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学扩招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学扩招

作者:数沙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12-28 14:37:09 来源:转码展示1

“这是好事啊,现在整个宣镇蒸蒸日上,百姓也开始富裕起来,能够多招收学生,正是时候。xinghuozuowen”汤若望不停的点头,非常同意刘文众的这个想法。

“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毕竟你擅长这个。”

刘文众说着就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开始写了起来。

纸上的内容主要是刘文众对于这次扩招的安排,上面有着招收的人数,招收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招收的方法就按照之前考试的方法来吧,至于考题,这些东西你们自己进行安排吧,我就不过多插手了。”刘文众写完之后,将扩招条例交给了汤若望。

汤若望接过条例,看了片刻,随后冲着刘文众拱拱手,“刘大人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如果没有的话,那在下就先告退了?”

“没有了,你可以下去了。”刘文众摆摆手,随后重新趴在桌子上,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汤若望将条例塞进怀中,走出办公大厅。

他看着天上的太阳,忍不住仰天长叹,“这是一个自由且尊重知识的地方,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开明。若是帝国的人都像宣镇这样,那该多好啊?”

汤若望知道,帝国是永远都不可能会成为宣镇这个样子的。

汤若望骑上自行车,朝着宣镇的大学而去。

宣镇的大学位于宣镇城城外,是独立建造的。

大学建筑的造型大体上和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大学的中央有一个七层多高的大楼。

这个大楼即是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学校教职工的办公室,里面还存档着学校的关于学生的档案等资料。

整个学校占地面积算不上大,和后世的大学根本没法比。

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算是不错了,学校的教室一共有五十多间,全部都是用水泥建造的。

在学校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只不过现在的这些实验室还是最基础的实验室。

学校呈一个正方形,图书馆大楼位于最中间。

在图书馆前方有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广场,广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广场的四周种满了柳树。

学校的教室以放射状排列在图书馆四周,学生宿舍楼处于最外围。

学校中的绿化非常多,几乎每条路旁边都会有树木。

在学校的东南有一个人造湖,占地七八亩左右。

学校西面是一个巨大的操场,操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在操场旁边还有观礼台。

整个学校被一堵高大的围墙围着,总共有两个门,一个南门,一个北门。

南门是正门,在结构上和后世的大学大门差不多。

大门正上方挂着由刘文众提笔的校名牌匾。

学校的名字也非常的简单,就叫做大明大学。

整个大学的设计全部是赵文参考后世的大学而设计的,除过建筑的造型不一样之外,和后世大学的布局总体上差不太多。

汤若望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图书大楼的下方,他将自行车停在了图书大楼下方的车棚中,随后走了进去。

他的办公室在大楼的第二层,在他办公室的隔壁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室。

汤若望走进自己的办公室中,打开窗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将刘文众交给自己的条例平铺到桌子上,随后抄写了起来。

抄写完毕之后,他将刘文众交给他的条例封存,然后拿着抄写的条例走出办公室。

时间缓缓而过,吃过下午饭后,天空就昏暗下来。

因为没有电力,所以此时的大学并没有晚自习一说。

结束了一天的教学之后,所有的教师回到了图书大楼自己的办公室中收拾起来。

趁着这个功夫,汤若望将所有的教师集中到会议室中。

会议室被几十根牛油大烛照的灯火通明,被汤若望击中起来的教师静静的坐在会议室中的椅子上。

会议室的布局和后世大学中的会议室布局差不多,领导坐在会议室的最前方,而普通教职工则坐在大学领导的对面。

这些教师中除过汤若望等人之外,剩下的都是赵文提前亲自培养的年轻教师。

经过短暂的会议,终于将刘文众的扩招计划实施了下去,同时也敲定了扩招时的各种细节。

和之前的招生一样,这次的招生也是采取考试的形式,并且按照成绩次序来进行招生。

此次扩招总共招生四千人,只考国学和数学两科。

至于扩招的这个消息,也会通过大明日报传递出去。

“考试的试卷还希望诸位能戮力合作,争取两天之内将试卷制作出来。

按照刘文众刘大人的计划,考试定在五天后,也就是十月三日,还请诸位能够快一点。

至于关于此次考试,会通过大明日报宣传,从明天开始,就要登记报考人数以及布置考场等事情,所以这几天就辛苦诸位了。”

汤若望叮嘱了几句之后,就宣布散会。

……

“卖报,卖报,大明大学要进行学生扩招,从今天起到十月一号就是考试报名时间,过期不候。赶紧来看啊,有想考入大明大学的学子可千万别错过。”

第二天一大早,背着斜挎包的报童就出现在宣镇的大街小巷中。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卖力的叫喊着。

一个二十岁左右,穿着青色圆领衫的书生刚刚走出自家院子就听见了报童的吆喝声。

“大明大学?扩招?”书生眼睛一亮,急忙寻着声音而去。

要说现在宣镇中那件事情最火热,除过赵文亲自领兵出去之外,就是之前从大学中挑选学生出去当官这件事了。

当时在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城中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沸腾了起来。

要说国人对于哪件事最热衷,恐怕除了当官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刚开始的时候,城中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那种书香门第之家,对于赵文设立的大学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暗地里却非常的鄙夷。

那些经历过科举的家长,在他们的眼中,赵文设立的这个大学就是离经叛道。

自古当官都是通过科举,除过宋朝时王安石弄的那个三舍法之外,剩下的几乎全都是科举取士。

所以,当赵文弄出来大学之后,这些人就极力阻拦自己的子弟,不让他们去。

自古读书为当官,不为当官,谁还读书啊。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还以为上大学不能当官,所以对于上大学这件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不然的话,大学也不可能招那么多的学生。

