底算为骨肉冷落,还是算作自洁不污?

徐齐一时竟有点想给眼前这个人下个具体一点的判定。

“你……”

他刚开了个话口,太和门上的内侍就发动了下钥的催声。

徐齐只得作罢,与工匠们快速总完工需料单,起身走了。

邓瑛见雨没有停的意思,便让匠人们各自休息。

自己一个人独自撑伞穿过太和门广场,回直房去。

那日是二月初五,正是内阁与六科的给事中会揖(4)的日子,南三所的值房内灯烛还暖着,今日会揖不光是清谈,还说到了几个京官品行的问题,内阁次辅张琮不悦六科参奏他的学生,两边一杠起来,竟杠过了时辰。

邓瑛走到南三所门前的时候,内阁首辅白焕也刚刚从会揖的值房里走出来。

雨下得太大了,邓瑛没有提灯,白焕一时到没太识出邓瑛的样貌。

邓瑛进士及第那一年,白焕是科举主考。

那一年中进士的人当中,虽然有他白家的后辈,但白焕最喜欢的却是邓瑛和杨伦这两个年轻人。杨伦是他一手提拔,但邓瑛却在做庶吉士(5)的第二年,被张展春给看重了。张展春后来跟他私下提过很多次,即便邓瑛不在仕途,但还是不想让他断了和白焕的师生缘分。他不是一辈子耗在土石上的人,等三大殿完工,还是要把他还回来的。

没想到,还没还回来,张展春就生了大病。

接着猖獗多年的邓党在张琮的谋划,以及他的推波助澜之下,终于彻底倒台。

迟暮之年,得见天光。

而他最喜欢的学生,也就这么,再也找不回来了。

(1)毡棚:有布遮挡的简陋工棚

(2)香山帮:出身香山的工匠群体

(3)楠木:明故宫的主要殿宇都是木制结构,采用的木料主要是楠木。

(4)会揖:六科(相当于监察部门)和内阁大臣作揖的日子,说白了就这是行政部门和监察部门在一块交流感情,免得闹得太僵。

(5)庶吉士:相当于一个翰林院见习岗,考完进士的年轻人一般都会干几年。

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仰见春台(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