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转瞬即至。
初五下人送来了赶制的新衣,因时间紧,衣袍并不精致,样式简单,但剪裁得体,加之衣料上乘,大方简明,倒有返璞归真之感。陶夭穿上衣袍,又用发带将长发束起,衣服月白,衣料轻薄,样式又简单,一时难辨男女,更显得陶夭出尘如仙。
陶夭将白璧细细擦拭后悬在腰上,戴上帷帽,到堂前与陶夫人等人汇合,十年来第一次走出陶府大门。
因陶夭非男非女,陶太爷特特嘱咐单令他乘一小车。马车虽不及女眷们车马宽大,但青帷软缎,内里小屉还放了果脯点心,也是舒适精致。待马车缓缓行驶,过了许久,陶夭约摸着离陶府甚远,这才大着胆子悄悄撩起帘脚,望一望三千世界。
从长街古巷到彩楼欢门,道渐宽,人渐多,及至山门,更是热闹非凡。今日神府君生日,山门前卖煮酒、起社火,龙凤飞、狮虎闹、鞭炮生烟,神仙人物袅袅,人群熙攘,喧闹不已。道路拥堵,官宦人家车宽马大难以进入,皆绕过此门从东面入山,如此烟火人间,陶夭只能远远望上一眼。
入了庙,陶夫人领着女眷们茶会交际,陶夭毕竟不是女子,陶夫人也不爱带着他,随意将他托给一位小沙弥,让他呆在厢房不要乱走,自己整整簪花,同姑嫂们游乐去了。好容易才出了牢笼,陶夭又怎甘心困于房中,正在张望,就见幼筠走了进来。
陶夭向他福身:“大哥。”
幼筠将陶夭打量一番:新衣合体,显得陶夭身长腰纤,不再是之前衣宽袄雍之态,利落精神许多,只是仍然缩着肩垂着头,一副小家子情态。幼筠暗叹一声,拉起陶夭的手,从怀中掏出一串珊瑚佛珠,戴在陶夭腕上。珠红肤雪,两相映衬,美妙绝伦。
陶夭虽眼界窄,但毕竟生于官宦之家,这串珠色艳丽形玲珑,触肌莹润,一看便非凡品,比自己的白玉也不逊,急忙要摘下,推辞道:“此物贵重,大哥还是快快收好,别弄丢了才是。”
幼筠按住陶夭,眼中似有深意:“大哥没能好好照顾你,这么多年一直很是愧疚,这佛珠对你而言虽不知是好是坏,却来之不易,是大哥如今能想到的最好的了……”
陶夭有些疑惑:“大哥?”
幼筠摇了摇头,又将佛珠替陶夭戴好,这才道:“此物非凡品,曾在慧衍大师座前供奉,愿它能为阿娣带来好运。你就戴着吧,全当大哥一点心意。我要去会友,不能陪着你,便让桃叶跟着你吧,出来不易,在庙里转转也好。”
陶夭眼睛一亮,又朝幼筠一福:“多谢大哥!”
幼筠一把将陶夭托住:“你为双元,绝非女子,祖父他有些偏颇,但在外面,大不必做女子状,鞠躬作揖即可。帷帽也不必戴了,我家阿娣又非见不得人,如今女孩家都不这么穿戴了……”
“大哥……”
幼筠拍了拍陶夭的肩:“时间不多,别浪费在这里,大哥先走了,你也快些出去玩吧。”
陶夭点了点头,将幼筠送至门口,原先陶夫人所托小沙弥已不见了踪影,只有一圆头圆脑的褐衣小厮候在门外,见到陶夭上前道:“小君,小的是桃叶,您今天想上哪玩,小的带您去!”
陶夭瞧了瞧幼筠,待幼筠点头,看看脚下高高的门槛,为自己鼓了鼓气,终于迈出门去:“那就劳烦桃叶小哥了!”
桃叶带着陶夭不敢去别的地方,只在寺庙后山乱转,因着陶夭初出府门看什么都稀奇,再加上桃叶为人活络圆滑,清冷后山也给他讲的可爱热闹,虽只有花草虫鸟鲜有人声,陶夭依旧觉得开心自在。
待行至池塘,桃叶忽然面露急色,夹着腿对陶夭羞涩道:“小君,小的有些……有些急事,能否请小君在此稍等,小的去去就来!”
陶夭笑着点了点头,任桃叶离去,自己在池边俯身看池中游鱼。池浅水清,十几尾青鱼若凭空遨游,左旋右摆,自在逍遥,好不快活。
陶夭看的正得趣,忽听一声道:“小公子好兴致。”声音低而深,似带有笑意。陶夭惊了一跳,连忙回身,池边湿滑,匆忙间立身不稳,身子摇晃就要栽下河去。惊慌之下陶夭两手乱摆,似乎碰到了什么,也未分辨,急忙攥住,同时有什么东西抓住他的后腰,一把大力将他从池边扯了回来。
“没事吧?”
环佩丁玲,凤啸龙吟,金风玉露,三生情定。
陶夭回头,只见一男子正立在自己身后。那人就贴在陶夭身后,陶夭一转身,鼻尖便蹭上那人的胸膛,一股淡淡檀香萦绕而来。陶夭被陶太爷管束地严格,与幼筠都未如此近地接触,一时心如擂鼓,急忙退开,胡乱道了声谢,垂着头匆匆离去。
走开几步,陶夭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苍山生青松,俊挺墨葱茏,揽云凌红日,藏雪待春风。陶夭没刻意记住,这个连面容都看不清的人,却印进了他的心里。
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也还未向他好好道谢……
走在庙中,陶夭不住回想之前那一幕。那人帮了自己,那是自己接触到的唯一一个陶府以外的人,可话都没有说一句,就这么匆匆结束。大哥说,现在闺阁女儿都不会这样了。
草木森森,石瓦寂冷,雀鸟尚能呼朋引伴天地遨游,自己连谢字都难向人言。
陶夭摆弄着手中的扇子,漫无目的地走在路上,自哀自叹。
扇子?
陶夭一惊,急忙将手中折扇打开,洒金扇面上用行楷写着四个大字——家国天下。这字算不上惊鸿游龙笔力独到,但是端方宏阔,一派浩然。
家国天下。
这是从来没出现在陶夭世界中的四个字。他的世界里只有院中清冷、楼中寂寞,只有他自己。可原来这世上还有家国荣兴,天下太平。
正在此时,闻得远处有人声,陶夭抬头一看,不知不觉竟已走到寺庙偏门。听着门外人声隐隐,陶夭再三纠结,还是抵不住诱惑走了出去。
寺门外不远处架了一间草棚,围了几十穷苦,二三僧人正在施粥,人声嘈杂,米香四溢,于这庄严庙宇添了几分慈悲。
陶夭看求粥的百姓老幼妇孺皆荆钗布裙、草鞋麻衣,有那双丫孩童身子佝偻,有那耄耋老人前推后挤,他们拥在棚外,高举双手,乞求能得粥一碗,可手中连木碗都无一,净是荷叶做盛具。
一副众生苦相。
陶夭忽然心生愧意。自己总觉人生苦,活在绣楼中了无生趣,可陶府管教虽严,吃穿样式虽少却也是玉食锦衣,往日自己或心有不顺,饭菜只进少许就弃之不食,就是丝绸锦缎,也被自己糟蹋好许,冷了的饭菜与破碎的锦罗都不曾多看一眼,陶太爷也从未曾因此怪罪,如今想来,是何等奢靡。
天白山青,林木峥嵘,斑驳的朱门边立着月白的陶夭,长睫掩星海,雪腮压朱唇,雌雄莫辨间有神佛悲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 3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