可几天之前,当刘文众在大学中挑选学习优秀的学生前往山西镇的时候,他们这才明白过来,以前的科举不管用了,现在就得上大学。

虽然当时报纸上说是去历练,可这些人老成精的人一瞬间就明白过来,这哪里是历练,这很明显就是赵文要开始建设自己以后的执政班底了。

这个时候不参加进去,以后可就迟了。

随着宣镇的日益昌盛,宣镇附近,尤其是北直隶这边,很多士绅都拖家带口的往宣镇跑。

当然,对于这些士绅前来宣镇,除过那些恶霸劣绅之外,赵文也是乐意看到这个场面的。

能被赵文放进宣镇的士绅基本上都是经过赵文仔细调查过,身家清白,没有做过恶事的士绅,不然的话赵文也不会将他们放进来。

这些士绅进入宣镇之后,对于宣镇也有很大的帮助。

来到宣镇的这些士绅,当他们看到宣镇的样子之后,他们瞬间就明白过来,宣镇取代大明将会是时间问题,所以进入宣镇的这些士绅也将宝压在了赵文身上。

“什么?大明大学要扩招了?这是真的?”之前的那个书生拿着刚刚买来的报纸,脸上的兴奋无以复加。

还没等到下午,整个宣镇中的百姓都知道了大明大学要扩招的事情。

宣镇镇城,一个三进院子中,一个穿着圆领衫,头戴四方平定冠的中年书生坐在书房中,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儿子。

“昌儿啊,这次大学扩招对于你,对于咱们孙家来说都是一次机会啊,别看现在咱们在宣镇过的不错,甚至还有着一些生意,可咱们对于宣镇来说,还只是外人。

想要彻底的融入宣镇,可就要看你这次了。”中年书生抚摸着下巴上的长须,语重心长的说道。

孙庆昌看着桌子上平铺的报纸,有些不满的道:“当初大学招生时我原本是要去的,可是你说什么都不让我去,还说这个大学是离经叛道,不是正途。”

中年人脸色有些尴尬起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当初为父不是不知道这个大学能当官吗?当初也没见总兵大人说大学能当官。”

“按照您的意思,不能当官的就是离经叛道,能当官的就是正途?”孙庆昌反驳道。

孙庆昌这一句话确实将中年人给问住了,中年人支支吾吾老半天,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从古到今,这些士绅基本上都是这样,凡是利于自己的,都是正途。不利于自己的,都是离经叛道。

这种规则,放之天下都是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人投靠赵文,不是因为赵文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赵文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现在不一样了,在宣镇这么长时间了,很多事情我也终于想明白了。

尤其是这次从大学中挑选人员,前去治理攻打下来的山西镇。

从这件事情里面我就看出来,总兵大人对我们这些传统的读书人已经不满了。”中年人站了起来,背着双手,走出书房,看着天上的太阳。

“也是,从大明开国至今,士绅的胃口也是越来越贪婪了,尤其是东南的那些士绅。

这些人的胃口更是大的厉害,官绅勾结之下忽悠着朝廷取消了商税,取消了不利于他们的各种税收。

然后他们就挖朝廷的墙角,大明朝现在能有这个样子,他们有一大半的功劳。”

孙庆昌一脸疑惑的道:“父亲,可咱们也是士绅啊。而且,这和总兵大人有什么关系?和大学又有什么关系?”

中年人转过头来,苦笑着摇摇头。

“怎么没关系?关系大了,总兵大人这是要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准备用他培养的人才将整个大明重新换一遍。

从古到今,不管是不是异族人,只要他想要坐稳这个江山,他就必须要靠我们这些人。

可现在,总兵大人直接将我们这些人扔到一边,重新培养。”

中年人走到书房前面的院子中,缓缓的踱着步子,给他的儿子孙庆昌逐渐分析着。

“如果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从大学中挑选那些乳臭未干的臭小子?我们这些举人进士的干嘛放着不用?

之前我还去大学听过课,里面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些实学。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虽然也在教授,但占的分量却不多。

显然,总兵大人要的是懂实学的人才,而不是我们这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儒。”

一想到赵文不信任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中年人心中就异常的苦涩。

可对此,他是没有一丁点办法。宣镇兵强马壮,就算自己有一万个不愿意,也没一丁点用处,整不好还会被驱逐出去。

“说实话,我也非常佩服总兵大人的魄力。如果他真的能将整个大明朝从上到下换一遍,说不定会重现大唐盛世的景象。”中年人看着孙庆昌,缓缓的解释着。

中年人说的没错,赵文就是想要重新培养一批。

不然的话,靠着这些官员,就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也只会是下一个崇祯。

对于明朝末年的这些士绅,赵文实在是不敢相信。

“可咱们也是士绅,我还有秀才功名在身,总兵大人会信任我?”孙庆昌一听他父亲这样说,不由得有些忐忑起来。

要是真的如此,总兵大人那么排斥士绅,干嘛还要选择我这种士绅子弟呢?

中年人哈哈大笑起来,“你不用担心,总兵大人是什么人,既然他敢选择你们,他就有把握将你们的思想扭转过去。

不然的话,之前那次招生,总兵大人在报纸上三言两句就将你煽动的不成样子。

我记得你之前就喜欢这个术数之学,之前我还以为此道没有半点用处,没想到今天却沾了光了。

如果你一点都不懂这个术数之学,就算将机会给你,你也考不上这个大学。”

孙庆昌的父亲还是比较开明的,也不是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儒,最起码也读懂了赵文这一连串动作中的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