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365章 弘治皇帝死了!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第365章 弘治皇帝死了!

作者:龙越岳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10-04 20:12:00 来源:转码展示1

大明使团确认条约履行的细节后,便是着急忙活的筹备着回京。

按照双方的约定,东秦将先撤镇江驻军,待到大明履行条约,开港通商之后,便是撤去宁波驻军。

等所有条款都落实后,便是撤去定海和双屿驻军。双方约定,这个过程不会超过半年,也就是说半年之后,东秦便要尽数撤军。

大明保证半年内就落实条款,其余一些条款,诸如宗藩权互认,则由东秦亲自去履行,大明实在是拉不下脸,亲自去旨藩属国,告知相应条款。

在宁波简单的宴会后,大明使团启程回京,阿信还特意送了他们几辆东秦造的马车,作为纪念。

当使团回到杭州后,刘大夏、谢迁、王珩,再也忍耐不住,纷纷痛哭起来。

弘治皇帝驾崩了,比另一个时空要早上两个月,想必是浙东惨败一事,令的他忧思过甚。

可未等刘大夏悲伤完,京师便是来旨,要求将刘大夏夺职,枷锁入京、加三道铁链,以示罪孽深重,并举家下狱。

刘大夏叩头谢恩,坦然的接受了枷锁和囚车。

随行的谢迁、王珩、马文升,无一不是抱着深深的同情。

好在新收的弟子龙俊人,依旧是不离不弃,这让刘大夏颇为的欣慰。

当车架走到南直隶时,终于爆发了一次民愤,沿途百姓纷纷用臭鸡蛋、烂菜叶和石头砸刘大夏。

都将丧权辱国之罪行,尽数归于这位总督大人。大明朝廷文武,眼下也都有这个说法,民间士绅也是如此。

尤其是那些因为开港而损失利益的官吏缙绅,更是不恨黥人,只恨刘大夏。

且愈往北方走,这种民愤就愈多,仿佛就是有人在煽动民意。

谢迁看得真切,他不敢想象,若真是他签署的和约,怕不是脊梁骨都得被人戳断。

刘大夏虽然悲愤,可一路上都在默默的忍受,加之随行的官员众多,也没有差役行虐待之苦。

只是时不时的民愤,令的他心里头在滴血,他不怪这些百姓,可却为他们的愚昧而着急。

地方缙绅百姓,皆是浑然在梦中,越往北这些地方缙绅,越不知道黥人的厉害,反而在此煽动民众,逞一时之快!

……

华夏四年6月初,大明使团赶回京师。

明代皇帝驾崩,各种礼仪都已简化,基本停灵七天就要下葬,嗣君也不用搞什么守孝三年、不近酒色。

但是由于谢迁这位阁臣在外,所以弘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还未商议。

加之一份沉甸甸的条约还没有定下,群臣了解弘治皇帝的心思后,也就想着落葬前了结,给新君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皇位。

谢迁、王珩、马文升等官员,一进京便是跑去哭灵。

刘大夏虽痛哭,可却没有机会再送弘治一程,刚进城就被交由诏狱。

两天后,弘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确定,明孝宗、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而后皇帝遗诏颁布,自汉代起,皇权的交接,便有两份关键的诏书,一为皇帝遗诏,二为新皇即位诏。

一般说来,遗诏字数不能不多,大概在三四百字,字字要精炼、准确周到。内容也有固定的部分:回忆政绩,检讨缺失,宣告将死,认定嗣君,嘱托嗣君,叮咛大臣,规定丧葬,抚定地方。

在弘治皇帝的遗诏中,他诚诚恳恳的承认了能力有亏,未能使得大明再度兴盛,未能使得万民安康。对于功绩也是谦虚表示,皆赖众文武用功。而后又认定自己,虽时时自省,依旧未能窥探世间忠奸,虽有举措,可未有魄力改革。

最后他认定了朱厚照为新皇,告诫中臣要好生辅助,更告诫朱厚照国势维艰,当奋发有为,不该贪图奢靡享受。

在遗诏结尾,弘治皇帝提了一笔东秦,将罪责揽到了自己身上。这一句话,直接让刘大夏免去了更重的处罚。

只能说弘治皇帝,真的是宽厚到了极点,至死也不愿意让办实事的老伙计刘大夏,被新朝臣子用来洗刷全部罪责。

虽说弘治一朝没什么功绩,可弘治皇帝人品贵重,确实是有明一朝罕见。只可惜皇帝是个烂好人,有时候并不比皇帝是个大坏人更有作为。

遗诏颁布两天后,确认了朱厚照登基的日期。内阁会同六部,也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

