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覆灭
封四家摇了摇头。
“你是知道的。所有人都知道的。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叹了口气,舒青玉说道:“建州城内如今还有四十万大军,而建州城里的粮食,已经差不多要见底了。”
“所有的人,都等着今夏的收成,好继续撑下去。只要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率领四十万大军孤注一掷,与明军决一死战。”
封四家低着头没有说话,舒青玉便接着道:“按照我的估计,到时候只要我们不遗余力的强攻,不及任何损伤的情况下,这些大明国防军是必败无疑。
虽然是惨胜,但只要能将这批人打败,或者赶回去,那么我大清就还有救,还可以苟延残窜下去。”
事实上,此时在清廷的朝廷内部,已经有人提议与大明议和了。
但是,没有人抱有希望。
因为这些年来,八旗女真和大明已经结下了死仇了。
若是当初势均力敌的时候,求和或许还有用。
但如今大明在秦牧带领下如此强大,随随便便就可以打败八旗兵。
秦牧当然是不会接受对方的求和的。
“我们这些人,就是被派出来拖延对方时间,等着粮食成熟的。所以在粮食成熟之前,我们绝不能死,绝不能败。就算要死,也要等到那个时候再死!”
封四家咬牙切齿地道:“但是我们如此龟缩不出,一直让对方一点一点的蚕食我们的士兵。军中士气早已绝望低落到了谷底。如若不能想办法重振士气。我怕没有人能撑到那个时候。”
舒青玉当然知道,封四家说的这些话是真的。
军心无法凝聚的情况下,崩溃就是迟早的事情。
如今,他舒青玉还可以用强高压来压制住那些绝望的人,但是,迟早有一天,那些人会彻底陷入疯狂之中,届时,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哗变一途。
封四家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不得不上前请命,希望能够提振一下绝望的士气。
“你去吧。”舒青玉拍拍封四家的肩膀,准许道:“将正蓝旗的骑兵都带上,好好的打上一场。让他们看看,我们满族男儿的勇武!”
“是!”
三万正蓝旗骑兵,于这日正午,鸣战鼓,出军营,在封四家的带领之下,杀向大明国防军四万步兵军团!
那一天,正蓝骑兵的进攻**前所未有的强,甚至一度冲锋到了大明军本阵的一百米之内,箭射如雨,杀伤了将近数千名大明步兵。但是,当咆哮的坦克一路冲出之后,这些冲到跟前的骑兵,还是全都留在了那里。
“妈的!给我打回去!开炮!开炮!炮兵营的人都是干什么吃的!破坏他们的阵型,不要让他们冲锋!”马应魁指挥着战斗,冲着那些冲来的骑兵大吼。
炮兵营的野炮轰鸣着,咆哮着,将无数炮弹宣泄向重来的骑兵。而另一边的坦克,则挡在了步兵阵营之前,无情的输出着火力。
无数的八旗骑兵倒在了冲锋的过程之中。无数颗子弹撕扯穿透他们的身体,将他们的生命瞬间带走。
战马嘶鸣着倒地,人影被爆炸炸飞上天,手中的枪徒劳地刺出去,却距离敌人是那么多遥远。
封四家徒劳的催动着胯下坐骑,战马在滚滚浓烟之中前进,他的身边,亲卫兵不断的死去。有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肩,他咬着牙不管不顾的冲着,只是想要尝试者,看看能不能冲过对方的炮火轰炸范围。
终于,眼前的视野开朗起来,他冲到了敌人阵前三百米内,远远的,看到了那面迎风飘扬的“明”字旗。
啪!啪!啪!
无数子弹穿过空气,洞穿了他脆弱的身体。
封四家瞪圆了眼睛,喉咙里嘶吼着发出最后的“冲锋”命令,整个人,栽倒了下去。
视野黯淡下去的那一瞬间,他看到身后,是空荡荡的,没有人活着的惨烈战场。
死了,也好啊。反正迟早是要死的。
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仅仅半天的战争,却比此前十几天的战斗都要激烈。双方伤亡十分惨重,八旗兵的顽强给了措手不及的马应魁等人很大的意外。不过,最终还是以三万骑兵的全军覆没的结果,结束了这场战争。
大战过后,一片狼藉,大明国防军开始打扫战场,将那些侥幸未死的八旗兵结束掉生命。既是对敌人的尊重,也是让他们少受些苦。而那些没有受伤的战马则都被拉了回去。
死去的马儿可以作为食物,盔甲兵器可以拿去炼制钢铁。总之,战场之上,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己所用。别看如今大明发展迅速,但钢铁依然是紧俏物品。能够在战场上收集到,就不能浪费。
一辆辆马车缓缓运载着无数战利品,回到了远处的军营要塞之中。
秦牧难得走出来,视察着战场,询问着战争的经过。
“这些人大概就是想要临死前拼一把。没有一个投降,也没有一个人后退。我们差点都要被他们突破了。幸好最后关头,还是撑了过来。”
马应魁跟在秦牧身边,讲述着战斗的惨烈,秦牧静静的听着,看着那些头缚白绫的八旗士兵,心中多少生出一些感慨:
“战争就是这么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若不是他们满人不甘寂寞,想要侵占我大明的国土,我们又怎么会和他们为敌呢。明明和平共处,才是最好的办法。”
马应魁在一旁听着,不太明白秦牧的感慨从何而来。
“经此一战,那些建奴士气肯定更加低落了。而且,他们的人数也不到十万了。我们可以尝试着,对他们发起进攻了。”秦牧很快收拾好心情,对马应魁说道,“舒青玉应该已经开始怀疑那些埋伏的真实性了。不过,他肯定还是会选择龟缩不出。”
时间,已经是夏至的时候,北边的天气也开始变的炎热起来。远处的稻田里,水稻开始变黄,也许用不了几天,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这批水稻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