朱厚照此刻还沉浸在丧父之痛中,他又尚且年幼,丝毫不明白这突遭的大变。

当李东阳等臣子,齐齐向起叩拜时,他眼泪更是刷的一下流了出来,他明白最疼爱自己的父皇,再也不会回来了。

张皇后忙让抚慰朱厚照,眼中带泪的说着些激励的话。

如此情形,再度令的在座文武湿了眼眶,一个仁德宽厚的圣上走了,他们对于朱厚照这个新君,多少存在一些担忧。

李东阳、刘健、谢迁,都算是朱厚照的老师,都大概知道他是个跳脱的性子,虽有几分聪慧,可聪明劲没用在正事上。

“好了!国本未固,内忧外患,咱们也别再这拭泪了!眼下要议的,无外是两件大事。”李东阳先开口了。

一边说,一边将刘大夏的万字言拿了出来。

“这是刘大夏写的万字言,也是我们要议的事情之一,咱们先要议的,是该治刘大夏什么罪!”

谢迁接话道:“此番之败,非战之罪!刘时雍已经尽力了,就定一个夺职打回原籍罢了!”

“会不会太轻?”刘健皱眉道:“这毕竟是丧权辱国,太轻的话,今后岂不是什么口子都敢开!”

“这话说的没道理!”工部尚书曾鉴反驳说:“无论换作何人,都怕是免不了要签这个条约!正如万言书里所说,东秦乃是我名教三千年未有之强敌!诸位翻遍史书,可曾遇到这么强悍的敌人?”

“即便非战之罪,可这……这毕竟……是刘时雍轻启边衅!”礼部尚书张升接话道。

“诸位,在下有一言,不知当讲否?”王珩作为礼部侍郎,也破格参与了会议,同马文升一道。

“但说无妨!”李东阳望向了他。

“今黥人尚在宁波耀武扬威,咱们却纠结于如何处置刘大人,是不是有些可笑?”王珩语带讥讽。

李东阳怔了一下,话虽难听,却说的是实话。

弘治皇帝的死、这份条约的签订,责任大多在东秦,眼下衮衮诸公面对新君,讨论的却是处置一位三朝重臣!

其余臣子也是脸红了一下,默默的不作声了。

张皇后见状,忙道:“李阁老,先帝同刘大人向来是风飞云会,想必先帝也不愿见这位老臣,太过于凄惨余生。”

李东阳点了点头:“那就夺职发回原籍!”

其余臣子都一一附和,他们都是文臣,能够从轻发落,自然都不会太过于反对。

“那接下来,就议议黥事!”李东阳开头道:“黥人就在咫尺之间,大明东南半壁,此番遭受黥乱,我朝亿万臣民,居然束手无策,只得议和!如此情形,决计不能再发生!眼下的黥人,已经成为我大明最大之祸患!”

刘健点头说:“万言书中,有一句话我是极其认可的,黥人乃是我名教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其从海上来,船坚炮利,从战况来看,其依仗兵船,随意登陆攻击,常能以少胜多,攻城略地,此远非北虏所能比!”

谢迁也说:“黥人不但船坚炮利,更会蛊惑人心!攻下浙东后,不嗜杀、不大肆劫掠,每到一地,必行小恩小惠!如此之敌,亦是闻所未闻!”

李东阳叹了口气:“眼下又同黥人签订了条约,大明祖制都被践踏,我等若不用心对待,怕是今日之事,明日同样会上演!”

王珩拱手道:“刘时雍所说的师黥长技以制黥,在我看来便是解决此事之道!黥人乃是器胜,只要我大明有犀利火器,有几万精兵,便不惧也!”

户部尚书焦芳插话说:“眼下国库存银不过三百余万两,若要编练几支火器军队,这点银子够不够?”

“不够也得练!”李东阳发话了,他看过《火器新法》,更看过战报,自然知道火器的厉害。

“若要练火器新军,那么就需要打造火器,刘时雍也说了,想要打造出更好的火器,只能仿造黥人的火器,还有就是要让大明的工匠,奋力钻研。其中提到的取消匠籍,此事……此事倒是有些棘手!”刘健说道。

其余臣子具是同样的想法,师黥长技以制黥这一方略,他们都认为可行。

但是要改革匠籍,让工匠脱离贱籍,免去徭役和正役,废除官匠,提高工匠的待遇。

这事就有值得商榷,假若是匠籍没了,那么军户呢?那些底层军户又会怎么想?

再说了,没了匠籍,官府要建造什么工程、打造什么器械,又该征发何人来做?

现在的大明工匠,几乎算是官府的免费奴仆,少了这群人,让各地官府该如何?

一句话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废除匠籍可能带来好的影响,也可能让时局更糟。

朝廷要员大多看的明白,也知道问题所在,也知道解决的办法,可偏偏他们不敢拿着刀子改下去。

毕竟那是割的自个的肉,不是割的牛马们的肉。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